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在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农村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底部攻坚,全面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孩子们在农村小学校舍里游戏

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体现了底部攻坚的价值,而且具有一种教育创新的前瞻性。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都是小班小校的原因。中国教育在走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在农村环境中,更易于实现教育的社区化、生活化和开展乡土教育,这种改变更容易从小规模学校开始。如果我们在农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它就有可能成为从应试教育突围的创新模式,从而影响城市学校的教育变革。

对于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追求,不仅需要破,而且需要立。这既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第一线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各地农村学校的发展改善,一些依靠单点突破、局部突进能解决的教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和教师流失,所谓小而差、小而弱的问题依然非常普遍。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正在进入深水区,面对的深层次矛盾更多,需要通过综合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和整体提升。这不仅仅是指校舍改建、设备更新,更重要的是改变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以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师、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提供学校内生的发展动力。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富文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在操场上愉快奔跑

正在打造中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是一个新的探索。学校现有122名学生,22名教师,受限于各种条件,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一直不高。淳安县教育局和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希望通过委托管理的体制创新,为乡村学校的自主发展赋能。按照管办评分离的构想,将富文乡中心小学委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实施管理,委托期间,学校的公办性质不变,县政府确保富文乡中心小学享有和其他公办小学同等的资源投入和政策保障,并支持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品质和学业水平。 这一改革的价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01

实行“管办评”分离

是政府对农村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淳安教育把公共教育的全流程切分为管、办、评三大领域,公办学校由政府主办、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同时,政府购买专业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采取第三方对办学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打破了自办自评的弊端,有利于引导学校的科学发展。这一变革有利于政府教育职能的有效履行,为乡村学校的机制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02

实行委托管理

是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路径

委托管理是指通过契约方式,教育管理部门把学校的办学管理事务委托给具有较强能力的专业机构承担。对比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做法,委托管理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整体引入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教学模式等等,有利于激活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与能力,促进其内涵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小规模学校品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委托管理期间享有对学校进行全要素管理的自主权,要完成对富文乡中心小学现代管理制度的设计,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行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及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这种内生的改革模式,可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教育成效。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富文乡中心小学改造后的校园

03

实行教育综合改革

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换道超车”

通过具有先进理念的建筑设计和校园改建,富文乡中心小学已经达到了“小而美”;但要实现“小而优”的目标,还需要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富文乡小学的综合教育改革,包括学校治理现代化、全科教师培养、学习方式变革、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学生发展性评价六个子项目。在依靠学校现有教师的前提下,改革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这一难点入手。在开展委托管理的前期,研究院和学校共同开展了定制式全员教师培训,形成教师群体对办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目标定向。同时,围绕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的制订,建立学校自主办学的制度保障和发展目标,以及保障创新目标实现的基本工作流程。此外,是以学习资源建设为载体,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开展全科包班教师的实践。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多媒体设备拓展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视野

04

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3.0版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伴随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加速,面对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势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富文乡中心小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探索面向未来、以农村学生为本的教育,以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学生享有尊严而幸福的人生奠基。如果说1.0版的农村教育是“有学上”,2.0版的农村教育是“上好学”,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学硬件的改善和将教学纳入“应试教育”轨道;那么,3.0版的农村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包括富文乡中心小学在内,国内一批创新型农村小规模学校都在适应这一变革,探索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这意味着要从功利主义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能够自立于社会,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这一理念的实现有赖于整体性的教育变革,包括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以环境育人;善待学生、关爱学生的文明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评价制度等等。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图书室为孩子们的成长打开了好多扇窗户

新的教育模式的构建,重点之一是推进以生活教育为旨的课程研发。

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教育和生活相脱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改变农村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孤岛”的状态,主张“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主张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这就是说,乡村教育不仅要为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生活做准备”,因为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够上高中、大学;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能够做最好的自己,拥有各自的美好人生。富文乡中心小学原先就有“毅行”生活教育课程,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构建扎根乡土的有根的教育、也就是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会对农村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对“应试教育”实质性的改变和超越。

杨东平:建设3.0版的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

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生活、描绘未来

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并不是梦想和空谈。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极大,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模式。富文乡中心小学的综合改革,目标之一是通过五年的系统推进,为东部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提供参考和标准,促进更多的地方政府、教育基金会或公益组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参与改善农村教育。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精品建设,使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各地乡村大量出现,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