中国古代没有棉花时,晚上睡觉盖什么保暖?

将军爸爸


我看已经有人说了,棉花是从宋朝时期开始传入的,在这之前,人们到底盖什么保暖呢?我觉得不同地区保暖的方式不同,尤其是南北气温差异这么大,古代的北方属于游牧民族聚居地,且属于高寒地区,他们睡觉时身上盖的多半是一些兽皮。当然,有盖的还不行,以前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南方睡床,北方睡炕”,北方人睡在炕上取暖。《新唐书·高丽传》记载:“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北方的高丽民族在唐朝就已经睡有睡炕的习惯,那么北方人也是睡炕的。南方人,睡的床席子下面也是要垫一些草或者棕垫(棕树皮),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用铺稻草铺床应该很常见,古代南方地区估计也差不多吧!

至于身上盖的,古人也分三六九等,在没有棉花之前。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盖的是野兽皮吧!中国江南地区,普通百姓大多用麻布做被子(小时候见过用麻布做的蚊帐和被子),里面塞满柔软的草或者棕树皮。小时候穿过用棕垫做的蓑衣(雨衣),还戴过斗笠,棕树皮也可以做床垫,而且御寒性能比较好!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很多大学都有用棕树皮做的床垫。不知道,现在有没有。

古代贵族,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一般是绫罗绸缎吧!在贵族当中,蚕丝被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就是拿蚕丝做被子。不过在古代那是奢侈品,一般人可能是消费不起的。当然,更贫穷一些的,买不起被子只能睡草堆了。不过上面也说了,南北差异很大。北方游牧民族靠牛羊生活,几头牛羊的皮毛就解决了睡觉御寒的问题。而南方在冬天应该没什么讲究,毕竟天气很炎热。而中西部地区,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很冷,昼夜温差比较大。被子的用处就大得多了,至于晚上盖什么保暖各个地方有所不同。

在棉花普及的时候,对于一般家庭也是一种奢侈品,别说在古代了。反正我是见过用麻和棕树皮作为保暖工具的,自己也亲身体会过。在古代麻和棕树家家户户都有,且用来织衣服或者做鞋子用的,比较常见。除了麻和棕,稻草也比较常见。用得最多的,估计就是稻草了吧!不过盖在身上的还是麻和棕这两样,在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是最常见的,古代老百姓御寒估计也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谋士说


冬天睡觉盖被子,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古人没有棉花时,晚上睡觉靠什么取暖呢?在古代被子称为“衾”、“寝衣”、“裯”等。可有冬夏和午休之分。但是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古人靠什么来御寒过冬呢?



在夏商朝代,那时人烟稀少,多半都是靠用兽皮取暖的,后期,人们学会了在布套间填充柳絮,稻草、芦花等来取暖。富人家可用盖貂裘,或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鸭绒、羊绒等的东西。当今的鸭绒拿到过去古代贵族眼中,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品。



而贫寒的穷人家,在酷寒严冬面前,自然也要靠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坚强的生存下去。他们就地取材,用自己种出的麻做布料。杨絮、芦花、等废角料填充,来保暖,也能忍着挨过寒冬。



而现代的空调被,相传在古代早已有了,而且要比现在的空调被强很多,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这种空调被称之为“神锦衾”是大轸国所贡“神锦衾,冰蚕丝制也,方二丈有余,厚一寸,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它所用的蚕丝当今称之为真丝,是高档制作被子的用材,古人称真丝为“丝衾”

古人的“棉被”称之为“绵被”也是有丝做成的被而得名,此绵被时至今日也是一种奢侈品,发展到今天真要感谢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了。

由此可见,前古祖先靠手艺的聪明智慧真的不容小觑啊!拿到当今年代,我们是自叹不如!这份“手艺活”我们看看行,让我们做,劝您还是保留保留吧!


韩邦法


我们可真够替古人操心的,不仅操心吃还要操心穿,放心,古人在棉花被大面积推广使用前,是有其他东西可以御寒保暖的,大可不必担心他们。

棉花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织布还能填充被子、衣服用来保暖。不过,棉花虽然传入中国的时间不短,但被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时间只有千年左右。在此之前的先秦时期棉花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一直在云南、新疆、广西等边远地区种植,中原则很少。

后来,棉花逐渐到了中原,但中原人太实诚了,真就拿棉花来当花草欣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9世纪是来过中国并写了一本《苏莱曼游记》,其中就提到现今北京一带的人把棉花种在花园观赏。到了唐宋时期,棉花才逐渐在中原地区推广,人们开始知道棉花可以替代丝绸做成布料,还可以填充保暖。

在此之前,古人纺织、保暖一直使用另外一种东西,麻。麻不仅作为纺织原料,还能做成麻绳,麻的丝絮则被用来制作被服保暖。除了麻的丝絮,人们也会在被褥、衣服里填充稻草、芦花、柳絮、谷糠等用来保暖。富贵人家还会填充羊绒、鸭绒等保暖。

当然,动物皮毛也是御寒保暖的佳品。王公贵族使用羔羊皮、裘皮、狐皮、熊皮等,这些动物皮毛不仅保暖好且好看美观,当然也很贵。古装戏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个王爷贵妃公主什么的,冬天穿件裘皮大衣出场。

富人穿皮毛,穷人也可以穿皮毛,当然这么高档的穿不起,但是像狗皮、猪皮等还是可以考虑下的。


凡尘往事


我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就擅自溜进来,辽南的农村冬天就很冷,母亲怕孩子们寒冷,就让大家晚上都挤在一起,盖一床被子,生一个土炉子(没钱买煤)往往烧得是木头桩子,或者是木疙瘩头儿。

白天呢,就将灶台里没有燃尽的炭火,扒到一个火盆里,火盆,多是铝的,窝沿的(这个学名怎么写还真不晓得),再者有瓷盆,还必备一双铁筷子,用来扒拉火炭,穷人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扯得有些远)

那么古代人,没有棉花,是盖什么来取暖呢,我想,古代的野生动物很多,不需要保护,可以随便打猎捕杀,肉来充饥,毛皮留做取暖,还有向来是富人穿貉裘,穷人穿茧麻。

穷人穿的盖的,都是麻片,如麻袋片,这都挡不住劳动人民的智慧,古代人民,会制作火墙,烧着柴火,屋子里会温暖至天明,穷人到任何朝代都不好过,不然,就不会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描写劳动人民的诗歌了。

我是不羡慕古人的生活,只想有一扇门为我打开,我要溜达出去。


似水流年143324058


富人多用野兽皮,最暖和的是虎皮,穷人取暖五花八门,最早的最简的是稻草垫子,既使在零下几十度,只要多盖几层都冻不死,如果流浪人,在野外钻进稻草堆或麦草堆里十分的暖和,就是搞的全身都是灰土,有时有老鼠吱吱的叫,如没老鼠,睡的特香,外面的风把草堆吹的呼呼作响有催眠作用,笔者在山西临汾,候马,运城一带钻过麦草堆。有失眠的人可以试一试此法。

布匹的出现,里面可装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柳絮,芦花,应有尽有,东北的穷人喜欢装乌拉草,是三大宝之一。

张家口以北抵抗寒冷靠的是大皮袄。俗话说口外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

北方的冬天靠盖,靠穿都不够,还要靠火炕,一家人挤一盘火炕,既使盖的不多。也不怎么冷,烧火坑最好燃料是牛粪和马粪,因燃烧缓慢,晚上一直热乎乎的。


红太阳51799\n


看了诸位的回荅,觉得需要作些补充,那就是贵州人如何保暖?我老家属于重庆市,毗邻贵州,我的家族就是清朝时从贵州迁过来的,所以对贵州倍感亲切,也知道很多贵州的事。贵州自古就穷,有个谚语是这么描写贵州的:“天无三日睛,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穷苦百姓晚上睡觉盖什么呢?盖草毡,也就是稻草、玉米秧子、茅草之类织成的“被子”。当年有不少专供平民住宿的客栈,旣没有床,也没有棉被,只有一间间挺大的窝棚,每间窝棚的地面上放着一块圆形的草毡,直径一丈有余,其圆心部位用一根直立的木柱将其固定,旅客们一个个脚朝木柱睡成一圈,合衣而眠,少不得与跳蚤、臭虫、虱子们“同甘共苦”!若干年过去,旧貌換新颜,一道道令人笑不起来的“滑稽草毡风景线”己成历史!


宗太浩


冬天就要来临,又到了被窝就是结界的日子,那你知道在中国古代,没有棉花时,晚上睡觉盖什么保暖吗?

难不成是要多人抱团取暖 ,一般认为棉花是在北宋时期才被引入的,而在没有棉花的日子里, 古代人也确实自有解决办法。 比如有钱的人家,王公大臣们 ,家里一般会铺皮草, 穿裘皮大衣 ,被子里放上羊绒 ,鹅绒,等来保暖 ,屋子里再会点上炭火, 准保是暖乎乎的 。有些富贵人家还会定期狩猎 ,既能强身健体,

又能给自己房里加床被子 ,再来不喜欢动物皮毛的有钱人家 ,也会用南方进贡的木棉进行填充用。

用丝绸做料子, 即轻又保暖, 当然也有些游牧人民盖的是羊毛 ,铺的是羊皮。有些偏温暖地区的穷人 ,保暖就多靠一身正气了。 不行就家里几口人挤一挤 ,而古代居住在下雪地区的穷人, 就真的很难熬了, 一般用麻布做被料 ,里面有填充柳絮, 杨絮的 。还有填充稻草的, 芦花的 ,中间孔洞大, 只能说不冷。 但温暖舒适却很难做到 ,

有些人家还不得不去 ,捡富人做被子剩下的边角料进行填充 ,还有些人家会睡在炒热的细黄沙上 ,只能说一到冬天 ,贫寒的穷苦人家,真的是靠自己的才智, 才生存下去了。而再看看现在 ,温暖的被窝是不是也变的更诱人了呢 。放在古代 是不是妥妥的都是贵族呢。


找靓机二手机


这又是一个考据学问题,将这个问题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古人把被子叫什么?

第二,古代被子是什么纺织纤维制成的?

第三,出土文物所见的被子。

今天我们普遍盖棉被,那么这个「古代、古人」,肯定是指棉花没有普及以前,也可以说是宋元以前。

棉花进入中原非常早,汉墓就出土过棉布,只不过一直到宋元时代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出现棉纺织业,棉被才开始普及。

-------------------------------------------

第一,古人把被子叫什么?

古代的保暖卧具,分为「被」和「衾」两种,来看先秦文献和《说文》记载:

  • 《說文》:被,𡪢衣,長一身有半。从衣皮聲。
  • 《说文》:衾,大被。从衣,今聲。段玉裁注:寝衣是小被,则衾是大被。
------------------------------------------
  • 《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孔安国注:今之被也。
  • 《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王逸注:被,衾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鄭玄注: 衾被也

所以,古代的被子分为大小两种,大的叫「衾」,小的叫「被」,后来泛化都称为被子。古籍文献对「衾」的注解非常一致:大被子

引自:《故训汇纂》,页2054

所以,古代的被子叫「衾」。

------------------------------------------------------

第二,古代被子是什么纺织纤维制成的?

在棉花没有普及以前,古人冬天寒服,要么是动物毛皮也即「裘」,统治者貂狐裘,平民穷人穿鹿裘。

然后就是比较厚的「袍、襺」,富人穿的「襺」中间保暖的纤维新丝绸绵,而穷人穿的「袍」,一般用旧绵和麻。

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页28

被、衾也一样,富人被子里面用于保暖纤维是比较蓬松的新丝绸,而穷人就是用的保暖性是很渣的旧绵麻。

而且被衾相比衣服,需要耗费更多的织物,显然对于穷人来说就更加负担不起。许嘉璐先生在《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一书引证了多条史料,证明古代被子是富人才有的,穷人盖麻布被子。

囚徒皇帝李煜在感叹「罗衾不耐五更寒」的时候,饥寒交迫的杜甫在诗中说自己的麻布被子像生铁:


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页56-57。

所以,古代的被子主要是由丝绸和麻布这两种纤维制成。

-------------------------------------------

第三,出土文物所见的被子。

保暖性很好的丝绸纤维的被子:衾,可以说是在古代帝王将相和富人才能拥有是奢侈品,因此,衾也是很常见的陪葬品,是礼制规定的陪葬品,用以覆盖尸体。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3279

在出土文物中,我们见过最早、最华美「衾」,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衾】。

出土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墓主人是楚国的一个贵妇人,她的墓葬出土的丝织品精美得令人咋舌,代表当时楚国最高水准的纺织工艺。

精美的丝绸织物将这位贵妇人包裹十三层,然后将她「五花大绑」放在棺材里:

她的身体完全腐朽剩下骨架,但一头浓密的乌发保留了下来:

而她盖的被子在第二层,也就是今天荆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衾】: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衾】上面的刺绣龙凤纹饰:

这个丝绸被子有被子和被套:长190、宽190、内下缘宽10、内侧缘宽8厘米,也就是今天2米床用的标准被子。

被子和被套

你可以发现,最有趣的是在被子也就是顶端有个凹口,是为了让被子能更好的将肩部包裹起来,更好的保暖:

以上图片引自:《江陵马上一号楚墓》,页12、17、图版部分

荆州博物馆中的复制品:

可以这么说,在学术上讨论先秦纺织业,这个楚国贵妇墓葬的丝绸织物是绕不过去。

而荆州博物馆妥善处理了这些如草木灰一样脆弱的丝绸,他们所积累的经验,使得荆州博物馆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

-------------------

综上之述,古人把被子叫「衾」,小一点寝衣叫「被」,后来渐渐泛化不分。

古代富人权贵的被子是新丝绸纤维制成的,比较蓬松保暖。穷人的被子陈旧的丝绸纤维和麻葛混合纤维制成,保暖性很差。

目前考古所见最古老、最精致的被子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衾】,被子顶端有一凹口容颈,便于两侧裹肩保暖。


小汉字见大历史


棉花原产印度、非洲以及美洲,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棉袄或者棉被的,连棉布都没有。


古代人穿的衣服,基本是麻织成的,麻布用大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根据编织密度不同,分为不同档次。中国古代主要用大麻和苎麻,尤其苎麻,比较细腻,是纺织的好材料。但总体来说,丝绸更舒服,但不是每个人都穿得起,毕竟丝的产量永远有限。至于被子的填充物,则都有麻絮或者丝絮。

中国较古的字典里,没有“棉”字,只有“绵”字,这个“绵”可以指丝絮,也可以指麻絮,但多半不指棉絮(古代蚕茧要经过漂洗,其中精致的称为绵,粗糙的称为絮,笼统的话则可以通用)。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棉花的出现很晚。新疆楼兰遗址曾出土西汉棉布,新疆民丰东汉墓葬也出土过棉布,但没有流传到内地。当时的新疆有众多小国,称棉花为白叠,学者都认为和波斯语有关,可知棉花是从西亚传过来的。

旧大陆栽培的棉花分为非洲棉和亚洲棉,后者原产印度。汉代新疆的棉花,主要是非洲棉。早期用棉花产的布,还不如麻布精美,所以中原人并不重视。东汉晚期,才出现非常精致的棉布,但在内地还不普及。总之当时的被子和棉袄,都是填充丝絮或者麻絮,穷人还有填充芦苇絮的。丝絮中最好的,当时人叫做“纩”。《左传》里记载,楚国和晋国交战,冬天,楚国士兵还穿着单衣,冷得打抖。楚王于是去检阅士兵,每个人都握握手,士兵们都很感动,“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自己穿的单衣里仿佛填充了丝絮。


梁惠王


关于本问题,至少要分解成两个大问题来回答:

一、中国开始种植和使用棉花是什么时间节点?

1、棉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花了数千年时间。

据历史学家考证,

关于人类的棉花种植的传播路径大致如下: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4000年的印度河流域,

约9世纪传到了西班牙,

约15世纪传到了英国,再由英国传到他们的殖民国家。

2、棉花在中国范围内的传播,又花了数百年时间。

棉花传播至中国,

大致通过了南北二条路径:

南路的传播大约是秦汉时期,由印度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等地。

北路的传播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由非洲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

3、国人曾经无知地围观棉花,不知道这毛绒绒的货还能做衣服。

据《梁书·西北诸戎·高昌传》(公元502—557年的梁朝历史)记载,

当地“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这里的“白叠子“就是棉花。

从棉花的传播路径来看,

反而是少数民族地区先享受了棉花保暖御寒的高科技。

而中国中原地区的一帮傻鸟,

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棉花当成一种观赏植物,

据9世纪著名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苏莱曼东游记》记述,

公元851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间,

棉花还栽在花园里以供观赏。

4、浪废了数百年,国人终于弄明白,原来棉花不仅仅是花花草草。

直到宋朝与元朝,

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终于回过神来,

原来围观了这么多年的棉花,

居然可以做成衣服,

居然可以填充棉被!

喜大普奔,

马上全部从花园里,搬进了被窝!

二、没有棉花的古人如何保暖?

首先要说明,

无论古今,

人类社会都有多个社会阶层。

泛泛地说古人没有棉花时,盖什么保暖,毫无意义,

在没有棉花的日子里,

古人的取暖至少需要三套解决方案,

分别对应三个社会阶层:

一是古代贵族如何保暖?

贵族:有权,有钱,有地位,

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当然要享用最好的、最贵的、最先进的、最奢侈的材料与科技!

如果普通人用酷派、魅族、金立,

他们一定要用华为、小米、中兴,

所以,

他们的取暖,用丝绸、狐皮、貂皮,

无论质地、工艺、价格,都要在当时当世无可伦比,

这才与他们的贵族身份与地位相吻合。

二是古代中产阶级如何保暖?

根据古代的社会分类,

中产阶级包括大商人、大地主,

还包括破败与衰落的贵族,

比如孔子,

虽然他爹贵为鲁国的部级领导,

因为他爹70岁时生他,又是非婚生子,

出生后就跟着妈过穷日子,

放过牛,放过羊,记过账,做过图书管理员,

空有一身贵族血统,

一辈子颠沛流离,

直到53岁晋升为鲁国大司寇,

才享受到国家领导的待遇,

他在53岁之前的那些夜晚,睡觉盖什么保暖呢?

肯定也是用丝绸、毛皮、麻制品之类的东西,

尽管材料类似,

但材质肯定不如真贵族用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且,根据当时的国家法律规定,

关于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材质,

都有相应的规定,

古代社会,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喝高档茅台、开劳斯来斯,

绝、不、可、以!

每个人只能享受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生活,

否则,就叫做”僭越“,

后果很严重,说不定还要掉脑袋!

三是古代平民如何保暖?

说到平民的保暖,那就简单多了,

有的用毛皮,

当然是普通兽皮,粗制加工的。

平民即使有高档兽皮,也不敢乱用,理由见上文。

有的用麻布,

还有的用草杆、芦花等等,

以及人抱人,所谓的抱团取暖,

总之,什么暖和用什么,

怎么暖和怎么来!

最后要说一句,

现代人真的应该感谢科技进步的力量,

不要小看我们家中一床普普通通的棉被,

在汉唐时期,那是多么多么多么珍贵的奢侈品,

相当于现在的爱马仕、古驰、香奈儿,

是皇帝老儿才能够铺盖和享受的最顶级的东西,

居然被我们普通平常的老百姓给睡了,

爽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