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一年一度的雙11狂歡購物派對已經在昨晚完美落下帷幕,作為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女戰士,我在12點59分清了購物車裡最後一件東西,並在00點00分思考“雙十一最應該打折的是什麼?”這個困擾馬雲身後5億女人的問題,最後得出的真理是——自己的手。

截止今日,雙11這個光棍節已經被成功塑造成一種勢如洪水的消費意識,以23到50歲的女性消費者為主,男女老少全面波及。而雙十一最讓人忿恨痛苦的事情,除了被枕邊人偷按支付寶輸錯你三次密碼外,就是斷網了,為此湘潭大學的大學生們甚至“跪求”學校在零點不要斷網,因此登上了熱點頭條。

為什麼我們在明知天上不會掉餡餅,明知無商奸的情況下,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地投入這樣購物狂熱中呢?

剁手的背後有7個心理學魔鬼在助力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1. 錨定效應“佔便宜”的安慰心理

佔便宜心理並非新發現,但千年以來卻是商家屢試不爽的“法寶”,自從有了“商品交換”這樣的行為後,沒有幾個人能夠逃脫得了這一心理法則,這也是助力“雙十一”的第一大心理學魔鬼。上吧,有便宜不佔白不佔!

雙十一最大的賣點就是:瘋狂折扣,給每個人都拋了一個高價的錨。

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現象,指人們在做決定或下判斷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響,而這樣的判斷往往會造成決策的偏誤。

基於此,雙十一時許多商品通常都會出現一個價格先漲後降的現象,為的就是在我們腦海裡留下一個高價格的印象,然後,當我們以這個較高的價格作為參考價時,折扣價就會看起來異常划算,使我們產生一種自己“佔了便宜”的安慰心理。

“不只五折”“僅限當天”這博人眼球的促銷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再不去佔便宜就要後悔到明年的“雙十一”了。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2.從眾心理

錢沒了可以再掙,東西下架了就沒了!

烏合之眾是極容易受人影響的,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集體狂歡。單身狗們抱團撒野,敗家娘們建群團購。在一個商業時代,沒有幾個人可以獨善其身,你逃得掉淘寶編織的段子,也逃不出女人的購物車,360的菜單欄不斷閃爍,提醒著你該一塊領個紅包了。

雙十一,買的不是東西,買的是心跳,是刺激。

1908年出版的心理學經典《社會心理學引論》一書中,提出人類有11種本能,其中的兩種“屈從本能”和“群居本能”就是從眾心理的根源之一。作為一種群居動物,人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眾人皆醉我獨醒是稀罕事。

這種心理反映在雙十一的全民狂歡中,是群體盲動的無集識,我們樂於在雙十一中屈從消費,盲目攀比,享受從個體購物到集體競爭的雙重刺激。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3.麥克斯韋爾定律

麥克斯韋爾定律:它在雙十一之前提醒你,你可能是幸運的。

很多大商家的絕殺技:秒殺競爭機制。時間一到,盯著秒殺屏幕的她,活脫脫就是名鬥士,愣是活成了商家最愛的模樣。

雙十一還剩 N 天,敗家娘們找著各種秒殺鏈接,像動物生存本性被誘發激活了一般,商家有意通過這場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搶購成功的僥倖秒殺,引起買家之間的競購行為。

秒殺成功的買家,會有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帶著被鼓勵的商品繼續購物,而秒不成功的買家也無所謂,只能怪這該死的電信網絡,而繼續進行瘋狂的購物競爭。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4.數依賴症 應該不會只騙我一個

很多人在雙十一是被商家坑過的,但每到雙十一仍然“外甥打燈籠”,生怕不跟著一塊看促銷,就一不留神錯過了一個億,一個小目標就這麼打水漂了。

既然有這麼多人逛淘寶,馬雲大哥多少也會看著點。就算寶貝質量有問題,我總不會這麼不走運就踩上。多年的大風大浪都見過,還會在這滑跟頭?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卻是,就算是受傷,也不只有一個我。

就像吸菸的人都相信自己不太可能得肺癌等疾病,酒駕的人都相信“喝酒出事的都是別人,我就沒有關係”。讓受試者評價自己的駕駛水平,超過半數的受試者傾向於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所有駕駛員的前20%~30%。

這是群體毫無理由的互相依賴,或者叫樂觀主義偏差。

而最後的收益者,除了馬雲,還有節後再次上門悶聲賺大錢的快遞小哥們。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5.思維定勢心理

雙十一不買點東西都對不起這個節日

年年到除夕,閤家看春晚。

歲歲雙十一,掃購別太慢。

這已然在無聲無息中,成為了很多人一種默契的心理定勢。

思維定勢(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當雙十一化入骨髓,開始成為國人的一種思維定勢時,這已經不是一種商業行為了,狂歡shopping已經在國人的心理上打下了烙印,這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像中秋就要吃月餅一樣理所當然的東西。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6.“偽理性”的非理性判

你不買東西也是沒錢,買了東西也是沒錢,那就說明買東西它不要錢啊!不要錢為什麼不買!

一套普通雙人被,商品原價 400,雙11促銷價 300 元,你正在猶豫買還是不買?買吧,暫時還用不上,不買吧,正打折啊,比平時省100塊呢,屯著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用上了呢!……

當你在天人交戰猶豫買不買時,看到另一套豪華雙人被550元也是促銷到300,於是動動手指立馬就拍下了豪華雙人被,兩相對比,相對比普通雙人被的100元折扣,豪華雙人被得到了250元的折扣,多麼合算呀!節省250的勝利讓你忘了剛才還在猶豫要不要買被子,忘了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被子。

其實,商家的背後表達是其實想賣的是650元的被子,所以當這種交易存在偏見的時候,經常促使我們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雙11買買買!剁手背後的六大心理學魔鬼,你信了誰的邪?

剁手血流成河?試試CPW公式

國外流行一個名詞叫“CPW”(Cost Per Wear),它的計算公式是CPW=P/N。據說,只要教會了敗家娘們,就不用再偷按支付寶,輸錯她三次密碼了。

比如,當你看到一件衣服時,你可以把它的價值(P)除以你會穿這件衣服的次數(N),得到的數字就是這件衣服每次穿著時的花費(CPW)。

具體栗子,一件300元的大衣,你穿10次,每次的穿著成本就是30元;而一件200元的大衣,你穿1次,那每次的穿著成本是200元。

這樣的算法不僅限於衣服,你可以把它推廣到任何一件商品,由此你就可以知道這件東西是不是你真的想買的,購物車裡一下子刷掉幾十欄。

此外,你還可以在買之前問問自己,“這件東西買回來後放哪?”“這件東西有什麼作用是我需要的?”“以後真的會用麼?”“商家到底在想什麼?”如此,等等。

總之,面對衝動刷錢的6大魔鬼,還是三思而後“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