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昔日撂荒地再披新绿装

青海新闻网讯

地处乐都下北山的芦花乡,山大沟深,一条陡峭逶迤的盘山公路,是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从山底到半坡,目之所及山坡郁郁葱葱、梯田绿浪滚滚。谁曾想,这样一片“绿海”,六年前还是一片荒地,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芦花乡探索出一条荒地绿化与治理的有效途径。

2013年以来,芦花乡党委、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环境资源优势,开始统筹安排,科学引导当地村民,通过多方争取引进经济带头人,加大土地流转,整改撂荒地,大力发展青海苗木、中药材种植。由此,近千亩荒地再次披上“绿装”。

走出大山留下千亩撂荒地

“其实,这土地撂荒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很多劳动主力军都选择走出去增效收益,和‘人走茶凉’是一个道理,人走了,地也就荒了。”芦花乡党委副书记莫自平坦言,近两年,该乡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现象频发,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庄稼人靠天吃不上饭,尤其在2017年,整乡大规模种植的马铃薯出现严重滞销情况,本该靠天吃饭的村民也就此心存失望,纷纷撂下土地,背上行囊,走出了大山。

地处浅山地区的芦花乡十字村,耕地几乎全部是山地,因为缺水干旱,多年来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只能种植小麦、菜籽、洋芋等作物,并且地块小而分散,无法开展机器耕种,人工劳作非常辛苦。靠传统的土地耕种,别说难以富起来,能吃饱饭都难。

因此,很多村民纷纷走出大山自谋出路,土地撂荒是常有的事。记者之前在该村采访时,很少遇到青壮年劳力,村里基本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多老房子甚至因为长期无人居住而坍塌。“我的几个儿子都下山了,有的在西宁打工,有的在乐都开饭馆,并且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很少回山上来。”村民李老汉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故土难离,就没跟儿子们一起下山,可是地已经种不动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地荒掉。

据了解,近年来芦花乡至少有千亩土地被撂荒。

优化种植结构荒地再披绿

地荒了,土地沙化严重了,农民没有收入了,该找个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近年来,由于土地效益越来越小,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村民在西宁、乐都买了房子,离开了大山。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又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土地效益,成为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

优化种植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便应运而生。据介绍,近年来,芦花乡以引进经济带头人为“引力”,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青海云杉苗木种植,促使该产业在芦花乡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市场考察、土地平整、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随之而来的经济“带头人”也在该乡党委的帮扶下,开启了芦花乡荒地再披“绿装”之路。

蒋长征是地地道道的芦花人,1999年开始接触林业种苗培育行业,于2013年注册成立乐都县长征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在2016年又更名为海东市乐都区长征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经营苗圃,因为经营需求,苗圃覆盖的村子越来越多,从适合种植苗木的村子,甚至扩展到乐都区洪水镇阿兰村、下王家村、碾伯镇汤官营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初步统计,全乡目前租赁经营土地总面积达1700余亩,其中林木种苗育苗面积1000余亩,种植药材面积600余亩。

至此,芦花乡的千亩荒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土地绿了农民也就富了

8月底,虽然有些冷意,站在高地向下望去,满山苍翠尽收眼底。荒坡披上绿装,青山变成金山,芦花乡种植的苗木和药材就像是绿色缎带,编织着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生在这里,就得做点有意义且不负众望的事,说实在话,不仅为了家人,也为家乡。”蒋长征说。

因为蒋长征的长期坚持,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带动农户300多户,其中包括精准扶贫户45户、无保护、贫困户50户。

农户李赞业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也进行了土地流转,种植苗木和药材。“以前种植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如今一亩苗木能收入几千块。”据李赞业介绍,他三年前开始种植苗木和药材,效益不错。

实践证明,一亩中药材经济价值在5000元以上,而一亩小麦只有800元左右,一亩土豆也就是1000元左右。因为中药材价值高,收益好,很多村民开始种植中药材,他们种地的热情重新燃起,这也是昔日撂荒地又披上新绿的原因。

致富路上少不了带头人

发展农村经济、奔赴小康的路上,带头人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芦花乡,就有这么一批农村经济带头人。

他虽然沉默寡言,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但是他在脱贫致富路上却坚韧不拔,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贫困山村闯出一番新天地,不仅给其他村民做出榜样,还带领大家一起奔上小康生活。他就是乐都区芦花乡十字村村民李万军。

出生于1960年的李万军从小也渴望走出大山,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李万军携妻子外出做生意,在果洛一待就是十几年,并且小有成绩。但最终还是故土难离,带领一家再次回到大山。重新拿起锄头的李万军陷入深深思考:除了耕种十几亩薄田还能做点什么?他把目光盯在了身边的农产品上。

过去,村民们收获的土豆多数是自产自销,秋天收的土豆全部存在土窖里,一个冬天全家人的口粮、牲畜的饲料全靠这些土豆。

“山里的土豆品质好,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农产品,应该把这些土豆卖出大山,卖出品牌。”李万军想到就干,组织销售队伍,带领李万海、王文清等贫困户及干劲十足的村民开始收购土豆,每年收购销售20多吨,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一条销路,有效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扩大了乐都土豆的美誉度。

经过多地考察、取经,李万军又看上了中药材种植。山里适合种哪些中药材?李万军心里开始也没有谱,只能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尝试。

2017年,李万军引进黄芪、党参,先在自家地里试种。为了确保成活,李万军自学中药材种植技术,邀请专家前来指导,试种成功后,才开始向其他村民推广。

山里空气好,土地没污染,种出的中药材自然没的说,但毕竟十字村发展中药材种植时间短,“酒香也怕巷子深”,销路的问题也要提前考虑。李万军又牵头和李万海、李万意、李恒珠成立了“万恒专业合作社”。如今,在李万军的引领下,土地流转200多亩,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及其他农作物100多亩。

不过,最近李万军也遇到了烦恼,因为今年的药材价格浮动大,怎样为合作村民寻找销售“快车道”成了他的一个心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