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放浪形骸背後的迷惘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放浪形骸背後的迷惘

上一次讀海明威的作品還是小學的時候,記得那時偶得了一本《老人與海》,也可能是當時缺乏現在這麼多娛樂設備吧,就像捧著珍寶一般一口氣給讀完了。那時應該是初接觸西方文學,感覺挺新鮮的,稍許震撼,也就這些吧。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放浪形骸背後的迷惘

時隔多年,從書架上看到了《太陽照常升起》這本書,一直聽說這部被冠以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已久,正好近來書荒,便拿來讀了一下。下面說一下自己對這部書的感想吧

簡介:美國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脊椎受傷,失去性能力,戰後在巴黎任記者時與英國人阿施利夫人(蓓蕾特)相愛,夫人一味追求享樂,而他只能借酒澆愁。兩人和一幫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納參加鬥牛節,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絕了猶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卻迷上了年僅十九歲的鬥牛士羅梅羅。然而,在相處了一段日子以後,由於雙方年齡實在懸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毀掉純潔青年的前程,這段戀情黯然告終。夫人最終回到了巴恩斯身邊,儘管雙方都清楚,彼此永遠也不能真正地結合在一起。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放浪形骸背後的迷惘

老實講,或許是因為對西方文化不大理解的原因,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都有些迷惘,首先是對於他這種寫作的風格,對話太多且沒有標註,經常搞不清是誰在講話只好返回頭去捋清。再者就是被他們這種過於開放的情感生活所驚愕。我們都知道蓓蕾特首先是以巴恩斯戀人的身份出場的,但是在他們見面的時候,巴恩斯身邊帶著所謂“未婚妻”妓女喬杰特,蓓蕾特在一群青年男子的擁簇下出現在酒吧,然而他們卻表現的很默契,誰也沒有因為對方身邊的異性表現出任何不悅。不過後來想想便也釋然,蓓蕾特瞭解巴恩斯的情況,知道縱使跟再多的女人在一起他們也不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作為開放之都的巴黎,蓓蕾特此番行為也不是特別的足奇怪吧。

巴恩斯是迷惘的,他深愛著蓓蕾特的,可是因為自己無法給予蓓蕾特來自身體上的愉悅,只得無奈的默許她與別的男人放肆作樂,他目睹著自己的女友變成邁克的未婚妻還和他們一起談笑大方,知道蓓蕾特和科恩同居一週卻一言不發,親自將蓓蕾特介紹給年輕的鬥牛士,面對科恩的質問想必自己的內心更是無比苦澀,終日沉迷於酒,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容易動感情, 並暗自哭泣。

再說說羅伯特科恩,巴恩斯的朋友,一個猶太人,在學校裡因為自己的種族被歧視,因而學習了拳擊甚至獲得了冠軍。他本身應該算是有著不錯的未來,畢業後結婚,繼承遺產,可是在打算拋妻棄子的時候被妻子感覺到首先拋棄可他,然後與年長於他的中年少婦弗朗西斯廝混在一起,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輕易穩定下來的,在發現更好的女人時又打算拋棄弗朗西斯,終於被蓓蕾特無聲地拒絕,被邁克不斷的羞辱,被鬥牛士與蓓蕾特的情景刺激下離開了西班牙,大概是去找弗朗西斯了吧。可是未來終在哪裡,或許他也不知道。

邁克,一個資產階級貴族,依靠鮮花與美酒俘獲了蓓蕾特的芳心,並一起到處旅行,可是在自己破產後又怕留不住她的心而擔心不已,討厭科恩,時常惡語相向,可自己何嘗又不是下一個科恩呢?

當然裡面也有很多令人溫暖和輕鬆的人和事,在坐汽車去西班牙時路上遇到的那群豪爽大方的巴斯克人,在布爾戈特釣鱒魚時相見恨晚又依依不捨的英國人哈里斯,還有討人喜歡且一直為眾人調和關係與氛圍的可愛的比爾,是在這整體迷茫且抑鬱的氛圍中少有的調色劑了。

故事最後在以鬥牛狂歡節為背景落下帷幕,正所謂狂歡的背後是寂寞,即使是一座城一個國家的群體狂歡也掩蓋不了眾人內心的孤寂,最終蓓蕾特迷途知返,離開了年輕的鬥牛士,可是究竟是選擇巴恩斯還是邁克?想必她自己也不清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