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影沒有了票補……

近日,業內不斷傳來全面取消票補的消息。若這新政正式實施,意味著自從2014年以來“票補拉動票房”的營銷時代將成為歷史,9.9、19.9元等低價票將不復存在。

如果電影沒有了票補……

票補或全面取消,揮手告別9.9元的低價票

據瞭解,此次業內流傳的票房政策主要有4方面的調整:

1.發行方、製片方、院線方不允許進行網絡售票平臺補貼投放(全面取消票補)

2.第三方線上售票平臺服務費不高於2元:其中系統服務方收取1元,第三方網絡售票平臺收取1元,院線、影投不參與這筆費用的分配;

3.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

4.線上售票商對影院的結算週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為T+7(8日內計算),明天10月1日開始變為T+0(即時結算)。

取消票補後,我們9.9元、19.9元的低價票將消失,曾經火熱的“票補”時代將劃入歷史。

票補:滋生票房造假;取消後,電影行業或將迎來口碑為王的時代

“票補”,即是結算價和觀眾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一般會由票務網站和片方按一定比例進行補貼。由於現在的票房是以影院結算價作為數據統計的,因此片方、電商等會通過票補的手段,降低票價,從而拉昇上座率,搶奪排片權,爭取更大的話語權。

從過去來看,“票補”一定程度上的確實現了營銷的目的,推動了票房的上漲。比如2014年的《心花路放》,貓眼通過內地影史第一筆千萬級別的補貼,成為獨家網絡平臺,以9.9元、19.9元的價格提前對其進行預售。在影片正式公映的前一分鐘,《心花路放》的預售票房已達1.1億元,是國內首部預售過億的電影,最終憑藉11.69億元的總票房,奪得當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據悉,2015年-2017年間,每年票補金額都高達20-40億左右,約佔全年票房的8%-10%。

這幾年,在“票補”的催化下,的確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電影院。電影的票房成績也飛速增長,從2014年的近300萬,到2017年的近500萬。但這背後滋生的以低價影票“造假”票房,造成“熱度假象”的惡性競爭模式,使電影忽略了內容質量,偏離了市場定價。

而此次,若新政能正式實施,也許短期內對觀眾並無利好,但長期來看,票補的取消,能夠使電影更加註重劇本的編排和內容的創作,迴歸追求質量的本質。一部好的電影,不應該只以低價為噱頭,更需要通過演員的精湛演技、劇情的精彩安排、後期的精心剪輯來吸引觀眾。沒有不科學的補貼刺激,以優勝劣汰,質量取勝的電影市場,才能健康長遠地發展。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澎湃新聞、北青網)

如果電影沒有了票補……

和諧共建生態 科技引領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