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原標題:在這裡,他們獲得救贖!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心理諮詢師通過沙盤遊戲開展心理矯治工作。本文圖片均為 本報記者 景國民 攝

唱歌、跳舞、打太極、棋牌、手工、賽球技,在一片色調明快、樓層低矮的建築群裡,一群身著特殊服裝的男子聚精會神地忙著手頭的事情。若不是時間一到,他們需要集體排隊按需服藥,很難有人會將他們和精神病罪犯聯繫起來。近日,記者來到廣東省唯一集中收押精神病罪犯的明康監獄,一探精神病罪犯的救治和改造情況。

治傷殘

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從坐輪椅8年、聾啞8年,到正常行走,能說能笑,在明康監獄,李虎因其勵志故事“小有名氣”。

李虎,36歲,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搶劫罪被判刑15年,餘刑5年4個月,去年11月被調到明康監獄。

“自明康監獄去年正式收押犯人以來,李虎是最特殊的一個。他是唯一坐著輪椅進來還不能說話的服刑人員。”管教民警張釩回憶,當他去接李虎時,其精神狀態非常差,原收押單位和其他一同調入明康監獄的服刑人員均表示,自2012年1月收押以來,李虎就一直坐著輪椅,也沒見他說過話。因其行動不便,監獄就安排一名同宿舍的服刑人員照顧其日常起居,並將其宿舍安排在出行最方便的二樓樓梯口。

管教民警和李虎每月一到兩次的談話教育都是通過紙和筆進行。每次談話,民警都鼓勵李虎重新站立。

直到有一天,李虎主動寫紙條打報告說,他想打電話回家。監獄就安排民警充當傳聲筒,李虎每寫一句,民警就轉述一句。從此,李虎就用紙和筆和遠在河南老家的母親傾訴親情。

今年6月,奇蹟發生了。

在和母親通親情電話的時候,李虎沒拿紙和筆,而是嘗試拿起電話,用盡全力叫了一聲“媽”。這聲細弱的“媽”讓管教民警和母親都以為自己聽錯了。聲音太小,李虎再憋足勁大聲叫了一聲“媽”。

電話那頭滿頭白髮的母親早已泣不成聲。更讓管教民警吃驚的是,沒過幾天,李虎將輪椅收了起來,行走得像個正常人。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原來李虎被抓時腿腳落下毛病,只能藉助輪椅行走,得知獲刑的同時,還獲知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其還沒到監獄就已經出現說不出話的情況。“想說,說不出來,想走,腿腳不方便。”李虎說,加上母親年邁無法探監,他每天過的都是行屍走肉的日子。

但到了明康監獄,他發現,雖失去自由,但監獄卻給他帶來了溫暖。

監獄醫生除了每天噓寒問暖外還定期給他檢查傷腿,避免其肌肉萎縮,且一直安慰他:“別放棄,你會站起來的。”並鼓勵他多練習說話,告訴他並沒有器質上的異常,無法說話主要是心理原因。

民警對其照顧得無微不至,還安排同宿舍的服刑人員照顧其起居,但這一舉動也無形刺激了李虎。“監獄想給我多一份照顧,但更加刺激我要過正常人生活的心理。”

半年多時間,李虎利用所有機會,藉助一切能扶的東西堅持站起來練習行走。李虎說,要是沒有監獄裡的醫生和管教民警的鼓舞,他還是一具行屍走肉,更別談像正常人一樣有說有笑,正常行走。

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心理諮詢師對精神病罪犯進行心理疏導。

治心病

抑鬱罪犯心理矯治解開心結

精神病罪犯入獄的罪行普遍較重,身背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行的佔比高達七成以上,其餘也是搶劫、強姦、縱火等重罪。其中,絕大部分都要度過相當長的鐵窗生涯,判死緩、無期徒刑的佔比一半以上。

“刑期長,心病重,改造和康復難度大。”心理矯治辦公室副主任鍾慶介紹,精神病罪犯傷害的大多是身邊的親人,他們心裡過不了這道坎,就會陷入無限的愧疚和自責當中。

23歲的林仰天,從16歲開始因家族遺傳患精神分裂症,時常打罵家人,並認為自己沒病,拒絕吃藥,與家人關係逐步惡化。為了讓林仰天順利服藥,其母在飯中拌藥,有一次被其看到後,其很生氣,認為母親要毒害自己,開始幻聽到“捅她”的聲音。

因理智不受控制,一日,看見母親在洗衣服,林仰天持刀刺向母親,致使母親受傷倒地,隨後逃離現場。附近群眾發現後立即報警,120到達現場時發現其母親已經死亡。林仰天犯故意傷害罪,被判刑12年,2017年3月入監,2017年11月被調入明康監獄。

入監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林仰天中度抑鬱,中度焦慮。對比發病前後,社會功能受到影響,康復習藝能力下降。

“殺害母親慘劇對林仰天造成嚴重心理打擊。同時,轉監後家人會見次數減少,其一直擔心家人拋棄自己,再加上換監獄後教育管理和治療模式改變,林仰天明顯適應不了,常處於焦慮、抑鬱、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狀態之中,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鍾慶介紹,必須給予林仰天危機干預,緩解負面情緒,降低自殺風險。

在取得林仰天的信任後,心理諮詢師鼓勵其通過互換椅子(即變化角色)對話,說出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並站在母親的角度回答自己的問題。心理輔導讓林仰天明白了“與其自責不如負責,知道母親對自己的希冀,需要積極改造,將來為母親做點事彌補自己錯誤”,同時還通過暗示提高其自信心。

監獄還鼓勵林仰天接受表達性藝術繪畫治療(原生藝術繪畫治療),整合意識、完善人格、矯正行為。林仰天參加原生藝術繪畫治療時,能夠靜心於繪畫創作中,釋放了負面情緒,通過原生藝術繪畫治療有效矯正行為,配合藥物起到治身又治心作用。

經過8次諮詢治療,林仰天表示能放下殺害母親的自責悔恨心理,自殺念頭消失了,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消除。當記者見到林仰天時,他說整個人輕鬆了很多,並表示在服刑期間需要學一門技術,將來回歸社會後賺錢為母親擇址安葬。

聾啞罪犯改造半年突然發聲 探訪廣東唯一集中關押精神病罪犯監獄

 精神病罪犯在進行原生藝術繪畫創作。

創模式

定製方案助病犯成功矯正

今年母親節來臨之際,沒有繪畫基礎的林仰天畫了一幅《最愛我的人》緬懷母親。畫中雛鳥從鳥巢裡掉下來了,這時一條狗要吃掉它,小鳥媽媽擋在小鳥前面,奮力保護著小鳥,林仰天看完自己的畫後說:“原來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就是母親。”

林仰天說“以前從沒有想過繪畫也可以治癒人的心靈,把自己的情緒轉變成一種色彩去塗鴉,在塗鴉的過程中可以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宣洩出來。”

讓精神病罪犯參加原生藝術繪畫治療是明康監獄開展表達性藝術治療一個探索。

“表達性藝術治療是‘明康模式’其中一個亮點。其側重於恢復精神病罪犯的社會功能。社會功能很重要,監獄要確保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迴歸社會。”明康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朱健平介紹,明康監獄作為廣東省唯一的病犯監獄,關押著各類精神疾病罪犯。

為切實做好精神病罪犯的收押、管理、治療工作,監獄對在押精神病罪犯危險程度、病情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後,按監管風險評估結果分輕度、中度、高度危險三種級別,分別收押在矯正、康復、治療三種不同模式的病區進行改造和治療,形成具有明康特色的“明康模式”:在病情比較嚴重的治療病區,主要側重於運用藥物治療疾病;在病情較輕的康復病區,主要側重於運用心理治療和教育矯正等輔助治療手段進一步促進病情的好轉;在病情穩定的矯正病區,主要側重於恢復精神病罪犯的社會功能。

朱健平介紹,監獄醫院都會對每一名精神病罪犯精神症狀針對性制訂康復治療方案,並依據其社會功能狀況、是否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或軀體疾病等核心情況,及時調整改造治療方案。在精神病罪犯服刑的整個過程,監獄伙房針對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進行膳食管理和營養配餐,心矯和教育部門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生藝術繪畫治療等輔助教育手段主動介入精神病罪犯的康復、矯正和治療階段,精神病罪犯教育管理效能和健康權益保障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話你知

精神病犯罪為何也坐牢?

“與外界傳說的精神病人犯罪不用負刑責不同的是,我們收押的精神病罪犯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是需要負刑責的”。明康監獄副監獄長鄧愛軍介紹,按照刑法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或者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責。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必須經過法定的鑑定程序予以確認。

精神病罪犯是否同樣要接受改造?

除了參加各種教育矯正活動、定期服藥之外,監獄對精神病罪犯的日常管理也非常嚴格,他們進監病情穩定後,就開始接受行為規範訓練。這些訓練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每天和正常罪犯一樣,必須按時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後上午和下午的時間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而晚上也必須在參加教育學習之後,按時就寢。

“雖然沒勞動任務,但勞動讓自己變得靈活起來,而且腦袋也不會胡思亂想。”一名病情比較穩定的精神病罪犯對記者說。他們勞動所得的一半被用來為自己購置生活用品和一些零食,這個對他們參加勞動具有一定激勵作用。

(因涉及個人隱私,文中精神病罪犯皆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