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为了抵抗侵略者,无数先辈们奋战在第一线,守卫家园,出现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不怕牺牲,抗击敌人,很多人英勇就义,甚至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但这些人的付出,做为后世的我们要始终铭记于心。今天讲的这个人物31岁时战死沙场,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生前他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让敌人闻风丧胆。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这个人名叫包森,很多年轻一辈的人都不怎么知道。包森出生于陕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6个兄妹,包森是家中的老三。尽管家里贫穷,孩子又多,但是父母仍旧坚持送包森去了学堂学习,在课堂上包森认识不少的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了东西,潜移默化,包森的性格也带有几分的侠客气。

后来社会动乱不断,包森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抵抗各种不公,但因为反对卖国政策,包森遭到打压,最终被学校开除,回到了家乡,结婚生子。但是包森的心并不在儿女情长上,他仍旧四处寻找同伴,在国家危难之际出一份自己的力。随后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并为革命继续发光发热。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1933年,包森接到任务,前去西安恢复遭到敌人破坏的省委机关的工作,但是刚到不久就被敌人发现进去监狱。可想而知,敌人对包森进行了严刑拷打,但毫不畏惧的他坚决抵抗,还发动了狱友和他一起绝食抗争。因为扰乱了敌人的监狱,包森被隔离处置,直到三年后政局发生变化,包森才被放了出来。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一出来,包森不做修整又投入到了革命中去。抗日战争爆发后,包森更是冲在最前线,最具传奇色彩的事件之一就是活捉了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1939年日军在翼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为了分散部队,包森将士兵伪装成百姓进入老乡家中。此时正好遭遇了日本天皇的表弟赤本,也是宪兵队长,赤本一直想找到包森,让他投降。赤本抓到了恰巧回家探亲的包森的警卫员,原本想让这个警卫员透露包森的下落,结果警卫员和包森里应外合,将赤本骗到了埋伏圈,被包森给活抓了。这也就难怪日本天皇指名道姓,对包森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之后,包森在白草洼一带,带领部队与日军对抗了14小时,将日军一个骑兵中队全部消灭。1941年,又用七个连的兵力对抗日军近千人的兵力,最后大举成功,是当时最大快人心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在他的带领下展开的游击战捷报频传。包森是翼东一带人尽皆知的人物,也是日军最惧怕的人物。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但战场上是意外最多的地方,包森也不例外。1942年2月,包森带领部队到达遵化野虎山时,和敌人遭遇。为了寻找突破口,观察敌情,包森去了山头,当他拿着望远镜进行观察时,意外发生了,敌人的狙击手发现了他的踪迹,一枪打在了他的胸部。包森知道此次自己是凶多吉少了,但是大敌当前,他不能自乱阵脚,告诉身边的人自己负伤了,让一营营长负责继续指挥战斗。而警卫员则背着去往另一侧进行救治,但是走了一半包森就已经撒手人寰了。

但为了稳定军心,不给敌人反扑的机会,包森牺牲的消息被严密封锁了,尸体被秘密下葬,警卫员和他的战马也被藏在一个偏远的山洞,一躲就是40天。敌人找不到包森的踪影,心里也发慌,担心他背后来个突袭。


他是日本天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将领,牺牲后40天秘不发丧


​直到战斗取得胜利,包森牺牲的消息才被公布出去。消息传出后,全军上下和当地的百姓们都悲痛万分。而日军知道消息后,竟然在所有的报道词中没有用任何一个带有诬蔑轻视的词语,反倒用尊敬的词语进行了郑重报道。

包森做为翼东地区的副司令员,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奔波,大公无私、英勇战斗的精神将名垂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