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關於建盞工藝的恢復和傳承

建盞工藝的恢復

建窯自宋末元初,改燒清白瓷器,此後,建窯停止了黑瓷的生產,這一古老的工藝隨建窯的衰落而逐漸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

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啊弗雷德燒製出外觀有斑點的黑釉碗;

夫物盞集:關於建盞工藝的恢復和傳承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日本著名的陶藝家安藤堅先生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燒成了與宋代曜變天目碗十分相似的產品,並向曜變天目盞的故鄉福建省捐獻了他的作品。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建盞的仿製工作也被提到了有關單位和科研研究機構的議事日程;

夫物盞集:關於建盞工藝的恢復和傳承

於是,自1979年9月開始,由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等單位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試驗;經過近兩年的反覆實驗,終於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會公佈了仿宋兔毫盞的樣品。

無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

此後,仿宋兔毫盞逐步走入市場。

夫物盞集:關於建盞工藝的恢復和傳承

建盞工藝的傳承

建盞在歷史上想與世界是因為建窯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並不斷創新的結果。

建盞至宋代中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料也從過去的松柴到今天的電、天然氣,

爐窯從過去的龍窯到今天的立方窯,

產品從過去較為單一的碗、盞類,到今天的杯、壺、花瓶等;

夫物盞集:關於建盞工藝的恢復和傳承

建盞的發展是先進技術不斷創新的結果。

2011年,建窯建盞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省內至少有六七十家企業或作坊在生產仿宋建盞;

現代建盞根據燒製的品種需要,既有用氧化焰、也有用還原焰燒製。


器物有情,溫暖無聲!

玩盞興趣為先,不忘初心,當建盞也能成為“殘缺美”的代名詞時,人們才會為它牽腸掛肚,才會創造出美學史上一個出神入化的藝術奇蹟,這是至德至善至美的一種更高級的存在。

此文章為【夫物盞集】整理發佈,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夫物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