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教书育人 见证河东教育变迁


一家三代教书育人 见证河东教育变迁

祖孙三代聚在一起交流教育心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上世纪90年代,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传遍神州大地,激发起许许多多孩子的教师梦。在河东区就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祖孙三代6口人从事教育工作,续写着“教育世家”的故事,见证着河东教育的变迁。恰逢第34个教师节之际,记者带您走进这个小家,听张骏讲述教师之家的故事。、

祖辈:教育事业的播种者

说起张家的书香传承,还得先从张骏的父亲张延礼说起。

从教40多年的张延礼,桃李满天下,虽然已82岁高龄,依然关心关注河东教育事业。上世纪50年代,怀揣着教师梦,张延礼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先后在崇德里小学、李地大街小学任教。说起当时的办学条件,张延礼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河东区没有多少所学校,学校都在胡同里,清一色的平房,教室里镶几块木板,刮上黑油漆就成了黑板,虽然有粉笔,但很劣质,粉尘特别多。那时候可以说是教育最艰苦的时候。”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面对稚嫩的学生,张延礼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书就要认真负责,要做就做最好的。”张延礼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仅要把学生教育好,家里的3个子女也要教育好。他始终告诫子女们要“规规矩矩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教师这颗种子悄悄地在子女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儿子和小女儿都担任老师,并在河东区任教。

上世纪90年代,张延礼调入河东区教育局,分管小学和幼儿园工作。虽然现已82岁高龄,但是说起河东教育的情况,依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原本,孩子们当了老师后,张延礼可以安享晚年了。但“爱管闲事”的他仍谆谆教导儿孙们要先正己后正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现在,张延礼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女都是老师。“一家三代,6名教师”,提起这事,张延礼充满了自豪,一家人聚会时谈论的话题,始终绕不开河东的教育。

父辈:教育事业的耕耘者

父母对子女成长轨迹的影响不言而喻。现年52岁的张骏,是102中学党委书记。上世纪80年代,张骏继承父亲的衣钵,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唐口一号路小学(如今的河东区实验小学)任教,后来又相继在教育局、7中、98中、102中学任职。从过去简陋的办学条件,到如今的现代化教育建设,张骏亲身经历着河东教育的变迁。“说实话,与父亲那时候的办学条件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从过去的木质黑板到水泥黑板到毛玻璃黑板,再到如今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河东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校舍的变化还是硬件的改善,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身为河东教育人感觉特别自豪。”

谈起他的教师情结,张骏坦言跟父母的熏陶不无关系。“小的时候,因为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我们兄弟姐妹3人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学校,耳濡目染,身边接触的都是老师,对于老师感觉特别亲切。”工作后,顺理成章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想不出来原因,觉得自己属于这份工作。”回想起小时候张骏经常跟着父母到学校上课,父母在讲台上教书的样子便成了他模仿的对象。后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离教育岗位,但都被张骏一一谢绝。可能是骨子里的教师情结,始终让张骏割舍不下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至今依旧兢兢业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孙辈:教育事业的延续者

张骏的女儿张骅楠,今年29岁,是54中学的语文教师。作为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三代教师,张骅楠被全家人寄予厚望。

因为父母都是老师,在张骅楠童年时期,父母每天回家后,谈论的话题永远绕不开学校和学生,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老师便萌生了一种敬意。在她的记忆中,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很多时候无暇照顾她,忘记接自己放学更是家常便饭。而且,父亲任职校长13年间,从未与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尽管当老师是她的梦想之一,但她却打起了退堂鼓。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张骅楠毅然选择了天津师范大学的传媒专业,毕业实习的时候也是在传媒领域。可是,兜兜转转之后,张骅楠还是觉得可能当教师更适合自己。为此,她专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如愿成为一名教师。“走上讲台才明白,‘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真正意义。”张骅楠说道。也就是从那时起,她理解了父母,告诉自己要成为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样的好老师。

可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张骅楠当起教师如鱼得水,相比同龄人,她更加快速地适应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今年她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更是受到家人的一致赞许。“爸爸告诉我,如果没有经过毕业班的辛苦,没有经过班主任的历练,作为教师是有遗憾的。”张骅楠说道。目前,已经执教6年的张骅楠,是家中教龄最小的。在她的心中,教师是一个值得传承的荣誉。“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选择老师这份职业,过去不会怀疑,将来也不会离开,因为这份信仰已经流淌在血液里,深深刻进了骨子里。”张骅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