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龐迪我年

2018 龐迪我年

中國與西班牙的外交淵源可以追溯到四個世紀前,但這並不為人所熟知。1601年,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走進了對於當時西方世界來說,頗具神秘感的北京紫禁城,是當時唯一一位成功覲見了萬曆皇帝的西班牙耶穌會士。此後,他撰寫了多本關於中國的書籍,為西方社會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可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龐迪我還被世人稱作“漢學之父”。此外,龐迪我還是數學家、音樂家、地理學家、道德哲學家、漢學家、作家等。他用中文撰寫的著作《海外輿圖全說》,對於當時中國精英瞭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他經常拜訪朝廷,並向一些朝臣展示了西方古鋼琴。由於萬曆皇帝十分喜愛音樂,龐迪我博得了皇帝的歡心,這方便了他在紫禁城的出入行事。

2018年,中西建交45週年之際,也是中西交流使者和先驅龐迪我在澳門逝世400週年。龐迪我在中國與西班牙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及他為中國和西班牙兩國相互認識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2018 龐迪我年

傳教士龐迪我趣聞:

西班牙語的“中文”為啥叫“橘子”(mandarín)?

生活在西班牙的小夥伴,你們初來乍到時,是否有過關於“mandarín”的困擾?為啥西語的“中文”和“橘子”是一個詞呢?原來,四百多來前,龐迪我被派到中國,他曾長時間居住在女真族聚居的中國東北地區。在中國居住的21年中,龐迪我寫了十幾本書,介紹他在中國的傳教情況和中國文化。在中國東北居住期間,龐迪我大量接觸了當地的官方人士,這些人後來稱為“中國滿清官員”。他自己得出的結論是,滿清官員使用的語言就是中國話,而且還必須要特別強調是“滿清官員”,不是其他地方的官員。於是他的書中多次出現“Chino mandarín”就是“中文”的意思。

你知道嗎,中國的“農曆”是洋人發明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曆”是明代來華傳教士龐迪我、熊三拔、湯若望制定的,後經1929年民國修訂,成為今天的樣子,它也是“洋歷”的一種。說“陰曆”“農曆”其實都是一種誤會,因為該歷是陰陽合曆,且中國幅員廣闊,一個曆法根本不可能適應各地農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