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拾遺語錄

過早奔著“精於世故”去的人,

最後也僅僅止步於世故,歸於平庸。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1

前段時間,成都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會的群聊截圖,

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事情是這樣的,

一名學生@學生會老大

隨即遭到群管理員袁某的粗暴怒斥,

另一位群管理員劉某,更要求全體成員“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方式”。

這下網友們炸開了鍋:

“大家都是學生,為什麼不能直呼學長?”

“學校已經如此社會化了嗎?”

“官場作風太濃了吧。”

……

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

反正我只看到了兩個字:早衰。

為什麼這麼說?

還沒走出校園,

就開始蹩腳地模仿成年人所謂的成熟,

在本該肆意的年紀,被世俗磨去了稜角,

在本來單純的環境,變得世故而實際,

作為學生,可不就是早衰了?

而更可悲的是,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竟無處不在,

所以,我想借機和大家聊聊有關世故的問題。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2

世故的人,每個人身邊都不缺。

網友哈哈雷就有這麼一個同事:

之前在國企工作,

有一個大專畢業,二十出頭的年輕人,

日常是插科打諢,

口頭禪是“我安排下去”,

本職工作常常推給別人。

她自己幹什麼呢?

每天像偵探一樣打聽公司裡的一舉一動,

像個要退休的老人一樣指指點點,

語言和行為早已經是套路滿滿。

明明還很年輕,

卻早已看不到陽光、明亮和努力,

我和她同在一個辦公室,

感受到的不是符合其年齡的青春和活力,

而是世故,以及年輕人的“油膩”。

有一句話不是這麼說麼:

年輕人的油膩,比中年人的油膩更可怕,

因為它預示著精神的早衰。

他們揮霍著似懂非懂的道理,

養成了玩弄世故的習慣。

事實上呢?

他們只是在被世故玩弄,

然後把人生過成了事故。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3

不少人都看過《歡樂頌》,

劇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初入社會的關關要寫年度總結,

樊勝美立馬以大姐大的姿態,

主動將自己的經驗教導給她:

多寫一些漂亮話,讓年度總結更好看。

乍一聽,是不是很有說服力?

畢竟是自覺什麼都懂的樊勝美用十年工作經歷換來的這麼一個認知:

領導都喜歡漂亮話。

然而,安迪一句話就戳破了她的本質:

樊勝美精通人情世故,

卻只混了箇中遊蕩蕩,

實際上是個辦公室油子。

她把心思放在人際關係而非工作能力上,

覺得表面功夫比專業能力重要,

結果呢?

十年,事業原地踏步,生活一塌糊塗。

現實中有很多樊勝美,

這類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是把精於世故當成了生存之道,

殊不知,他們的精於世故,只是自以為精於世故。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4

教育家盧梭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

對年輕人講道理要謹慎。

什麼意思?

年輕人在少不經事前,

被塞入一堆似懂非懂的道理,

反而容易形成自以為成熟的陋習,

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我舉個例子:

徐悲鴻一次去探望弘一法師,

突然發現枯死的樹枝竟然發出了新芽。

他看到這樣神奇景象,

忙一臉崇敬地對弘一法師說:

枯樹發芽,必定是高僧在此修行,

感動了此樹,讓它起死回生。

弘一法師聽了只淡淡回到:

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

它才慢慢活起來的。

澆水發芽罷了,

但在徐悲鴻這樣的人看來,

都覺得是弘一法師佛法顯靈,

何況是未經世事的年輕人呢?

他們更容易被教化,

更容易以為不澆水,靠“感動”就能發芽。

別人講的道理他們奉若神明,

但從不去深究,

長此以往只流於表面的成長,

到最後,只剩下自以為是。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5

流於表面的成長會怎樣?

最近讀叔本華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時,

看到這樣一段話: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

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

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

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

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

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

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

我深以為然。

好比賣魔方的小販精通於說明書上的玩法演練,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玩;

或者一個手握答案的“學霸”,卻算不好一道初中的數學題。

他們為了獲得認可和獎勵,

會用虛偽、撒謊的方式,

用表面的行為掩飾內心的動機,

假裝明白,然後用空洞搪塞你。

你能指望他們以後有什麼大的成就嗎?

不能。

那些過早奔著“精於世故”去的人,

最後也僅僅止步於此,歸於平庸。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6

如何才能不歸於平庸?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你要分清楚什麼是世故。

來看看網友俊俊的分享:

曾經有一位同事,

在公司裡是出了名的馬屁精,

不是今天和某領導吃飯,

就是明天某經理請他幫小忙,

平時給人一種和領導們混得很開的樣子。

但奇怪的是,一遇到重要決策,

或者項目分組的時候,

他卻總是被各個領導有意無意地排斥。

講到這你一定疑惑,

和領導打好關係,世故一點難道不對?

這不是生存之道?

等我講完或許你就明白了。

後來,一位領導偶然道破其中原因:

他長期活躍在各個領導之間,

不被任何人信任。

明白了嗎?

這位同事不是世故,是勢利——

毫無原則地向對自己有利的人諂媚。

很多人都犯過這樣的錯:

把勢利當世故,

自以為能與領導們稱兄道弟是老於世故,

實際上你的勢利正讓你成為待炒的魷魚。

世故是人生常態,

但一定不要勢利。

勢利的人,幾乎最後都沒有好結果。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7


講這麼多,世故的最好尺度到底在哪裡?

特別欣賞一個研究生朋友,

他參加畢業答辯的時候,

因為沒有接受某位答辯教授提出的建議,惹火了教授。

對方當場地把論文往桌子上一摔,

說:你這論文寫的什麼亂七八糟,

我連看都看不懂!

他不甘示弱道:那可不是,

我花了三年時間才寫出來的論文,

你才翻了半個鐘頭,能看懂才怪呢。

這麼硬氣不妥協,

你是不是覺得他論文肯定得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經過激烈的學術爭論後,

教授成功被研究生說服,

還給了他一個很高的分數。

看,所謂世故,不是一味地磨去稜角,

有時候,也是將稜角磨得更鋒芒。

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

知世故而不世故,

更不要過早地追求世故,

你的世故,需要鋒芒。

真正的平庸,源於過早地精於世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