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笛子用什么调的好?为什么?

望星空133740039


中国传统竹笛一般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主要流行于北方,最初是为梆子腔伴奏而闻名。作为梆子腔的鼻祖,秦腔乐队中最早运用的是F、G调的梆笛。梆笛音色明亮粗犷、高亢嘹亮,与苍凉悲壮的秦腔唱腔风格一致。而曲笛则主要流行于南方,因为昆曲伴奏而闻名,故又称昆笛。曲笛依调高可分为数种,常用的为C调、D调、#C调,其音色柔和浑厚,清新甜美,有江南丝竹之乐的美韵。秦腔发展到后来,才渐渐引用了“曲笛”。因曲笛较梆笛粗而长,一般为C、D、#C调,而秦腔多为F、G、#F调,所以必需要筒音作“2”,才能与原调匹配。秦腔伴奏中有了曲笛,极大程度地扩展了音域,听起来更加宽广。

  笛子在秦腔乐队,特别是小乐队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许多效果是其它乐器无法替代的。一般情况下,演员演唱的过程中是不用笛子去伴奏的(特殊情况例外),但在过门中加入笛子,听起来就会非常有特色,而且演奏旋律有时和板胡、二胡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一些乐句旋法比板胡演奏的音符高纯四度或纯五度(属协和音程),听起来和谐动听。

  正因为有了笛子,秦腔音乐才会特别地优美动人,好似为伴奏蒙上了一层华丽的色彩,难怪民间将之喻为“汤里的葱花”,不在于多,而在于恰到好处。

  笛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既长于表现高亢悠长的旋律,又善于展示广阔辽远的情调,同时还可以演奏华丽欢快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曲调。乐队中的笛子基本以主奏旋律为主,其间多有变化,并同弦、弹的旋律呈音区反衬效果,偏重于华彩。

  在陕西地方戏曲乐队中,无论为任何剧种伴奏,笛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根据剧种风格的不同,在选择和运用上又有所侧重。秦腔音乐伴奏中,人们广泛使用曲笛,因其音质纯正,饱满浑厚,音色优美圆润,能够充分表现秦腔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还可以表现出悲痛忧伤的情绪。如秦腔《清风亭》“盼子”一场,儿子的出走令二位老人焦虑不安,出门寻子,这一段,曲作者用了4/4的节拍,用曲笛演奏慢速而又低沉的旋律,表现人物低沉、焦虑、期盼、揪心的复杂情绪。眉户剧欢快活泼、委婉动听,在伴奏中多选用梆笛,梆笛的出现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如眉户剧《漂来的媳妇》“洞房”一场,一对新人为救人而成婚,洞房之夜,心情错综复杂,长夜漫漫,不知几时明,而经过一番互倾心声,终得雨过天晴。此时一声清亮的笛声响起,梆笛演奏出一段悠扬明丽的旋律,将弥漫整夜的乌云驱散,迎来了旭日东升。碗碗腔缠绵柔和,优雅动听,用笛子伴奏,恰恰能突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特点,《杨贵妃》一剧,曲笛、梆笛交替使用,发挥自如,充分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的美的意境。


跪射俑


秦腔笛子用什么调,得看演员嗓音的高低。像陕西秦腔演员马友仙,李小峰,丁良生,张宝韦等嗓音高,演唱时用G调,声音高亢,豪放。乐队伴奏用G调。

甘肃这边的秦腔剧团,演员嗓音低,原来唱F调,乐队伴奏用F调。音声低沉,乐器发挥不了自身特色。近几年大部分剧团演员改唱升F调。我认为秦腔戏剧乐队伴奏时笛子用升F调好些,声音高低较为适中,笛子基本上能突出本色。


陇中戏曲爱好者


秦腔笛子根据本人经验:选C#调。筒音作2,C#作5。吹出来的音域寬厚,效果比较好。如果选F#,筒音为5,F#为1,但音域声音尖,不寛厚。据本人掌握专业秦腔大部分用C#,吹迷糊戏可能用F#。双节笛子吹F调,往出拔开2~3cm,即可调节声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