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管真的是一种很神秘的笔法吗?对此你怎么看?

千千千里马


为什么会捻管?它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捻管是由毛笔笔头的结构特性以及书写用墨的需求决定的。毛笔蘸墨,一般写五至十个字,需要重新蘸一下。捻管力量作用在笔头,便于不断均匀毫间的墨水,使笔墨更加平和流畅。

其次,捻管本身就是一种笔法,中锋用笔往往不是很明显,但侧锋以及点划的顿、折、旋、转,捻管技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仅靠腕力、臂力,手腕非常容易疲劳,而且点画的形态气质也不如捻管灵动飘逸。



第三,捻管是稳正笔尖的需要。毛笔尖是软的,虽有韧性毕竟是软毛,如果始终固定一个切纸的方向驭笔,毛尖容易发生物理弯曲,或者开叉,影响书写。而捻管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始终保持笔尖的稳正。因此,毛笔书写,我个人倾向于捻管。




抱庸斋主


捻管似乎没有那么神秘。只是一种调整笔锋的书法用笔技法,不是特别常用,只被部分书法人群所采用。

捻管就是运笔过程中因笔锋需要换锋或转换方向,采用的一种用笔方法。和衄挫技法的功用一致。

比如起笔时逆锋入纸,顿出画首的下端后,由于毛笔尖向上,笔肚朝下,在运笔书写右边的线条时,需要将笔锋转换方向,使得笔尖指向左方,笔肚在右,中锋行笔,这中间就需要转换笔锋。一般的教课书上介绍采取先顿再挫锋的方法,捻管技法略有介绍。


先顿笔后挫锋换方向的形态,画首下侧略带一个小弧转的轮廓线。再如“地”的第一笔短横的起笔。

在看这个横画起笔的形态,下侧就非常间洁,就是采取捻管的技法,也可以采用轻顿轻提的办法。

挫锋技法一般先有提顿过程在顺势挫锋,容易使得起笔出的下短有一个弧状的形态。而捻管基本上是驻锋不动,靠手指的捻动,使得毛笔的笔锋转换方向。所以点画的起笔节奏不明鲜,优点是更加简洁利落。弊病是线条形质不过丰富。

捻管技法还有几个好处,就是更容易锻炼技法的驾驭能力,虽然其它技法也具有这种功能的,但没有捻管的手指的捻动动作。按照心挥手运的理论来说,即如此。



翰墨书道


谢谢你的提问。学习书法,捻管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恐怕未必认识清楚了。

毛笔其实不是只有中锋,而是“三锋”,即中锋,外锋和内锋。

毛笔是圆锥状的,但是,写字的时候,毛笔是三角刀状的。

写字主要是中锋状态,但是,不是任何笔画都能够用中锋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内锋”和“外锋”了。

内锋和外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侧锋”,侧锋,也叫副锋。但是,侧锋表达不是很清楚。所以用“内锋”和“外锋”比较清楚。

一般来说,中锋下笔达不到着墨效果,就需要“补充”没有墨迹的地方,这样,就需要用“内锋”或者“外锋”去补充出来。

具体,就是“捻管”这个动作。捻管根据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时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辅助,才能完成。

其实,从笔画运行过程来看,捻管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

如果我们注重“四法”,即,起笔之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和接笔之法,那么,你不想不会“捻管”都自然就会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还有“三笔”更重要。

“三笔”即,笔法、笔意、笔势。写字没有“法、意、势”的先入为见,什么技法也白搭。

我已经考察很多书法家的临摹了,能够做到法、意、势俱佳的几乎没有。

所以,书法的最大问题是看明白法帖的“法、意、势”和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我们把这些叫做“四法三笔”。

书法的法,就在“四法三笔”之中。

不是信谁,而是一个苹果两个叫法的问题。比如侧锋,我说是内锋外锋,其实是一回事。捻管,每一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了把笔画写出来的补充动作。你用腕,他用指,没有本质区别。这就是我说的,中锋不可能写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侧锋补充一下,具体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个点是三角形的,你无论中锋还是侧锋,都不可能一笔写出,这就需要“捻管”。所以,写字一定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捻管属于行笔,也属于收笔,看具体笔画而定。

有人说,捻管用手指,有人说用腕,到底信谁的?

这一点孙晓云说的倒是很清楚,她说,古代书法理论,都是比喻性的语言,不太好理解,不像我们今天,是有操作法语言描写。

所以,不是信谁,而是一个苹果两个叫法的问题。

比如侧锋,我说是内锋外锋,其实是一回事。

捻管,每一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了把笔画写出来的补充动作。你用腕,他用指,没有本质区别。

这就是我说的,中锋不可能写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侧锋补充一下,具体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个点是三角形的,你无论中锋还是侧锋,都不可能一笔写出,这就需要“捻管”。所以,写字一定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捻管属于行笔,也属于收笔,看具体笔画而定。





千千千里马


对于这个问题尝试回答一下,说点个人浅识。

无论许多人在书法实践中提倡什么技法、心得,总之肯定是从中受到了宜处,于无意中夸大其作用,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姿势、能运用丰富的运笔技巧,无疑很重要。但各人又有各人的书写习惯,如这些习惯能运用自如,并对学书提高有所帮助,这也是很重要的。

捻管、翻腕、运指等这些技巧,在书写运用过程中,只是很快、很细微的下意识动作,书写一个字,有大有小、有横有折、有轻有重,需要运用到各种不同的用笔技法,不是哪一种技巧就能包打天下的,只能说是某一种技巧在某一特定的笔画中运用得比较多一点而已。

孙晓云女士于捻管中对她的书艺很有帮助,而沈老不运用捻管也能写得很好,至于林散之先生又说要翻腕,这都同理其上。就如枕腕能把字写好,大小自如,又何非要悬腕呢?所以从这意义上讲,写字的理论其实是很简单的。

但于书法实践不深者,还没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经验的人来说,书法中千变万化的前人、今人的一些理论总结,则是很难理解,认为写字是件很神秘的事。

如卫夫人《笔阵图》一篇,其点、曳、斫、拂之法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笔法;《禁经》中说的“永”字以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实际并不能赅备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张旭、鲁公言及的锥画沙、屋漏痕也只是喻其笔力言之而已,并不涉其什么神秘的笔法。如此等等,使众多习书者既不能理解,又奉为经典,以至纷扰不清,缪乱丛生。

所以学书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无在乎于“勤”、“钻”二字:于实践中检验理论;于理论中证明实践。成功了,就说明你的实践与理论都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大家说呢?

[临池管窥]关阅为谢!


临池管窥


捻管真的是很神秘的笔法吗?我认为不是。

一方面,这只是一种方法而已,不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在反对这方法的书家眼中,甚至连笔法都不是。

说句实话,当初我第一次看到孙先生的创见,也是很惊奇,以为惊人大发现。但后来的眼界逐步提高,加上不断实践,发现并非如此。

其实你不用管那么多,孙晓云、沈尹默、林散之三家都是腕指之争,没有那么多分歧。而林散之的翻腕,说到底也是用腕不用指,与沈先生是一致的,只不是林先生多是写草书,自然手腕翻动,很正常。

其实你不用介意那么多,很简单,他们三人都成功了啊。不管你用哪种,用得顺手就好。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比较认同运腕,毕竟沈尹默先生的理论经过实践时间更长,而且他和他的弟子们也取得了成功,验证他理论的人更多。

总之一句话,捻管一点也不神秘,只不过是写字的方法之一罢了。而且并不是一定要用它不可。

我是创哥的花园,一家之言,希望能帮到你。欢迎关注我继续探讨。


创哥的花园




东望长安1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捻管。其实,捻管作为一种书写技巧本身就不神秘,用语言就可以描述清楚。大致说来,就是大拇指和食指及中指执笔,在书写中,需要转的时候,就捻动笔管,向手心外,捻到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向手心内,捻到大拇指的指尖,如此往复,即为捻管。见所附视频。

其次,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有的书家认为要捻管。我们通过观察赞同捻管的书法家可以看到,他大多学的是碑学一路,写的字较大,且普遍执笔还较深,这样导致在转折时比较困难,故,捻管可以使绞转顺畅,需要捻管。碑学一路,字体量大,讲究厚重,架构严谨,捻管对气脉影响不大。

再次,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有的书家认为不要捻管。我们也可以观察发现,这类书家执笔较浅,笔运转灵活,在绞转时十分便利,不用捻管也可以顺畅绞转。他们走的是帖学一路,讲究精到,章法聚气,如果捻管,直接影响整体章法效果。

总而言之,由于学书的方向不同,执笔方法的不同,以及书写习惯的不同,有的书家捻管,而有的书家不捻管,没有对错。我们要根据自己书写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捻或不捻。最重要的是便于书写。如此而已。

捻管书写之法,可参照文尾所附视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00005941124eb84e2\

书画小筑


尽管古人对书法的持笔有过论述,各种观点意见很多,

但具体到每个人来讲,只能说在大的方向上有相似之处

但细微之处肯定每个人的持笔姿势是不一样的。

关键的问题是,不管你是怎样的执笔,其根本的一个

目的是为了书写服务的,为了学习古人的书法达到行

似或神似,采用“捻管”当然无可厚非,完全可以,但

如果把这种“捻管”硬性规定下来,必须作为一种技法

来使用,就大错特错了。不管怎么说,用“捻管”来完成

一些书写,实践上是给书写过程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这种做法是违背中国传统书法的精神本质的。我可以

肯定的告诉大家,书法技法的核心价值就是两个字

“简约”,如果你的书法技法违背了“简约”的精神,

你的技法就可能发生了问题,同时你需要进行改正了。

古人的书写速度之快和数量之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一天写几千字是常有之事,我们可以想象在几千个字

的书写中,都夹杂着速度较慢的“捻管”技法,是否

可行?是否合理!

最后我想对“捻管”技法的使用者建议一下,“捻管”

可以用,这也不能说这种技法不好,但一定有一种

更简单的技法可以代替它,请你相信我。

(写新魏碑字体除外,这种字不“捻管”写不成,)


杨半2


捻管是笔法的一种。目的在于调锋或者转换笔锋行进方向。此笔法的使用多因字体大小,个人书写习惯而异。有近路可走,谁愿意多走冤枉路?古人多小字在日常,捻管笔法常用,可顺利调峰。今人称毛笔字为大字,越写字体越大。仅靠捻管已不能满足调锋的需要,往往要借助转腕,动肘来加大毛笔的运动行程,从而达到笔锋的方向转变,满足中锋行笔的需要。笔法万万种,皆在为我用。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胤往直前


捻管不符合用笔原理,我们从古代书法作品中应该看到,不论是楷,隶,还是篆,草,运笔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这就说明了用笔技法很简单,没有太多的招式,捻管是慢的表现,费时间,不在技法之内。书法和练拳一样,关键的一个要领是顺着劲走,如果捻管的话,就是断劲的表现,不是向心力,而是离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