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合作謀求最大“公約數”

加強發展戰略及規劃的協調對接、完善金融保障體系、加強多領域多方式多層級的合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近日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上就進一步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上述三點建議。

五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參與國和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能取得良好開局,關鍵在於‘一帶一路’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建的原則。抓住制約發展的關鍵環節,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紮紮實實推進實施,真心實意造福人民。”張曉強認為。

就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張曉強提出:

第一,加強發展戰略及規劃的協調對接,深化政策溝通。張曉強說,要共同建設好基礎設施,實現金融貿易投資等方面的更高水平合作,必須從參與國的發展階段、條件和需要出發,抓住重點、統籌協調,這就需要將中國的發展戰略相關規劃與參與國的發展戰略及規劃更好地銜接。比如有的國家最突出的發展瓶頸是缺電;有的國家有豐富的資源能源優勢,但是工業礦業的發展水平低;有的國家最大的制約瓶頸則是交通落後。“為此,應該更好地對接雙方的發展戰略,進行合理規劃協調,充分發揮優勢和互補性,有序推進,既突出近期的合作重點,又著眼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使發展戰略規劃和重點項目合作能順利推進,張曉強認為,必須在相關的法律政策等方面深入開展交流、協調。例如為了保障要素的便捷流動,鼓勵和引導貿易投資發展在海關檢驗檢疫、人員往來便利、稅收金融監管、企業營商環境等各個方面加強相關政府部門的合作。同時應該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為“一帶一路”的貿易經濟合作、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第二,完善金融保障體系。張曉強表示,不論是基礎設施、工業還是農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特別是大型的交通基礎設施,一般具有投資額大、建設週期長、建成後運營維護費高等特點,有些項目投資的社會效益很高,但是其本身的財務回報率低,為此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定要科學規劃,深入開展前期工作,共同研究合理的總體投融資方案和投資回收模式,不宜急於求成。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這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應該以寬廣的思路、開放的態度、開拓的精神共同努力,包括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在培育和發展本地資本市場開展金融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國家金融機構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合作多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數據,未來10年除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大國,亞洲發展中國家每年僅基礎設施的投資就需要17000億~18000億美元,靠本國的投資能力僅能解決一半左右,即使加上雙邊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等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為此要引導包括髮達國家在內的多國工商界共同投入“一帶一路”建設,有序探索推進PPP等投資模式、發展創業投資、普惠金融,在更大規模的本幣結算方面積極有序推進,更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水平。

張曉強特別指出,“一帶一路”從地理意義上僅有沿線64國,但它是一個開放式的合作平臺,非洲、拉美國家參與會受到歡迎,發達國家企業參與同樣也會受到歡迎。幾年來,中國政府已經先後與法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政府就“一帶一路”第三方市場合作達成了共識,著眼點在於促進多方的優勢互補,實現共贏和多贏。

第三,深化民心相通。張曉強認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建,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特色,為此應該加強在創新、文化、衛生、旅遊等領域多方式多層級的合作。一定要高度重視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源水平提升,在能源、交通、製造業、礦業、農業等各類項目中都要把做好本地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員工的培訓放在優先地位,積極妥善地處理好與當地的民眾、社區、地方政府的關係,注重當地就業,加強生態環保,尊重民俗文化,使企業、政府、民眾真正形成共同建設、共享成果的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