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辉煌票房背后是令人深省的内涵

2018年7月4日,目前有关《我不是药神》投资成本的说法在网上有三个版本,六千万、七千万和九千万,这其中的差异可能在于加没加后期宣传的费用。我们本着选多不选少的原则,以九千万成本计算,那么《我不是药神》的票房达到2.7亿之后,就可盈利。现在票房已经破25亿,作为制片人加主演的徐峥可谓是躺着赚钱。

为什么会出现“小投资大回报”呢?

现在的国产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更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的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国产电影更多倾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 内容为王才是硬道理。评价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是要看它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是否把这个好故事讲好。很明显《我不是药神》做到了,没有炫酷的特效,虚拟的镜头,有的就是真实的反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神油店老板(程勇)贩药敛财之后良心发现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辉煌票房背后是令人深省的内涵

《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

点映期间:9.7分 上映后截止7月19日:9.0分

上一部9分以上的华语电影还是16年前的《无间道》!放眼几十年的华语影史,能排在这部片子之前的只有七部,全都是千古流芳的经典之作!《霸王别姬》,9.5分;《大闹天宫》,9.3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9.2分;《鬼子来了》,9.2分;《无间道》,9.1分;《活着》,9.1分;《饮食男女》,9.1分。就连近一年最火的电影《战狼2》的豆瓣评分也只有7.5;《红海行动》也只有8.5分。之所以能得到豆瓣电影9分的超高分,正是源于它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关于医药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引发大众共鸣,它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个话题既敏感又脆弱,而这种探讨也已经从电影里发酵。

尽管触碰民生痛点,《我不是药神》最终仍然过审,并且伴随点映场积攒的超强口碑,电影提前了一天上映。

《我不是药神》辉煌票房背后是令人深省的内涵

《我不是药神》它在给我们带来良好观影体验的同时,向我们抛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药企作为企业,目的就是盈利,而研发新药成本高,所以药价定的高,你能说他们就一定错了吗?

抗癌药研发成本也相当高,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就如“芯片”技术一样,一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同济大学肿瘤专家李进说:新药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一般需要10年以上), 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和设备的投入。投入数十亿美元,一般的药企根本承担不起。国外申请专利的原研药在中国享受单独定价权,国内没有仿制药缺乏竞争。出口到中国要经过关税(5%+17%增值税)、再经过2-3层经销商(层层加价),到达医院中标价加价10-15%,医院药房给病人的价格就翻了很多倍。

印度是仿制药大国,仿制药造出的绝非专利药的复制品。通俗的讲就是盗版,不过印度药厂可以申请强制许可,可以生产和销售仿制产品,受专利法保护,因此价格便宜许多。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印度正是为国民着想,才允许印度制药公司仿制,并且低于原研进口几倍几十倍价格惠及民生,甚至欧美原研公司立法追诉也被驳回。

而反观我们中国,山寨汽车,山寨飞机,山寨电子产品,却不能山寨救命的药物。

为什么?

国内仿制药品的步伐太慢,既无创新也无仿制,坐等国外专利权到期再仿制,国民永远用不起先进的药品,等用上已很久,且依旧很贵,而外国人在一二十年前就用上了,说白了就是吃剩饭。中国药企,只顾赚钱不知投入研发创新药,只能依赖于别人。

《我不是药神》辉煌票房背后是令人深省的内涵

药品创造者的专利权与药品消费者的健康权存在明显的冲突。到底是专利阻碍了保护人类健康,还是保护人类健康抑制了专利创新?值得深思……

《我不是药神》辉煌票房背后是令人深省的内涵

《我不是药神》,现实里的挣扎与希望。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总有先驱逆向而行。

就像影片中程勇最后说的“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吧。”

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健康地生活。真的,最后一句,祝我们健康,祝所有人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