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王浩

1991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

2007-201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2015年保送至人文学院读研

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导师为人文学院曹庆晖教授

王浩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展出项目《冯法祀百年诞辰纪念展》(2014)、《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2015)、《从木刻到版画》(2016)等,参加了关于冯法祀、赵之谦的学术研讨会并作发言,在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若干。

「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介绍一下你为什么选择人文学院?

在央美附中求学时,我的文化课还不错,不能浪费这个优势就选择了人文学院。对于人文学院的氛围,我适应得很快,一方面我喜欢人文学院的老师们,他们博学、谦逊、充满智慧,一方面美院又是非常自由的,充满人性。这两方面结合得非常完美,让我在人文学院“过得很逍遥”,如鱼得水,因此选择一直读下来。

你这几年一直关注的领域?

我一直更喜欢现当代的艺术,因为离我们更近,这种距离让我们觉得仿佛可以触摸得到,选择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作为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些艺术家有的健在;有的留有好多书信、日记、文章等资料可以参考;有的已经不在了,但是通过对他们的子女进行访谈,也可以获得有效的知识与资料。而我也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他们的艺术变得鲜活。

当我们在谈论一件作品的时候不仅是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去观察和论述,而且是对这件艺术品的作者之人生际遇进行领悟,进而总结体会,形成资料,这种方式让我们得以与艺术家真正地“交流”,我觉得这就像读书。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读书,书中藏着许多你未经历的人生,更能找到许多引起你共鸣的地方。这些让我不再孤单,让我充满力量。在人文学院的七年,我又获得了艺术这个朋友,她让许多情绪、境遇不仅可观,更可分享。这一点鼓舞着我。

「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你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

有一篇是由我的本科论文缩减的,主要从图像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冯法祀在参加“马训班”前后创作发生的变化。2014年,我跟随导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冯法祀百年诞辰纪念展。这个展览很别出心裁,展出了大量珍贵资料,例如冯法祀重要创作的习作,这在别的展览中是看不到的。

「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王浩本科毕业论文出版刊物

我正是由于天天面对这些珍贵的作品,加上之前的实践经历,敏感地发现冯法祀的作品在马训班前后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一是他本人就经常提到的色彩上的变化,二是我发现他的构图也受到苏联专家很大的影响。对比当时马克西莫夫的讲稿以及一些重要会议的结论性文件,将艺术规律讲授与冯法祀的作品结合起来,形成了这篇论文。我觉得本科论文写得比硕士论文更上手,因为深刻地把握住了图像之间的关系,当时这篇文章的写成让我激动了很久,像是发现了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一样。

你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什么方面的?

大方向是关于版画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时期受到的外国版画的影响。中国的新兴版画之所以称为新兴就是因为它和传统的不一样,对外学习这种方式不用说是肯定发生且一直存在的。但涉及到作为一个专业的构建时期如何对外学习不能简单地想当然。做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做美院美术馆“从木刻到版画”展览过程中产生的念头,那时候看到一百多件五、六十年代的外国捐赠原版版画,还有百余本外国版画画册,在我的导师曹庆晖教授的指导下,

思考这些外国版画资源与该时期正处于初建中的版画专业如何碰撞出火花。对此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慢慢形成了一点逻辑,算是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希望以后有更深入的研究。

「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获奖者王浩专访

王浩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

你的艺术观是什么?

艺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从小学画的经历让我受益良多,至今我都非常珍惜那些独自画画的时光。在美院经历了七年扎实的理论培训后,我更加明晰地认识到艺术于我已经是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越高层次的享受越需要耐得住性子的努力。为了获得幸福我做过诸多尝试,一餐美味可以幸福一小时,一次考试通过可以幸福一个月,一段美好的爱情可以幸福一整年,但却没有任何一样是一劳永逸的,也没有哪一种是能够持续一生的。

幸亏我遇到了艺术。艺术,是与自我沟通的最好方式。它让你无论是孤独还是热闹,快乐还是悲伤,都能够跳出生活的繁杂,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远离情绪的极端,在或画或看中获得满足。当然这一切来之不易,需要经常的训练和不懈的思考、阅读,但因此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幸福就显得非常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