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抗战时期的岢岚大巨会村,张文瀚

抗战时期的大巨会村

张文瀚

大巨会村是岢岚县抗战期间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村庄,也曾养育了我县第一位抗日烈士李增龙。新军暂一师三十六团在这里与日寇进行过有名的大巨会战役,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

大巨会村原址在岢岚北川,与李家沟、三井、高家会接壤,在寨子山、东二梁、大石山三山之间,中间是块小盆地,村庄就建在盆地中心。大巨会村名来自明末清初,传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首领,经常聚集在这里一起议事,鸡房、五秀、大巨会、第二、三沟、宋家寨,大巨会就是中心,取名大巨会。抗战时大巨会村远近闻名。

钩沉:抗战时期的岢岚大巨会村,张文瀚

一、岢岚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村1939年,大巨会村建立岢岚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当时秘密发展起来的14名党员,选举何恩为支部书记,杜文俊为组织委员、李增龙为宣传委员,党支部建立以后,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发挥了核心作用,李增龙同志在宣传抗日活动时,被汉奸出卖,在新民村惨遭日本人杀害,成为岢岚第一位烈士。

二、大巨会战斗

194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新军一师三十六团的一支骑兵部队驻在大巨会村,五寨敌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队人马沿马仙庄、南川、曹家沟直奔大巨会,企图三面包围,偷袭抗日部队。

早晨,日军包围大巨会村后,立即向村中发起猛攻,三十六团借助村中墙壁作掩护进行顽强抵抗,激战将近一个小时,日军还是无法进村。驻扎在附近村的三十六团主力部队立即赶来增援,党支部组织民兵助战,更大规模的战斗打响。双方激战到午时,日军已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日军逃出包围圈向后曹湖的山坡撤退,三十六团避开日军炮火,发起冲锋,几十名战士冲下山头,在大巨会到寨沟的路畔,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战斗中日军伤亡150余人,6名被活捉,其余在傍晚逃回五寨。

三、抗日烽火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大巨会村民团结抗日杀敌的故事。日本人在大巨会村老百姓眼里,是比豺狼狠,比蛇蝎毒,因为他们深受其害,1941年,日寇大举扫荡,烧杀抢掠,大巨会村人们奋起反抗,先是搞坚壁清野,粮食、牲口都藏起来,在本村大西沟搞了六七十个藏反窑子,民兵坚持站岗,一有情况,老弱病残都躲藏起来,可有一次由于一个姓李的小学教员泄密,日寇扫荡造成了全村七八口人被杀,十七八头大牲口被抢走,大量衣物被烧毁,扫荡过后,人们只能从烧剩的灰烬里拣铜纽扣,据说光铜扣就捡到一升。损失惨重。更惨的是,日本人进村了,妇女们无法逃走,就把脸抹黑,急中生智,钻到茅梁下躲藏起来。那以后大家对日寇恨得咬牙切齿。文革期间,泄密者被迁送回来,文革小组组织批斗,百姓知道后,有的人把这位二十多年没见的上门女婿狠狠批斗了一顿,才觉得解气。

面对日寇的横行,大巨会村的老百姓自觉地团结在八路军周围。站岗、抬担架、送军粮、报军情,从未停止过。那次扫荡后没几天,有一次日本军进驻大巨会村,新军暂一师三十六团从马仙庄、下五井、东二梁围堵过来,在大巨会和敌人又一次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这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日寇大败而逃。但这次战斗双方死伤人数都不少。村里人把为了保卫群众英勇牺牲的八路军安放在村中的石窑洞里,然后妥善安葬。战斗中,村里的民兵积极支前,起了不小作用。他们抬伤员、送干粮、驮武器,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日寇要向大西沟进发,村民们用石头、瓦砖当武器,顶住了敌人的去路,有个叫高三的村民,向日寇队伍扔去了几个大葫萝卜,被鬼子当成了手榴弹,吓得狼狈逃窜。战斗胜利结束后,村里又有刘占武、李蛆小、康四人保等九人光荣参军,加入抗战队伍。后来,其中有五人在战争中壮烈牺牲,成为大巨会村人的光荣。

这五位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成为大巨会村的骄傲。

他们是:刘占武 张来喜 李蛆小 康四人保 李增龙

(作者张文瀚,岢岚县农业系统退干党总支书记,退休前担任岢岚县农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