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五大職能

決策支持、品牌建設、銷售促進、文化傳播、新品研發是營銷的5大職能。傳統管理架構的公司設置有經營企劃部、品牌部、產品部、市場部來實現這些職能,而“生物型”組織,將上述職能部分融入每個“有機”小組。無論是傳統的“機械式”層級組織,還是最新“生物型”賦能組織,營銷的5大職能沒有改變。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代表新生產力“獨角獸”的“野蠻”崛起,營銷理論的演進已經跟不上企業的實踐。隨著互聯網影響的深入,營銷的5大職能定義沒有變,但是具體內容出現了變化。

決策支持是指戰略層面的參謀,是營銷的首項職能。戰略是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方法錯,步步皆錯。營銷參與戰略參謀有兩種形式,數據分析+主觀意見或直接參與決策討論。不同的形式取決於公司的規模、企業家的領導風格。

經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教會營銷人如何從外部環境(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內部環境(行業、企業)來辨識企業的機會與威脅,這部分有很多模型可以幫助營銷人來進行分析和決策。包括SWOT分析、5力模型、波士頓業務矩陣、博弈論、非連續性理論等都是戰略分析的有效工具。營銷人水平的高低,不在於“套背”這些模型,而在於將哪些要素引入模型。

營銷提供的決策支持,首先是保持數據的準確性,然後是依據模型,提出主觀意見,這部分主要由文檔來實現。企業家會依據數據分析做出獨立的判斷。雖然,管理學、營銷學的發展為藝術的部分,提供了一些科學支持,但是企業家的靈感、方向、天賦在戰略上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有些企業會讓營銷人員參與決策的討論,甚至投票。這是榮譽也是挑戰。戰略需要跟蹤執行結果,需要讓市場來檢驗,需要迭代,戰略是“打”出來的。

新時代營銷的決策支持,需要更全面的數據支持、更快的決策速度以及不斷的迭代。

品牌建設與維護是營銷人日常的主要職能。

品牌建設和維護的主要工作包括品牌價值觀建立、傳播和維護。品牌要傳遞的內容就是價值觀。營銷人很大部分工作就是發現、挖掘、完善品牌的價值觀。很多歷史悠久的企業,品牌的價值觀基本固定,但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願景、目標、戰略會改變,那麼企業品牌的內容也會出現調整。另一類是新生的企業,營銷人的工作就是幫助企業家,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找到企業的底層基因,以此昇華出品牌的內容、價值觀。

品牌的傳播是目前受互聯網影響最大的部分。表現在媒介數量、傳播速度、互動參與、廣泛程度上與以前不同。品牌傳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通過有效預算,選擇適當渠道,到達目標受眾。在這方面有些新理論出現和應用。包括大數據精準營銷,需要高質量的數據,目前來看主要掌握在BAT手上,需要好的數學模型及算法,需要專業人才來開發。所以,單純的賣數據,向各行各業賣同樣的數據,沒有針對企業的個性化開發,是精準營銷不精準的要因。

品牌傳播分為主動傳播和被動傳播。在傳統紙媒時代,主動傳播是主要方法,在互聯網時代,被動傳播逐漸成為主流。消費需求碎片化、隨意化、媒介、渠道多樣化、信息透明、產品雷同、消費者個性化、不願被幹擾。消費者有需求,才主動“觸網”,瞭解品牌和產品信息。

被動傳播要求營銷人做好各個入口包括官網、官微、呼叫中心、線下體驗店、線下專賣店在內的各種社交、銷售工具建設,簡潔頁面、門店設計、方便消費者瀏覽、迅速與消費者互動,在消費者”觸網”的一瞬間,牢牢地吸引住他(她)們,力爭在每個體驗的細節,做到超越期望,最終達成轉化。

在全網銷售,全網營銷的時代,全網監測輿情非常重要。有些消費者會在網上發佈抱怨、競爭對手也會抹黑,通過軟件實現自動抓取負面新聞,有利於營銷人判別情況的真偽、發展程度並積極採取應對的方法。當然,現在媒體如此之多,偶爾在某個網站頁面出現的負面報道,可以不用太關注。

品牌建設與維護的職能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建設好每一個與消費者連接入口,運用個性化定製的大數據精準傳播成為了核心。

銷售促進的職能地位不斷上升。

N年以前,品牌投入從未考慮過和銷售的直接關係!品牌經理總是高高在上,專心拍攝或組織一些“腦洞大開,吸引眼球”的廣告或活動。現在有沒有成交,未來有沒有成交,不關心,也沒辦法衡量。品牌經理經常做的是品牌認知度、美譽度調研。“不錯,今年,我們的品牌認知度又上升了5個點”。可是,銷售部的同事卻抱怨銷售不斷下滑。

品牌認知度、美譽度≠銷售!互聯網的發展,媒介天量化,投不起,效果差。可衡量指標的出現,包括展現數、點擊量、點擊率、銷售轉化率,為品牌投入和銷售之間架起了橋樑。未來的精準營銷更是如此。

所以,銷售促進職能的地位不斷上升。營銷人要從品牌層面、產品層面、銷售層面同時推進各項活動。比較好的方法是在全年市場預算中明確三者的預算比例,同時能互相兼顧。在品牌價值觀傳播的時候,最好能通過產品來實現。新產品在上市的主賣點介紹後一定帶上促銷活動的信息。

品牌離開了產品,離開了銷售,沒有存在的意義,也失去了存在的載體。互聯網徹底改變了銷售促進的職能,從未如此直接,產品即品牌,品牌即銷售。

文化傳播是營銷的又一項職能,此處的文化傳播是指企業文化的對內影響力。有人會說,這不應該是HR的職能嗎? 不錯,HR有部分職能,但HR沒有營銷人的認知思維。企業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營銷理論有外部營銷理論和內部營銷理論。外部營銷主要針對消費者、供應商、政府,內部營銷主要針對企業的員工。很簡單,內部營銷的目的,就是讓企業文化深入每個員工的骨髓,提高企業凝聚力,從而提高員工的自發性、自覺性,提高工作效率。

營銷人把員工看成特殊消費者,深深打動這些特殊消費者,讓員工充滿激情的再去服務其他員工或真正的消費者,其實就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全員營銷理論的體現。一個好的企業,營銷是全體員工的職責,全時空、全方位、全員,而不僅僅是營銷部門的事。營銷部門可以通過編制企業內部刊物來強化品牌的價值觀、褒獎的行為和提倡的文化,包括微信公眾號,很大部分的功能已經成為企業內部發布信息和其他內容的平臺。

文化傳播的職能在互聯網時代的變化不大,但重要性提高。一億美金的公司靠市場和銷售,十億美金的公司靠技術和產品,百億美金的公司靠文化和經營哲學。

營銷最後一項職能就是新產品的研發。新產品的研發主要由產品經理來完成。產品經理工作的本質是從上游到下游的產品管理。上游包括識別重要的消費者需求,設計產品路線圖、新產品戰略,從新產品開發到產品發佈整個過程的營銷領導。從市場、產品、公司的角度規劃產品企劃方案,獲得公司領導及相關部門的資源支持,推進新產品的項目流程,制定和最終實施新產品的發佈。下游是對產品生命週期的持續管理,包括讓消費者獲得對產品利益點的明確認識,根據消費者的敏感程度定價,選擇產品分銷渠道。強化核心產品、復活或重振本該表現良好的產品,淘汰失敗的產品。

產品經理是營銷工作的起點,且貫穿了整個營銷的過程,是營銷中最重要的崗位之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品的更新週期加快,生命週期縮短,產品持續出現迭代。另外,消費者的偏好也出現了變化,市場越來越細分,個性化越來越凸顯。設計或開發一ineng款完全能滿足所有細分市場的產品變得不可能。信息與資料的收集、市場的調查與測試也更加依賴網上。

新品研發的職能在互聯網時代定義沒有變化,但實現的方法出現了一些變化,更多依靠網上進行數據收集、測試,新品研發的速度加快,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新產品面對的細分市場更加“窄”。

更概括的描述,營銷的職能就是保持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包括品牌,推動短期的產品銷售,包括促銷。兩者互相影響,不可偏廢,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營銷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