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剛需房源多了,但是剛需買房依然是做「排除法」

不可思議!67%的網友【 關注 】億房網後,都買到房了!私信回覆【購房】,帶你進購房群。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看了很多分析,剛需買房依然是最大的痛。

站在今天,回頭看從2015年末啟動的樓市行情,波瀾壯闊,深圳一馬當先,上海、北京跟隨其後,然後擴展到二線、三四線城市,直到今年上半年,幾乎全線城市又爆發了一波。

對於目前還能不能買房這個問題,大部分剛需是糾結的,既怕自己高位接盤,又怕以後的房價會更高。

對於剛需買房,武漢市房管局提出,自2018年11月15日起,將武漢市備案均價低於2萬元/平方米(不含2萬元/平方米)的商品房項目中銷售面積小於140平方米(不含140平方米)的房源優先提供給剛需無房家庭購買。

其中,江岸區後湖片區、漢陽區四新片區、東湖高新區光谷東山片區、洪山區白沙洲片區、東西湖區常青片區、蔡甸區等熱點區域,剛需房源比例提高至100%,其他區域提高至80%。


武漢剛需房源多了,但是剛需買房依然是做“排除法”


圖片來源武漢晚報

種種利好,似乎都指向剛需買房。

那麼,在武漢剛需買房如何買?

武漢,進城買房的門檻是多少?

1萬2

往北,黃陂;

往南,青菱鄉或者湯遜湖;

往東,花山;

往西,臨空港大道一帶

基本上價格都在1.2萬上下齊步走

這個城,並不是三環或者四環明顯分界

就是我們潛意識中的“城”

也是剛需買房最後的倔強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為什麼他們價格這麼一致?

筆者大膽猜測一下,1萬出頭,差不多是官方版平均房價,加裝修正好在1萬2左右。這是老百姓進城買房的入門。

1

好,如果你還有房票,首付大概能湊出40多萬,月供極限在6000左右,基本上你買房範圍,就在上面東南西北幾個旮旯裡打轉。

客觀說,這幾個板塊,都有各自的缺點。

要麼無地鐵預期、要麼沒規劃利好、要麼沒生活配套,更厲害的,要啥沒啥。

你很難挑中一個上至父母、下至情敵,一致說好或者甘拜下風的樓盤。

因為支付能力受限,買房就是一次忍痛割愛的排除法。

你需要什麼?哪些缺陷可以忍?

剛需購房,其實最最重要的是交通。

有快速路連接三環線或者主城區高架,地鐵有沒有通車預期,哪怕比你早通車半年,都是實打實加分項。


武漢剛需房源多了,但是剛需買房依然是做“排除法”


然後談配套。

剛需對配套的概念,比較混沌。

醫院學校商場公園市民服務中心,當然多多益善。

但問題是,武漢能集齊這些要素的樓盤,基本都3.5萬+,所以你要學會排序。

剛需,年輕人,留在這座城市奮鬥。

醫院,不是決定性因素,影響力約等於0。

至於商業,滿足基本需求即可。

你可以盼望著永旺、萬達翻這個板塊的牌子,但是你問問白沙洲的朋友,他們巴巴等了多久?

大的板塊級配套,取決政府招商引資力度,這個是不可控的。

所以,置業顧問唾沫星子直飛的各種預期,不如開發商自己打造一條商業街靠譜。

另外在產品上,戶型立面景觀裝修,難以拉開差距。

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是裝修。

類似入門級房產,捆綁裝修標準也在2000塊左右,對普通人這個標準不低。

對比樣板間,“非交標”你一定要記住,連鞋櫃都非交標,意味著你入住成本還要增加。

2

怎麼說呢,這些相對偏遠區域,你看著各種學校前身都是“XX支溝X小/XX鄉YY小”,內心一定很崩潰。

再崩潰,你也要買,因為你經歷過這麼多,想擁有私人資產。

明白買房就是分享城市化紅利。

說具象一點。

假設,一條地鐵投資200億,一條線15個站。

假設每個站輻射3個小區,那每個小區至少分到4億紅利。

這個沒毛病吧?

城市主幹道架起高架,修跨江大橋,挖通隧道,政府推動城市化發展,不買房是享受不到城市紅利的。

只有房產帶來的升值,才是城市化賦予的紅利。

剛需,該出手時不手軟,現在比買豪宅的還堅定。

新房、二手房倒掛,城市化推動武漢四環的興起,地鐵的外擴,大批開發商進入遠城區(如陽邏、蔡甸、盤龍城)等,都為剛需提供了上車的機會。

剛需買房要上對的車!

中國的城市化趨勢沒有結束,但是結構卻有了變化

以前,人口是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在增長。但是未來,會變成從農村和小城鎮向大城市遷移

。以前農村人口多,小城市也能保持足夠的人口淨流入。現在農村快空了,小城市就少了支撐。城市抽農村的血,大城市抽小城市的血。

但是需要注意,與大城市緊鄰的小城市不在此例。比如上海旁邊的崑山、嘉興,廣州旁邊的佛山。它們以前受到大城市的抽血和壓制,發展很緩慢,現在當大城市核心區域的承受力接近峰值後,人口開始向周邊地市溢出。未來,它們將會和大城市融為一體,形成像日本東京都一樣的都市圈。

這一過程如下圖:


武漢剛需房源多了,但是剛需買房依然是做“排除法”


上半幅圖是城市化前期,後半幅圖是城市化後期

所以,不應該一刀切地說四五線城市沒潛力,還應該看它和核心大城市的相對關係。

一套房子的價值所在,不是那一堆鋼筋混凝土,而是地段,說白了就是它所處的位置所具有的潛力和便利性。一個城市之內是講究地段的,那麼在全國的範圍內也同樣是講究地段的:沿海一線城市屬於第一梯隊,沿海二線屬於第二梯隊,內地二線屬於第三梯隊,依次類推。

說這些的意思是,在能承受的範圍內,一定要買好地段的。地段是第一位,產品是第二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