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最美永靖

美在历史深处|| 李辉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2018年10月11日,在《世界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最美永靖 美在历史深处》的文章。这是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记者、著名作家李辉同志所写,李辉同志在今年5月份来永靖参观了位居我国六大石窟寺之一的炳灵寺石窟,而后欣赏了花儿民歌等等,对永靖黄河三峡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世界日报》是一份创办于新世纪到来前夜的、面向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免费发行的综合性网络版报纸,服务于全球3亿读者。

最美永靖

美在历史深处

文|李辉

山水之美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第一次走进永靖,这一天,2018年4月29日。

终于第一次站在黄河刘家峡水电站的大坝前面。没有想到,黄河水如此之清,清得如同蓝天。坐在快艇沿库区前行,前往炳灵峡谷,那里有炳灵寺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老县城本来在三塬镇,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县城被淹。修建水库,是个悖论,多少美丽景色因水淹而消失。譬如陕西汉中的石门水库,诸多碑刻精品淹没水中。三峡大坝建成,过去著名的夔门等峡谷因为水位上涨而变得平缓,过去奇崛陡峭峡谷,一个连一个湍急的漩涡,从此不再有了。延续几百年的长江号子,自然也就渐渐消失了。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新城区迁移到大坝附近,一个崭新的县城渐次形成。永靖县人口不到30万,城区人口大约5万,清清爽爽、漂漂亮亮地呈现眼前。从此,因刘家峡水电站的落成,永靖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这里的人,将这一带称为“黄河三峡”,与长江三峡相提并论。库面绿水幽幽,大桥横跨峡谷,最大的水面宽达几十平方公里。可是,当我坐着快艇,渐渐走进炳灵峡谷时,两岸耸立的峡谷,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桂林山水,兴奋不已,拍摄一个又一个风景。

坐在快艇上,迎面是一座山峰。陪同我们的孔令霞姑娘说,这是五个禅师峰。打开窗户,拍下来,果然有一种不凡气势。上岸前行,远处一片山峰耸立,山的倒影映在水面,如同一幅水墨画。

我们运气不错,峡谷里水面倒灌,与树林融为一体,成为拍摄景物的最后背景。两座山峰紧紧相依,被当地人称为姊妹峰。姊妹峰与水面树林相映成趣。站在高坡上,峡谷下面的桥梁与山、与水、与树浑然一体,壮观又清幽。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返程,在库区旁的一家农家乐吃饭,一位渔民摇着小船,在我面前荡荡悠悠穿行,赶紧拍下。渔民、小船、水面,如此画面,简直就是山水怡情图……

山水之美,尽在永靖。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终于来到炳灵寺。为“炳灵寺”题匾的是赵朴初先生。为炳灵寺石窟题匾的是舒同先生。两位大家的书法,与将近两千年历史石窟共存。

查阅资料,得知炳灵寺的来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寺”,是 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 藏语“十万佛”之译 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

炳灵寺以下寺为主,创建于西秦,历经 北魏、 西魏、 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窟龛183个,造像近800身,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我们攀越上去的第一个地方,曾是佛家所在,后来成为道家之地。匾额“道法自然”,老子姓李,我也姓李,哪能不去拜谒?拜谒之后,发现后面摆放一个清代道家练功石,上面醒目地写道:“清代道家练功石,原二石其中一石毁于文革。”

沿途一个接一个石窟细细端详,为一千多年之前那些工匠的技艺而感叹不已。库区下面,有的大窟只能淹没水下,颇为遗憾。一个巨大的卧佛,在淹没之前,被切割数段,存放于库房。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终于在几年前,将之修旧如旧,链接一起,如今安放在一个大大的建筑之中。走进去,只能拍下卧佛局部。不管如何,卧佛能重现天日,再次与我们相对,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炳灵寺石窟,因为雨水冲刷,加之历经战乱、“文革”早期的“破四旧”等,有些头、臂有一些损坏。但就整体而言,石窟保护相对完整,实属难得。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巧合的是,这一天,《甘肃日报》邀请全国二十几位画家来到炳灵寺,请他们绘制石窟景象。每个画家选择的角度各不相同。我分别拍摄几位画家挥毫的景象。我想,在他们心中,画布上的石窟,就是千年历史之美与他们情感交织一起。不同笔触,不同感受,体会历史之美的心情,当然与我们一样。

这一瞬间,将近两千年的石窟之美,存在心底,挥之不去……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花儿”之美

永靖城区的漂亮让我想象不到。

刘家峡库区下泄的黄河之水,绿水悠悠穿越县城,节日期间,这里成为游人如织的场面。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河边,种满来自荷兰的郁金香,各式各样颜色不一。郁金香与大树相互辉映,人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多年之前,意外发现恐龙遗址,1831个巨大恐龙足印,蔚为壮观,前去参观。遗址公园,丹霞地貌与之辉映。恐龙一号馆在山上,二号馆在修建之中。遗址公园前有条铁路,直通县城。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在与分管旅游的副县长陈晶莹漫谈时,她谈到想在市区建立一个恐龙体验馆。我却提了另外一个建议。恐龙令许多年轻人喜欢,体验馆修建在恐龙地质公园最为合适。旅游的设计在于高端而非低端。

我建议他们不妨前往伦敦的自然博物馆参观,看看那里的恐龙化石与各种演示等。二号馆落成之后,将恐龙化石的原样安放进去。好的体验馆需要高科技参与。我设想,如果将地质公园的铁路利用起来,车厢上画恐龙模样,家长带孩子、海内外喜欢恐龙的人,在城区乘坐火车慢慢悠悠驶进恐龙地质公园,该是多么美妙?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花儿”也是甘肃临夏的瑰宝。史料记载,“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共享的民歌小调。

“花儿”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之所以称作“花儿”,是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花儿”由此得名。

陪同我们的旅游局长陈克义,是花儿的喜爱者。在船上,他与另外一位永靖著名“花儿”女歌手韩永燕女士对唱花儿,他们唱的真是好听。他们对唱的第一首“花儿”,是《院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其中“尕”是“小”的意思。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只有一日行程,还有好多精彩地方未能踏访。譬如:盐锅峡,称作“陇上江南”;八盘峡,称作“河湟胜景”。这两处都修建水电站,与刘家峡水电站一起,成为永靖的三大水电站。譬如:藏传寺庙、傩舞文化、民间工艺……

一个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整合却至关重要。

与永靖两位朋友聊天,将近两千年的炳灵寺石窟艺术,融合在与桂林山水一般风景之中,两者相互呼应,这应该是永靖最值得开放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我爱旅行,总是发现不少地方的旅游开发,大多在中低层设计之间来回打转转,缺乏将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挖深、挖透的魄力。永靖之美,自不待言,但如何把千年之美的历史文化,挖一个深井,使之成为更为吸引游客向往的地方,这才是永靖未来旅游的魅力所在。我觉得,有高层次的旅游设计,有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顾问团队认真、细致的拓展,才有可能让永靖旅游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原河西学院院长刘仁义,去年调至兰州文理学院担任院长。兰州文理学院有一所旅游学院,刘仁义与陈晶莹两人当场商定,永靖的旅游开发,将与旅游学院加强合作,争取将永靖旅游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彼此的双向合作,值得期待!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最美永靖 美在千年

美在历史深处!

《完》

感谢李辉老师的美文,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李辉老师对永靖黄河三峡旅游资源的深情厚爱。匆匆的行程,美丽的黄河三峡带给了他愉悦的心情,留下的是对永靖的赞美和肯定。读着这篇美文,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将会更加努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把黄河三峡的美名传播好......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