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用于控制皇帝的神策军是怎么回事?它最终的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神策军是唐朝最著名的八大军队之一,也是唐朝中后期禁军的主力,是唐王朝最重要的禁军。唐朝时,吐蕃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叫松赞干布,他天资聪颖,胆识过人,十二岁就接替父亲成为了吐蕃的新王。松赞干布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将吐蕃发展成为唐朝的边境大患。

由于唐朝自身的综合实力较为强大,倒也不惧吐蕃,双方开始在边境展开了拉锯战。后来,名将哥舒翰击败了吐蕃,在唐玄宗的授意下,成立了宁边、武宁、神策等八支军队,神策军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安史之乱中,勤王的七支军队都行军缓慢,只有神策军千里奔袭进京勤王,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神策军的编制一再扩充,全盛时期的神策军已经有了近万人的规模,在与吐蕃的拉锯战中,更是连败吐蕃军队,维护了大唐的尊严。

但是这样一支神秘强大的军队,最后却交到了宦官手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唐朝立国之初,宦官根本不掌兵权,安史之乱时,宦官也只是作为督查各地将领的平叛工作。当时,宦官只是得到皇帝重新的奴才,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然而一场“泾原兵变”改变了这一切。唐德宗时期,前往平定叛军的泾原兵因不满朝廷的赏赐,发生了哗变,攻破了长安城,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这次事件又称“泾原兵变”。在逃亡过程中,大臣们纷纷抛弃皇帝投降叛军,各地将领也心怀鬼胎不肯勤王,只有一群宦官忠心耿耿的守在皇帝身边,所以皇帝是对宦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泾原兵变被平定后,唐德宗不再相信那些大臣,开始重用宦官,将神策军交由宦官掌控。神策军也成为了宦官统帅的禁军,在晚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以一开始宦官能掌握神策军都是皇帝的宠信,才给了他们掌握兵权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皇帝的信任,宦官是不可能掌握如此重要的军队的。当然,这都是在皇帝能控制宦官的前提下,如果皇帝处于弱势地位,宦官就不用再靠皇帝的宠信来掌控军队了。

唐朝后期,宦官势力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在大臣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大臣们虽然看不起宦官,想要诛灭他们,但是宦官势力强大,大臣们都纷纷巴结宦官,将他们当做自己升官发财的伯乐,最典型的就是牛李之争了。


牛李之争中,两派纷纷拉拢宦官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添加砝码。李党领袖李德裕在宦官的运作下,迅速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担任了朝廷的宰相。牛党首领李宗闵也结交了宦官,甚至在宦官的帮助下,逃过了一劫。所以宦官到了后期,不光是有皇帝的重新,还有大臣们的巴结,也就是“人脉”。

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地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区的节度使纷纷不尊朝廷号令,而中央控制的大部分地区的节度使几乎都是服从与宦官。这些地方的节度使要么是宦官的兄弟或义子,要么是神策军的将领。

宦官跟地方节度使相勾结也是宦官巩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一个手段。比如朝廷在征伐势力强进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时,宦官就从中作梗,导致唐军大败。一旦朝中出现对宦官不利的时间,这些跟宦官交好的地方势力甚至会起兵支持他们,由此可见宦官跟地方势力关系之紧密。

而宦官接受神策军既是促进了唐朝由盛转衰,也是神策军由盛转衰的开始。

神策军崛起之后,就享受了诸多特权,神策军的供给数倍于其他军队,每个皇帝继位之后都会对神策军大加犒赏,甚至经常会有其他额外的赏赐。在官员转任升迁方面享有优先权,甚至在法律上都享有非常大的特权。

这种现象在宦官接手后愈演愈烈,使神策军的士兵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在军队中滋生了腐败,甚至成为地方反叛的借口。唐朝后期,地方势力屡次进攻长安就是打着剪除宦官,要求军人平等的口号。

曾经的神策军是神勇的代名词,他的士兵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出来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但是后来的神策军极少出战,大多由富豪的子弟加入,军纪败坏,战斗力不堪一击。黄巢起义时,神策军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军队战斗力却差得可怜,地方节度使围攻长安时,皇帝不得以将神策军的首领大宦官等人全部处死,神策军也就此解散。


历史风云阁阁主


从中唐开始,宦官集团不仅频频干涉朝政,而且还随意进退公卿、废立皇帝,其为患之烈、流毒之深,要远远超过其他朝代。而宦官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一支特殊的生力军,足以压制任何反抗势力。这支军队,便是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神策军属于禁军系列的一支,本来属于戍边部队,它的产生是唐朝与吐蕃间战争的产物。且说唐玄宗在位期间,吐蕃频繁入侵唐朝的西北地区,为加强防守,唐朝很有必要在该地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而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者,正是突厥族名将哥舒翰。



天宝十三载(754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新近收复的黄河九曲一带奏请设置洮阳、浇河二郡,并建立神策、威胜等八军镇(注意,此时的神策军是军镇名,而非军队名称)。至此,唐朝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起网式的防御体系,并取得对吐蕃的攻防相对优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平定内乱,命令河西、陇右、朔方等镇的军队驰援内地,而神策军的千余名士兵也在征召之列。神策军在军将卫伯玉的率领下,参加过相州之战,因形势不利退屯陕州。在此期间,神策军镇陷于吐蕃之手,但卫伯玉统帅的这支部队却仍保留“神策军”的名号,此时“神策军”由军镇名成为军队名称。



不久,卫伯玉入朝,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该地节度使郭英乂,而等到郭英乂入朝后,其指挥权便落入大宦官鱼朝恩之手。鱼朝恩在得到这支生力军后,欣赏他们的强悍勇猛,便将其作为嫡系部队来培养,并将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全部并入神策军,使其扩充至万余人的大军。


安史之乱结束后,吐蕃又趁虚而入,在接连攻陷安西四镇、吞噬河西走廊的同时,竟然在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过长安,并迫使唐代宗逃往陕州。由于此时禁军溃败,鱼朝恩遂用神策军来护卫皇帝,等到京师克复、皇帝回銮后,鱼朝恩便将神策军带入长安。三年后,吐蕃再度侵扰关中,代宗命神策军驻屯皇宫,由此开始,神策军被正式编入禁军系列。



唐德宗在位时,由于受“泾原兵变”的刺激,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转而倚重宦官集团,并将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宦官分掌。神策军在宦官集团的控制下不断扩充,到唐穆宗即位之初,总人数已超18万人,在其他禁军部队名存实亡的情况下,“神策军”便成为禁军的代名词。


从大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掌神策军开始,便频频将军中的心腹将领安插在中央和地方的要害部门,由此来控制朝廷内外、干预国政,以至于出现“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见《旧唐书·窦文场霍仙鸣传》)的“盛况”。


不仅如此,本应护卫皇帝的神策军在落入宦官集团之手后,竟然被其利用,成为他们废立皇帝的资本。自唐穆宗开始,皇帝多受制于宦官,而在穆宗以后的九位皇帝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均为宦官所扶立。而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四帝,或直接死于宦官之手,或被其间接逼死,宦官之骄横跋扈,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就因为手中握有神策军的指挥权。



然而,“水满则溢、物盛则衰”,就在宦官集团迎来势力的最巅峰之际,神策军本身却因日渐腐化、战力下降而开始走向下坡路。黄巢作乱期间,负责御敌的神策军毫无斗志,几场仗打下来便溃不成军、逃亡大半。虽然大宦官田令孜重建神策新军,但其能起到的作用,早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军阀朱温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侵入关中,在击败劲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逼迫皇帝诛杀大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彻底摧毁这个为患百年的邪恶集团。作为宦官集团“靠山”的神策军,自然难逃被解散的命运,在盛极百余年后就此走进历史。4年后,立国近三百年的唐朝覆亡。



(朱温)于是悉诛宦官,而神策左右军繇此废矣。诸司悉归尚书省郎官,两军兵皆隶六军者,而以崔胤判六军十二卫事。六军者,左右龙武、神武、羽林,其名存而已。自是军司以宰相领。见《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如果说唐朝后期宦官势力如此之大,竟然可以弑杀拥立皇帝,那神策军可谓是“功不可没”。我们来说说他的经历。


(图为神策军碑)

神策军建立是因为吐蕃的强势崛起,唐庭接受名将哥舒翰的建议在西北一共建立的包含神策军的八只军队,构建了防御体系。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神策军千里赴难。后来辗转与进犯长安的吐蕃军大战,代替了已经溃败的禁军成为天子禁军。

而这只军队正式为太监掌控,不得不说另一场“泾源之乱”。德宗皇帝出逃长安,身边只有太监相随护卫,事定后,德宗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兴元元年,命宦官分领神策军,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二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从此指挥权正式落入宦官之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禁军的神策军。享受着高于其他的军饷和特权,也在京师之地养尊处优。也越来越失去了战斗力。后来被黄巢起义军击溃,成立的新军不久也被控制朝廷的后梁太祖朱温拆散六军,神策军从此烟消云散。

不得不说神策军对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一百多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它在手大小藩镇多了份忌惮,虽然他同时也是宦官的帮凶。


圆圆头不圆


这个问题很简单。

开始:安史之乱(肃宗)后宦官开始掌管禁军(包括神策军)

经过:宪宗时期设立枢密院,制度上承认宦官掌握禁军;后期有什么甘露之变,牛李之争之后宦官完全掌握禁军

结果:大概903年左右朱温把这些宦官全灭了。


romanticjq


神策军由地方军队变为禁军是因为安史之乱和其它几次战乱造成的。当时禁军溃散,没想却利用上了勤王保驾,后来被宦官鱼朝恩掌控变成事实上的禁军。长期被宦官掌控的神策军成了威胁控制皇帝的工具,有时废立皇帝都由宦官说了算,就因为人家掌握了神策军。后来黄巢造反打得神策军溃不成军,再后来朱温夺权把宦官掌控的神策军又是解散又是诛杀,神策军就成为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