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放大之后很像宇宙,那我们的宇宙会不会就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原子?你怎么看?

秋风别恋1


原子的结构跟宇宙是有着很多的不同的,原子放大之后跟宇宙很相似这不过是想当然的事,微观世界跟宏观世界区别还是挺多的。


在宏观世界很多物理现象都是确定性的,但是在微观世界却是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轨道是固定的,一个行星不会突然跑到另外一个行星的轨道上,行星在固定的轨道上围绕着恒星做运动,而且是可以被精确计算出来的。但是对于原子核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会想行星围绕恒星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电子所处的位置随时随刻都发生着变化,它可能一会在这个能级上,一瞬间又跑到了另外一个能级。


在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空间是什么?并不是空无一物,这个空间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电子,除此之外还有中微子以及引力子。所以我们不能说电子在哪一个轨道上运行,而只能用概率学的方法来说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并且用电子云图来形象地描述其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说宇宙就是一个原子呢?同样的话,反过来想,那岂不是把原子放大之后原子也是一个宇宙呢?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的逐渐深入,天文学家发现人类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则是围绕着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转,宇宙看起来又像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呢?或许我们生活的宇宙也只不过是一个原子而已吧。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的宇宙是原子,宇宙中又有其它的原子,其它的原子又是其它的宇宙?这样听起来很乱吧,照这样下去,宇宙岂不是无穷无尽个,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宇宙,可是却没有意识到原来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也是一个宇宙。这样的话,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探索到宇宙的尽头,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但是这个问题,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而应该由哲学来解释,又或者说是科学家故意回避宇宙外部这个问题。哲学中有说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或许真的如此吧。


镜像宇宙


从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起,人们对这个模型倍感亲切,因为原子模型看起来和太阳系这样的系统确实有些类似,比如,1. 是中心引力的支配,不同的是一个是万有引力,一个是库仑力。2. 体系中绝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核心。

但是我们加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的原子世界和宏观宇宙星系例如太阳系,还是大有不同,对微观世界了解的越深,你就不会有这种类似想法了。

原子具有稳定性,同一性和再生性,这是和宏观宇宙星系完全不同的。对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行轨道,可以得到精确的计算,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行轨迹,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得到电子云图,也就是电子出现概率的分布图,无法准确判定电子的轨道。

另外,宇宙中形成的星系都是由不同的初始状态形成的,其中的变化是莫测的,很难想象还有另外一个和太阳系一模一样的星系存在。但是原子可以使相同的,同样的金原子,在哪里找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性质,不管是在几千年的遗迹中发现的,还是实验室最新还原出来的,不管是地球上的金原子,还是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新的金原子,他们的结构和性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原子的同一性。

原子还具有再生性,在太阳系里,如果外来的天体对某这个星系发生碰撞,这个星系的运行就会混乱,但是对于原子来讲,原子同外来粒子发生碰撞等相互作用以后,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状态。这就是原子的再生性。

所以宏观和微观世界,还是有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律,微观世界是量子物理规律在统治,很多概念和现象和宏观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欢迎评论,关注量子实验室。


量子实验室


原子的结构根本就不像宇宙的结构,两者没有可比性。

原子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氕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在宏观尺度下,主宰天体运动的基本力是引力。但到了微观领域,引力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成了主宰微观粒子的基本力。正因为如此,微观粒子的行为才会表现得与宏观物体大相径庭。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测出一辆汽车在某一时候的位置和速度。但在微观世界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无法在同一时刻测量出来的,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基于这种量子效应,这意味着电子不会像行星绕恒星那样以一个已知的轨道环绕原子核运动,它们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知道它们在某处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是概率云。

行星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它们的运动轨迹。但在没有测量的时候,我们是无法预测电子的位置。因此,原子结构与宇宙结构完全不同,宇宙是由大量的不确定性粒子组成的巨型确定结构,这两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火星一号


这个该怎么去证明呢,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也来说一说。

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还是不同。

我们看宏观世界中的星系,像咱们太阳系,大部分的天体都有各自的运转轨道,而我们在观察原子里面的核外电子时,不能确定它们是否有着轨道,它们出现的位置是概率性的,所以用电子云模型。

所以说,从现在来看,原子世界更多的是无序而非有序。

那么,反方就会提出观点:

如果说,小到一个电子上存在一种生物的话,它们在那里生活了一亿年,而我们这个宏观世界中,其实也就过去了一秒钟,所以处在电子上的生物,它们观测内部世界肯定是有序的,因为角度与层次不同。

换句话说,就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时间流逝的值算法不一样,微观世界中的一亿年或者是数十亿年也可能只相当于宏观世界中的一秒而已。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那么,谁才是对的,我想,这个判断需要留给后人来定,现在还没有哪位“大佬”有这个能力。

如果,真是如题目所言,那么我们这个宇宙所经历的138亿年,恐怕也只是相当于更大宇宙中观测者的几秒钟或者更短罢了。

那么,这个宇宙可太复杂了!


一枚游戏科幻迷


第一种就是之前我谈过的套娃理论,其大无外的大宇宙,其内无小的小宇宙,一层宇宙套着一层宇宙!

按照人体300兆的细胞向宏观推理目前宇宙最起码有上百兆的星系或者恒星,而目前已知宇宙的星系数量还没有上兆级别吧?更别提什么百兆了!那也就是说人类推理观测的138亿光年距离或者说900亿直径宇宙空间都不过冰山一角!

而向微观推理一个原子内的空间相应至少有上百兆物质数量,但是我们目前科学观测的极限就到这里了,再往下就看不到任何物质了!而物质最小的组成是原子这一理论在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提出,直到20世纪才被实验证明!要么接下来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出现,要么原子层面可能就是这宇宙万物的最小组成部分,如果这样的话就引出了下面我推理的另一种可能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原子是这个宇宙的最小组成部分,没有更小的了!但是这最小的原件毕竟属于物质,那么是什么意识造成原子层面排列不同?而结果也是南辕北辙:岩石和人体同为原子构成,只是排列不同罢了!说到这里我必须要提到精神意识或者说灵魂也好,原子物质不管怎么排列不同,结果呈现也是物质形式且蕴含不同的能量!但是这一切必须有一个意识来影响物质原子排列的不同!这个推理就是宇宙由物质原子组成,精神意识造成不同的原子排列,其结果也不同!

结束语:这个世界是大小宇宙还是物质精神共存亡?各位怎么看!


想爩


不会!

首先来说,原子放大之后一点也不像宇宙!我们平时看到的原子内部结构,比如说一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那只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远不是原子内部真实的情况!

原子属于微观领域,所以需要用量子理论去理解。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是围绕中心的原子核旋转,而是非常随机地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没有固定的位置和速度。当你试图测量电子速度是,就没有确定它的位置。而当你想要确定电子位置时,就没法测出它的速度!

说白了,随机和不确定性是原子内部的特点,这也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宏观宇宙有本质额区别,我们的宇宙是确定的,起码看起来如此,你看一栋楼在那里,它就在那里,不会在别的地方!

所以说,不要试图用微观世界的原子来形容我们的宏观宇宙,微观和宏观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把两者统一!

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而宇宙中的星球就像是人类的一个细胞!不得不说这种观点脑洞太大,不要说科学领域了,甚至不属于科幻领域,更像是玄幻领域!


宇宙探索


原子放大之后很像宇宙,那我们的宇宙会不会就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原子?你怎么看?

原子放大之后怎么都不会像宇宙,从原子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看上去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太阳系倒是有一些接近,但那仅仅是示意图,实际的情况可能完全不是这样。

与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电子的运行方式是混乱的,它会在能级提高后突然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轨道,然后跌落时释放出光子

电子从高能跌落释放出光子,当然您可以忽略上下文示意图有些矛盾,第一是混乱轨道而第二为方便图示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轨道。

而我们的恒星系中的行星则根本不具备这种机制,行星轨道是非常稳定的,如果行星轨道跃迁,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中央的恒星出现大问题了,比如超新星爆发或者恒星抛去外壳成为白矮星,这种大质量丢失物质的状况会导致行星的轨道跃升,恒星系边缘的行星甚至可能脱离这个恒星系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想要用原子内部的结构来表示我们的恒星系理论上就没法走通,那么后续的问题就是无稽之谈了,您是怎样认为的吗?宇宙则更加不可能,因为宇宙中的结构比一个原子内部的结构不知要复杂多少倍,这两者如何联系得起来呢?

如此庞大繁杂的结构岂能用一颗原子来形容,有脑洞是不错,但是大了就没治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小时候掏炉灰,看到荡起的灰尘久久不散,就想到每粒灰尘上是不是也是一个地球?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灰尘不散的片刻是否就是他们的几十亿年。那时只有八九岁,不知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但记忆犹新


可可达达


人类首先摸不透地球,总认为是住扎在一块凸凹不平与水盆海洋达界一样,后来经冒险家多次多次探险,才不容易弄准了实底,原来这个东西是圆的,地球的名字才是后来称呼的。人类本来就是个玩徒之物,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还一直想搞个明白。宇宙这个迷物可碰大了,如果能象探讨地球一样,把宇宙这个迷物得到破解,那才是人类的功劳倍倍。要破解宇宙之迷物,首先分解析体。宇宙,首先是由宇宙核,经暴放后,便形成了外无边野,内无心骨的一庞大体系,一切都好似化学物体所形成的坚硬固体物,软而不化的存在物。且不知,这无数的庞大生物种,是从何来?无限的维生物类,又是怎样的合宜而存在?是否人类地球的宇宙,到底原生的,还是派系的呢?原子是庞原子的脱落,都是一个整体,没有大小之分。宇宙啊,您是一名老母亲,又是一幅数不清的孩儿王国。


伟134682046


误入歧途。

宇宙是大奇点爆炸来的,实际观测太平坦了。宇宙是上帝捏的,到处有漏洞,手艺不会这么差吧。最方便最随意的是摊煎饼出宇宙理论:老天爷用食指轻轻一划,无中生有摊了个煎饼宇宙,漂浮着,等着熟。在一划之间,将部分秩序和动力赋予宇宙,有了能量包括暗能量,创造出电子、质子、暗物质、原子,决定了它们的寿命,让德布罗意说对了。一点皮屑掉在煎饼上,发展出人类文明,带有老天爷的部分基因,会沟通,善理解,能创造。懂得感恩,祭天吧!人人最想的是------拜天地!本来王母娘娘饿了想吃,用簪子划了一道,看见不仅有祭天的,还有拜天地的,算了,去别的宇宙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