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于1890年7月去世时,绝不是后世所认为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失败的悲剧画家。近些年的研究证明,关于他精神失常的描述虽已在大众意识中根深蒂固,但是这种传说跟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关联,更像是一个结果,是他死后广泛流传的流行传记文学,其影响延续至今。
确实,梵高生前有些社交怪癖和偶尔发作的精神异常,但是更多的真相是:他具备多语的能力,受过良好教育,出身至少中产阶层。他是荷兰牧师家的儿子,终其一生,他都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他的几位叔伯都是成功的艺术交易商,为他提供了在很多领域实习工作的机会。他做过艺术交易商和书商,还做过助教和牧师,虽然这些职业都为期不长。直到1880年,他才决定全身心投入艺术。也多亏了他的家人给他提供的财政支持,尤其是来自他无私的弟弟提奥的帮助,梵高才可以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创作出800幅油画,1100多幅其他绘画作品。
梵高生前确实没有获得广泛的影响力,但是绝对没有后世流传的那般无人问津。从1887年开始,梵高的作品就开始在唐吉老爹的画店中,在蒙马特,在 Pierre-Firmin Martin,George Thomas 以及Alphonse Portier的前卫画廊中展出。
另外,梵高还自己组织了几次展览,展出了很多自己的作品,地点在艺术家聚集的餐厅里,比如AU TAMBOURIN (地点:62,bd de clichy)和Grand Bouillon-restaurant du Chalet (地点:43,ave de clichy) 这两家餐厅。
在弟弟提奥的鼓动下,他连续三年参加了巴黎的独立艺术家沙龙,这在当时是法国乃至全世界规格最高的艺术展之一。
他的作品吸引了评论家的注意,但这些评论家没有能够给他的艺术风格归类。1888年有位象征主义的评论家古斯塔夫在杂志《独立者期刊》上发表文章批评梵高的画:“梵高先生没有章法地用蛮力描绘风景。画看起来就像是东方的挂毯,是用来练习的题材,而不是一副真正的作品。”虽然这套说辞是贬低的,但也是关于梵高作品的讨论,在当时,这种待遇是其他艺术家梦寐以求而不得的。
当然了,赞誉声也是有的。1890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上,批评家朱利安说:“梵高展出的十幅作品见证了一个罕有天才的出现”!对于艺术家来讲,这种褒贬都是正常的。没人讨论才是最可悲的。
杜尚:艺术品的成功取决于被讨论的次数。
1890年1月,提奥邀请评论家阿尔伯特为梵高写评论文章,发表在著名期刊《风雅信使》。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公众对梵高的认知。阿尔伯特已经写过一些关于梵高的正面评价。在梵高的圈内好友埃米尔·博纳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梵高的一些个人信息。他着手开始写艺术家系列文章,取名为“孤独的一代”(其中还包括高更等人),把梵高列为第一个对象。他将梵高比作一个疯狂的天才,在精神失控的边缘上,用艺术宣泄自己自己的激情。在他笔下,梵高是在疯狂边缘的拼命三郎,“梵高作品的主要特点在于力量的释放,紧张情绪的宣泄,以及暴力的表现....从他所描绘的夸张细节看,他是一个与克制谨慎的资产阶级为敌的狂人,喝醉了的巨人,是灵魂受折磨的天才,傲慢又怪诞,总是处于精神失控的边缘......”
在文章的最后,他指明梵高“太天真太敏感”的艺术风格并不适合普通的大众,而是只能被小众相似的灵魂所理解和接纳,主要是指其他艺术家。换句话说;梵高属于“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家”。
发一张阿尔伯特的照片,他就是“疯子梵高”传说的始作俑者。当然了,他是真的很欣赏梵高,但是某种程度上他也毁了梵高。
梵 高看到评论后受宠若惊,又觉得有些尴尬,他觉得他不配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更重要的是,他被文章中对他精神状况的夸张极端叙述以及之后对他作品的相关解读感 到惶恐,赶紧写信让弟弟转告阿尔伯特停止评论。比起失实的炒作,梵高宁愿选择默默无闻。但梵高死后媒体还是挖掘到这篇文章并大肆报道,开启了后世对梵高的 “妖魔化”。
梵高与弟弟及其他艺术家朋友的信,证明了他如何有规划性地进行创作,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如何构建他的艺术理念。比如他在阿尔勒的黄房子系列中,他将自己的画视为复杂的组合,视同“装饰”。他对于如何挑选自己的画作去展览也经过了深思熟虑。
1890年1月的布鲁塞尔先锋组织第七届20人展,他就寄去了精心挑选的6幅作品,在主题和颜色方面都组合得当。在他与弟弟的信中,他明确指出了他的画应该以怎样的顺序来悬挂,以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展览名单上其他几位艺术家的名字显示了组织与时俱进的品位:保罗·西涅克,亨利劳特雷克,乔凡尼·赛岗蒂尼,和保罗·塞尚。在展会组织内部,梵高的画也引起了争议,有位赞助商攻击梵高,说他是骗子外行和蠢货。但梵高也有坚定的支持者——比如艺术家亨利·雷特雷克和西涅克。
借由这次充满争议的展览,媒体再次翻出阿尔伯特的文章,对梵高的精神状况大写特写。比利时的媒体批判他的绘画技巧,说他的作品像是“用羊毛渣制造的劣质挂毯”。
这次展览被后世普遍认为是梵高艺术之路里程碑的原因,是他售出了他的作品《红色的葡萄园》,买家是画家安娜·博赫,梵高的圈内好友尤金·博赫的妹妹,价格是400比利时法郎。
在 他去世后,相传这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作品。怪就怪在这里,作为第一幅卖出的作品,这个价格太高了!虽然很难知道确切的数目,但是毫无疑问,梵高卖出了 不止一幅作品!从他的通信上看,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艺术市场,对自己作品的营销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也提出了很多策略。可以获知:他肯定是进行过很多次交易, 通过卖作品换取食物和绘画材料。
1882年,他的叔叔Cornelis,阿姆斯特丹的一位艺术商,就跟他定了19幅海牙的城市绘画作品,他也收到了可观的报酬,卖出了2.5吉尔达每幅的价格。
1880年梵高才开始创作,2年后,他就已经开始卖画了!
随后,在唐吉老爹、Athanase Bague, 伦敦的Lawrie&Co和他的弟弟提奥也都时不时得将他的画推销给收藏家们。
这就是真相——在梵高生前,他的作品已经参与各种展览,并逐渐在艺术市场有了销路,吸引了关注,和媒体的报道,换句话说:有了流量。在这样的情况下,37岁的他选择亲手了断自己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是说不通的。毕竟,从1889年开始,他已经有了成名的迹象。
看过《梵高手记》的都知道,梵高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认可,卖出更多的画,就可以买面包和画材,画更多自己想画的东西!
这就是梵高最朴素的梦想。
他死后,圈内外50多位朋友寄来追悼信,其中有卡米尔·毕沙罗、欧仁·卡里耶、亨利·鲁阿特、亨利·劳特雷克、加歇医生等。这些信证明了梵高与法国先锋艺术圈内的紧密联系以及来自同行艺术家对他的尊敬。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就是他的粉丝中最有名的一个。虽然两个人从未见过面。1890年莫奈去看了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之后,特意找到了提奥,让他转达说他哥哥梵高的画是整场展中最好的画。在他写的追悼信中,他提及这件事来表达对提奥的深切同情。
“梵高传奇”始作俑者评论家阿尔伯特也表达了对梵高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
高更,自从在阿尔勒吵架梵高割耳高更出走之后两人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也不吝对他的赞美:“你们知道他对我来讲是一个很真诚的朋友,他是一个艺术家,是我们的时代少有的天才。”梵高的好友尤金·博赫则一言概之: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死了。
9月,在梵高生前好友埃米尔·博纳尔的帮助下,提奥在自己的公寓组织了一场梵高的回顾展。
更早一点,提奥接待了一个来自荷兰的心理学家弗德里克·凡·伊登,他看到了梵高的作品。作为诗人和作家,他创办了杂志《新领导者》。在1890年的12月份,他写了一篇长文章,报道了梵高,指出了对世人对梵高认知的问题关键之所在:
“梵高很难被高度认可。高傲的大众现在嘲笑他,就像他们曾经对每一个新的艺术现象做的一样;还有那些伟大的画家,他们虽然承认梵高的天才,但不敢表达,仍然对着梵高的作品耸肩(表示态度怀疑不屑),仿佛作品是病态的,牵强的,不成功的。”
弗德里克在文章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梵高的画可以在第一时间击中我,感受如此强烈,以至于我无法清除他的画在我脑海中的影像,我看周围所有事物都带着他的颜色!”
这种说辞开始将梵高描绘成被社会所误解的圣人。
梵高死后,有关他的一系列文章陆续发表,在此类偏激的宣传方向上越走越远。著名评论家奥克塔夫(莫奈和罗丹的好朋友)说:“他是永不停歇,受尽折磨的灵魂, 充满了模糊却激烈的灵感,画到了人类的神秘被自我察觉的巅峰。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激起了他作为倡导者或者艺术家的特质,他自己也不知道。”
甚至好友埃米尔·博纳尔也描绘了梵高作画时近乎于神迹的过程:“他下笔大胆,泼洒颜料犹如一个神秘醉汉和狂热造物主......”
这种用“艺术即宗教”的说辞来阐述梵高的方式随着时间愈演愈烈。荷兰评论家梅斯特一言概之:“他视艺术为宗教信仰,将自己变成了祭献品”。
这些基本的讨论逐渐成型,构成了后世梵高传说的理论,给他赋予了一个教徒般倡导者的角色,并且在30年之后1921年德国评论家朱利叶斯-格雷夫发表的《文森特》一书中达到了顶点。
1891年,在梵高去世6个月后,提奥死于梅毒感染。妻子乔安娜继承了梵高的所有画作和他们的通信。带着儿子文森特·威廉,乔回到了荷兰,开始致力于推广梵 高的作品。事实证明,她是顶级的推手,同欧洲的很多画廊、收藏家及博物馆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她借助梵高家族的势力,不遗余力向全世界推广梵高,甚至将梵高独特的经历和人设作为卖点,倾情打造了“梵高品牌”,使得梵高被普罗大众接受并逐渐为之疯狂。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一说到梵高,人们总是先想到他弟弟,他的医生,他的圈内好友,但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才是他艺术上的最大成就者。
套用那句最俗的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呀!
顺祝各位女性节日快乐!
并祝各位女性家属同乐!
琳 写于巴黎
2020年3月8日
閱讀更多 WULin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