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沈括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這是百度百科中對沈括的簡介。

誠然,沈括有資格受得起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這個光榮稱號,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是一個全才,對科學的貢獻是全方位的。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看看後人對他在科學上的評價就知道了。他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國古代科學史上的座標”。(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李約瑟

但是如果說他是一個政治家,許多人就會產生質疑,硬要往政治上套,那也許就是負面的評價了。和他同時代的宰相蔡確,對沈括的評價是:“首鼠乖剌,陰害司農法。”(元·脫脫《宋史·沈括傳》)這句話翻譯成當今的白話就是說沈括“首鼠兩端見風使舵,還愛玩陰的。”王安石則更簡潔,從來都不叫沈括這個名字,而以“壬人”來代替,所謂壬人,就是見風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稱小人。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如此的評價沈括?他到底做了什麼有損人格的事情?我們依據一些史實,列舉一二。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蔡確

首先就是對蘇軾的雞蛋裡頭挑骨頭。當年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杭州任通判,也就是杭州的二把手。這時的蘇軾雖然遭貶,但他的文采還是深得社會各界的賞識,包括皇上在內。

沈括作為“中央大員”被派到杭州,去檢查浙江的農田水利建設。臨行前,宋神宗還特地囑咐他:“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皇上是如此發話的,沈括又是如何“善待”蘇東坡的呢?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善待蘇軾

到了杭州,雖然政見不同,蘇軾還是把他當做老同事、好朋友,和他聊天吃酒,談古論今,倆人相談甚歡。臨走時他向蘇軾求近期的詩作。文人就是愛嘚瑟,有了好的詩作,就想讓人拜讀,就像讓人欣賞,還期待著粉絲們給他拍巴掌。於是蘇軾就把近期的新作滿臉得色的送給了京城來的沈大人,還滿懷期待的等待沈大人到了京城,好好傳播自己的詩稿,最後也來個洛陽紙貴呢。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大才蘇軾

那是蘇東坡個人的單相思,沈括是如何回答他的?拜讀確實是拜讀了,而且讀得格外仔細。他拿上放大鏡,逐句的細讀,逐字的琢磨,最後挑出來幾首詩,以硃筆勾注,然後就拿到皇帝那裡去邀功了,告蘇軾心懷不滿誹謗朝廷。蘇詩中有這麼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

這時候的沈括,又開始啟用起他的科學大腦來,他充分發揮了科學上的想象力:“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烏臺詩案

這是烏臺詩案之始,後來搞蘇軾最起勁的李定等人,都開始遵循沈括的這種“嚴細認真的科學態度”,於是罪從詩出,蘇軾之後又有多人以詩獲罪。還好宋神宗這時候還沒到昏聵不堪的地步,把蘇軾的狂生氣打壓了打壓,讓他在監獄中待了130天,然後下放到湖北黃岡,當了一個團練使的小官。

結果是正應了一句俗話——困境如彈簧,你弱它就強。在那些困頓的日子裡,蘇軾同志洞察世事,直抒胸臆,寫出中國文學史上震古爍今的不朽之作——《赤壁三詠》。即《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真是“悲憤出詩人”,蘇軾同志化繭為蝶,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囚禁

此後的沈括,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臉皮厚度,再去見已經名滿天下的蘇學士,還像老朋友見面似的,照樣談笑自若,就跟使壞的不是自己一樣,厚顏無恥到這個地步,也真是天下少有。

如果說當初陷害蘇軾,是因為本來就是兩個陣營中的政敵,這倒情有可原。因為這也不能完全怪沈括,政治就是這樣,為了搞倒敵人,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另一例就充分出暴露他兩面三刀、奸邪小人的嘴臉了。那就是自己陣營中的主帥王安石倒臺後的一系列表現。

王安石被罷黜宰相之後,一度齊心戮力一起推行新法的沈括,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立刻起草萬言書一份,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開發自己的科學大腦,從政治經濟學以及自然科學的角度論證了王安石新法之荒謬、之禍國。

千古怪才遭遇一個悖論:科學上的嚴謹求實,人生上的權變詭詐

王安石

新任宰輔吳充瞧著心裡都堵得慌,心想這樣的人能用嗎,有朝一日我要是下臺了呢?這種事想想都要打寒顫。忙把他的“奇文”呈送皇帝,皇上看了以後,其實也不能說有以後了。隨即下了一道詔書,貶為地方官員——也就是說,趕快滾吧,滾得越遠越好,眼不見心不煩。

大奸臣蔡京死後還有門人立碑撰銘,沈括死了卻連個墓誌銘也沒人給寫。這是他的悲哀,還是時代的悲哀?就無法評價了。反正作為一個絕代的科學大家,他死後是很悲涼的。但這些事情能怨誰呢?

《宋史》元·脫脫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