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種植香菇,成爲村民中的「有錢人」

香菇,作為一種菌類食物,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保健食品。隨著人們會食物高營養的追求,香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既然市場上有那麼多的人在吃香菇,必然就會有人在種植香菇的。51歲的朱大梅就是其中的一位,從1990年開始,他和妻子就開始種植香菇。

夫妻俩种植香菇,成为村民中的“有钱人”

多年前,政府為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開始鼓勵村民們種植香菇,朱大梅家就是村裡最早一批種植香菇的農戶。

因為沒有任何經驗,從理論到實踐總會有不少困難。別小看種香菇這個活,似乎人人都能幹,但卻不是人人都幹得好的。

從接種到採收,中間環節眾多,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剛開始時,接種弄不好,發黴了就不能用了,哭著也只能把這些菌種扔掉,一年下來完全沒有錢賺。

但是,來年建菇棚、買菌種、置耗材都要錢,就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張口借。

夫妻俩种植香菇,成为村民中的“有钱人”

上世紀90年代初,種香菇的人少,需求量大,尤其是出口銷量很大,所以價格也比較高。香菇行情最好的時候,可以賣到每公斤16元。

種植量大的時候,朱大梅家一年種植香菇六萬袋。後來,隨著種菇農戶的逐步增多,價格逐年下跌,最後價格跌到了每公斤0.5元。

朱大梅說:“因為沒有人收香菇,最後只能把香菇倒掉,那兩年虧得一塌糊塗。”因為沒錢賺,妻子選擇去廠裡打工,而朱大梅仍然堅持在家種植香菇,研究香菇種植的新方法。

朱大梅說,“種香菇是個技術活、辛苦活,要經過配料、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出菇等過程,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最辛苦的是滅菌環節,把菌棒放在鐵桶裡用土灶燒,一個灶要連續燒三天三夜,人要日夜守著。除了裝袋要請幾個人幫忙,別的活全是他一個人做。

夫妻俩种植香菇,成为村民中的“有钱人”

長年的勞作,以及長時間呆在溼熱的菇棚裡,得了風溼病、腰疼病,感冒發熱是常有的事。可是香菇的價格波動又特別大,昨天一個價格,今天一個價格。行情好了,香菇卻摘完了;行情不好的時候,香菇卻爆發式地生長,很是頭疼。

為了早一點挑到市場上能賣個好價錢,朱大梅和妻子一般凌晨兩點就起床去菇棚忙活了。好在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現在每年都會有不少的收入。

通過種植香菇,朱大梅逐步改善了生活,現在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在元嶺坑村村口,有一棟四層的歐式建築,成為了村民眼中的“有錢人”。

苦盡甘來,朱大梅感到特別欣慰。朱大梅計劃說,以後自己還會繼續種植說香菇,還會動員村民一起,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