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收藏讲堂


你好!这个问题问出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变化,几十年前小的时候想吃冰棍了,随便吃呀,这个问题让小编想起了小的时候,那时候在农田里干活,大热天的干点活就流汗了,当时就听到农田的地头,有人在吆喝着,冰棍了雪糕了,嗯呀我的妈呀,就等你来呢!早都想吃冰棍雪糕了!一块雪糕才几分钱,一买就是三五根,凉爽的很呀!

如果按照雪糕的角度来衡量这物价,以前的雪糕几分钱,现在的雪糕是几块钱,真的物价翻了几十倍呀!如果说按照以前的万元户来比较现在的万元户,那么按照几十倍的概念,现在得有个千万身家才能够当得上之前的万元户呀!





互联心声


我家以前也是当过“万元户”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忆!

我家是在农村,所以看得那些专家级的老师们给出的那些数据和证据,离我遥远。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评为我们村的“万元户”的,那时农村没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资的数据来直接对比,也拿不出来啥有利的证据。

当时评定“万元户”上边要求的可能是依据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达到一万元,但是实际在农村的很多万元户是靠拼凑出来的,把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都计算在内,形成的数字!应该是不真实的,

我先说说那时我家怎么评上的“万元户”!

我家这里是1984年解散生产队,包田到户的,那年我六岁,就和妈妈下地到自己家的地里干活了!

那时因为我父亲是退伍转业到了社队企业干销售,所以没有“地亩数”,(地亩数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积),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亩,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当初生产队时我家总是“红笔”的,到年底都是欠生产队的钱。分了地后,我家当时的“地亩数钱”和买种子的钱都是我父亲从战友那借来的。

几年的耕种,田地没有给我们家带来啥富裕钱,一家四口靠种地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因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还可以自足,并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发市场卖,因为市场很远,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来收,所以价格相对特别低。依靠种菜挣得钱基本都用来去粮店买面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来,依靠种地基本没有啥收入。

那时我父亲在社队企业中的工资收入是一个月70元左右,我家相当“万元户”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亲找到了另一份工作,从事建筑行业,当时叫“搞副业”!是很不光彩的一种职业。

随着我父亲在建筑队了的努力,收入逐渐多了,家里日子也好过多了!我家那时我和哥哥上学,就指着父亲搞副业挣得那点钱过生活,虽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里劳动力多的比还是穷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电影《月亮湾的风波》一样,我家的客人逐渐多了,都是来借钱的,可是我家刚刚见好的日子,没有钱借给他们啊!那时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时候没有人帮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间帮助,现在却因为没有借钱给你别人,所以也得到了报应!

在1989年的时候,我家盖了新房,三间砖房,有部分钱是我舅舅借给我们家的。当时正赶上评选“万元户”的事,也不知道谁就推出了我们家。当时比我家有钱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队(当时还是大队,后来变得村委会)的会计和一帮人来到我家,开始计算我家的财产。

新建的三间砖房定价6000元,

建房时找建筑队借的脚手架(那种很笨重的三脚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财产,估价2000元,

在建筑队借来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资产:300元

我家早两年前打的一套家具(大衣柜、小衣柜、联二、高低柜)被定价500元,

建筑队分的过冬煤(因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筑队的车捎回来的)因为是大同块,也被视为是资产,定价400元。

我妈妈说家里没有存款,居然还翻了我家,确实没有,还派人到乡里的信用社查了确实没有!

最后我家那辆自己攒的加重自行车-“大铁驴”也被算作财产,那时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价120元,还有缝纫机也算了。

实在是没有找到再能值钱的了,可是离10000元还差点,于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价了。还有就是新房建成时亲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养的鸡也被算了,还计算了1年的鸡蛋钱。

终于凑够10000元了!我家成了“万元户”了!一个村里就五家被评上了。我家和那几家一笔简直就是赤贫户!

当时被评上“万元户”我父母很忐忑,知道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让你现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没有钱。背上这个名头,谁知道将来有啥运动也许就会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现在也没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别的意思,只是说说那个年代的“万元户”不见得都是真的!

不过回到题目里我算一下啊!

前几年农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围的很多村庄都拆迁了,都分了楼房。

我家那三间砖房和后来又建的三间一共六间房子算上门楼小房,一共给了150平米楼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转换的面积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点钱换了三套楼房!

当万元户的那三间房子,就算个整数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几年分的楼房也升值了,现在值20000元/平米,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时的1万元核算到现在是200万元!当然这个算法之是适合我们这,那些房价高发展快的地方用该还多!

当时10000元就是个巨大的数字了,现在200万真不算个啥啊!不是说都有那么多的存款,只是估计很多房奴都背着这个数在生活!



杜陵闲人


这个数字,完全精确计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实际货币存量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这样应该是最接近的一个数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这样精确到具体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国的M2存量是7425亿元。

2017年年末,我国的M2存量是167.7万亿元。

那么计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1988年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225元购买力。

这样转换一下,1988年的万元户,也就是30年前的万元户,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现在至少要有225万家产的人,才能达到30年前的万元户标准。换句话说,现在拥有225万元家常的人,是“新万元户”。

从现在来说,这个目标,中国至少有一半人扣实现了225万元资产: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自主房贷人,全部实现;在二线热点城市,拥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实现。

但实际上,“新万元户”生活质量不一定达到30年前的万元户标准。因为那时候的万元户,基本上是属于社会上最高收入哪一个群体,农村里一个村庄有一名万元户就很不错了。因为以前什么都便宜,吃的都是纯种健康食品。而“新万元户”大部分资产都沉淀在房子上,即使是农村,一个村庄没有几十上百个“新万元户”都说不过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去资产之外,现在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万元户生活滋润:那时候万元户不一定装的起电话,现在手机是人手一部;以前万元户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现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没有几套衣服一双鞋子换洗;30年前段万元户,冰箱彩电洗衣机都是奢侈品,现在那个家庭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不是正常配置?

总而言之,社会是在进步,单纯比较30年前的万元户与“新万元户”的标准没有价值。价值在于社会整体在进步,人们生活整体在改善。


波士财经


先看一组数据你就会明白!

吃:

30年前两,三分钱可以随便挑一根冰棍,但现在至少一块钱才能买一根普通的冰棍

30年前一斤白糖8分,现在一斤白糖最便宜都要3元。

30年前一只烤鸡6元,现在一只烤鸡40元。

30年前米面一斤平均一毛四,现在米面一斤三块二。

30年前一颗白菜4分,现在一颗白菜3元。

30年前一块多点钱可以买一公斤猪肉,现在30块钱可以买一公斤猪肉。

30年前在大饭店请客吃饭一顿饭不超过50元,现在请客吃饭一顿饭没有800下不来。

由此计算得出,在吃的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25倍。

用:

30年前品牌电视600元左右,现在品牌电视3000元。

30年前非常好的电冰箱1000元左右,现在想买好一些的电冰箱没有3000元以上就不用想了(以前电器类用品税收较高)。

30年前过年买一新身衣服不会超过20元,现在买一身新衣服至少400元。

30年前一个洗脸盆是两毛钱,现在一个洗脸盆8元。

在用的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45倍。

行、住:

30年前坐一趟客运车回家是5毛钱,现在坐客运车回家是30元钱。

30年前租房一个月是4元,现在租房一个月是900元。

30年前公交车一次一毛,现在的公交车一次1元。

30年前一个月的水电费不到一元,现在一个月的水电费五六十元。

30年前房价平均一平米800元,现在房价一平米9000元。

在住、行等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40倍。

学:

30年前小学生学费一个学期约7元,现在学费一个学期800元,一些私立小学学费甚至上万。

30年前一块钱可以买一大把铅笔,现在1块钱只能买一只铅笔。

30年前高中生一学期学费20元,现在学费一学期1500元。

30年前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20元,现在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1200元。

在学习类方面,现在的价格至少约是30年前的70倍。

工资:

30年前的月平均工资约100元,现在的月平均工资4000元。

工资翻了至少40倍。

由上数据

在那一万元属于存款的前提下,30年前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至少50万元,再加上现在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根据社会需求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再像30年前那样简单的凑合,需要支付的税收,保险,娃的补习班等越来越多,而且现在属于互联网时代赚钱不再需要体力而更重要的是脑力,

因此还要再翻一翻就是得至少100万,其实也差不多就是100万了,毕竟就算是30年前的一万元也只够一家人在那个年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多5年,一天平均五元钱过得只能算比较滋润,如果要买个电视冰箱啥的就不太够了,换算到现在的100万,租房一个月2000,五年12万,再加上吃喝住行顺便养娃,娃一个月上幼儿园买奶粉补习班一个月最多1万,一年六个月6万(注:此数据只用于二三线的小城),五年100万过得也算比较滋润了,因此30年前的万元户换到今天差不多就是100万左右。


镁客网


由于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万块钱对于大部分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万元户”可是富豪的代名词。如果没有记错的号,“万元户”一词应该出现在40年前。一个县城内出现一个“万元户”远近闻名。而在今天,百万富豪也要比当年的“万元户”人数要多得多。根据一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的计算,三十年前的1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255万元。今天坤鹏论针对这个问题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产品价格增长幅度不同

三十年前的物价很多、应该说基本都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拿大家每天都会在餐桌上见到的主食大米来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米的价格一般在每公斤0.15元左右,而在现在,大米的价格一般在每公斤5元左右。现在的价格是三十年前的30多倍!再拿一种我们比较常见的蔬菜来举例:大白菜。三十年前大白菜的价格一般是0.05元每公斤,在今天的价格一般是在1.5元每公斤。现在的价格是三十年前的30倍。再来讲讲现在很多人最关心的住房问题。在三十年前,一个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的月租金一般是1.2元,而在今天,一个月的租金最少也要两千五百块。现在的价格是三十年前的两千零八十三倍。吃的住的都谈过了,再来讲讲出行。三十年前还没有高速收费这一说,因此现在的价格也就是当年的无数倍。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三十年间无价的改变的非常大,而根据不同的市场供需关系物价上涨的幅度也不同。因此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万元户”这个问题上不可以就一种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来看。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更增加了北师大教授所计算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

二、生活基本需求不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果记忆不错的话,父母的工资在几十元钱。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大火坑上,住着是平房。那时候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肉食在坤鹏论的记忆中一个月吃不上一次,八五年之前似乎没吃过炸刀(带)鱼,一次到同学家去玩,中午人家吃饭的时候,闻到同学家饭桌上炸刀鱼的香味直流口水至今难忘。而现在经常会想起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比如豆牙炒肉,现在也经常做着吃,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口感了。小鸡炖蘑菇,现在想想也馋,但真正做出来端在饭桌上夹几口就够了。是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题主所说的万元户,即使在三四十前,也不如现在普通人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可见近三四十年,祖国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精神压力却比三四十年前无形中增添了很多。那时的万元户会感觉一辈子没有问题了,很放松很快乐的活着,而现在即使有255万元,仍然会有很大的危机感,精神丝毫不敢放松,每个人都象一个转轴一样,飞速的运转着,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曾经的“万元户”真的不能与现在的百万富翁、千万富豪同日而语了。


坤鹏论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30年前,那就是1988年,那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没有步入发展的加速器,80年代的捞金潮刚刚开启,90年代的快速发展还在萌芽状态。

这个时候,一般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也就是60-100块。对比想在6000-10000的收入,也就是百分之一。所以从这个维度看,那时候的万元户,应该有现在的100万。

从第二个角度看,那时候在小县城盖个房子,加不错的装修,加家居全都弄齐全,也就是3000-5000块。而现在呢,大约是60万-100万。所以,这个维度看,那时候的万元户,有现在的200万。

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这30年,有报告称,货币贬值了58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万元户,有现在的58万。

所以,综上,30年前的万元户,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0万-200万。

如果,现在哪个家庭只能拿出1万块钱,那就是赤贫了。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大约花费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毕竟,我辣么萌~


不哈韩的小韩


首先必须要知道“万元户”这个概念怎么来的。

1979年,改革开放正式开始,人均收入开始明显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资产累计也节节攀升,于是许多家庭逐渐冲破1万元大关。

但请记住,这1万不是月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指的总资产。

1万块钱在当时能干什么呢?来看一下当时的物价就好了: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

所以这么来看,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而当时的收入水平以工人为标准,每个月为28块钱,夫妻二人同心协力,要达到10000块钱的资产数,

需要15年。

而走小商小贩路线的,因为占据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所以不需要15年这么久,有的两三年,甚至1年即可达到10000元资产。

那么好了,参考这些指标,咱们再根据如今的物价标准,即可得到答案。

1万元当时可以买肉10526公斤,根据中国猪网在2017年12月7日的数据,如今市场肉的平均价在20元,那么10526*20=210520,也就是

按照吃的标准,30年前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21万元。

哎,21万元?看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呀!好像达到这个标准很容易!

那我们再换另外一个指标:月收入。如果按照15年这个标准再来看,数据又会有少量变动,根据社保查询网在2017年6月7日发布的《中国34个城市平均工资》,可以看到在北京两口奋斗15年,相当于332万元,排在第34位的长春,是192万元。

哎,这个数字看起来靠谱多了!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要牵扯到一个概念,叫做恩格尔系数。

所谓恩格尔系数,指的是一个家庭用收入的多少比例来购买食物,如果这个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越穷,而国家越富,恩格尔系数就越低,人们花在吃上的钱的占比就越低。

中国越来越富,而且始终在保障市民菜篮子的价格不会出现暴涨,所以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按照米和肉来推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按照月收入来计算得出来的数字,才是相对之下比较正确的。

30年前积蓄到1万,相当于现在积蓄200万以上。

但问题是,30年前这1万是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如今即便有了200万,为什么感觉并不值得炫耀,甚至感觉依然很穷呢?

目前房价过高,或许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马丁马小虎


基于物价、购买力,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生活品质追求的不同,特别是30年来个人对安全感的体验不同,我们建议用财富体验感来判断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30年前,“万元户”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总资产超过1万元,当时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为万元户,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约为8%,那么,1万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当于两个双职工的全年收入。

不过,即使是“万元户”对于当时紧俏的产品,如桑塔纳轿车、大哥大来说,却也要慎重消费。当时普桑的价格为12万元左右,大哥大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而且话费昂贵。不过,现在家庭用车、智能手机早已经是家庭普通消费的一种了。

当然,“万元户”之所以能成为有钱人,其收入来源一定具有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放开的特点。比如通过倒买倒卖的小老板,凭着开出租跑长途的司机等,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虽然缺乏一定的远见,但当时已经是相当了得,其财富体验感可以说非常愉悦。当时人们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购房意识的人也早早的谋得单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础上进行加盖。

因此,90年代“万元户”的优越感比较强烈。那么,反观现在,能够实现这样的财富体验,相对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衡量:

1、拥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险产品,保额在300万元左右。

2、拥有2至3套二线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单套住房面积大于120平米。

3、可以从容的实现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并且已经游历过大多数热门景点。

4、对孩子的教育较为注重。

5、家庭现金理财规模在600万元左右。

6、家庭风险类投资产品300万元左右。

7、用于1、2台中高端汽车。

8、每年听2、3场音乐会。

综上,我们大概测算了2018年版万元户的标准为,总资产2700万至3000万元左右。


财经无忌


想想曾经的「万元户」、曾经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响当当、亮堂堂的名字啊!然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那么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 30 年前的「万元户」呢?这个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购买力

衣食住行是日常开支,房是大头。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猪肉是 8、9 毛钱一斤,大米更是 1、2 毛钱一斤,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一斤猪肉基本都达到了 15、16 块,大米的均价也是 3、4 块,所以粗略来说就是翻了十几、二十倍。

当然,现在社会上的大量资金都在房子上耗着,为啥能有年薪 50 万的华为员工,因公积金调整而坦言快穷的「活不下去了」,按理说,这已经是很有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 95% 的人了。

又为啥北上广深的工资待遇遥遥领先与其他城市,但是当地的人们生活压力确反而更大,有很多意气风发、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在这些一线城市打拼多年后却无心力能留下来安个家?

其实这基本都是房价太高,高得大多数人已经望尘莫及。那来看看房子的价格变化是怎么样子的呢?

上图中可以看出,在 30 年前上海的房价也就是 2000 左右,而今天的上海房价均价也在 5 万以上了吧,涨幅 30 来倍。

单看着倍数来说,难道 30 年前的「一万」相当于现在的 30、40 万?当然不是。

上面这些只是购买力的表面上的差距,加上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生活习性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前温饱则已,现在不但要吃好,还要吃好,各种附带消费包括小孩上学、培训、车子、房子、旅游等等都是成本,所以至少再来个翻倍,也就是百万级别。

二、踏实感

以前的有钱都是实打实的存款有钱,踏实。谁家是个「万元户」,那就意味着实打实的真有钱,而现在大家看到的有钱人,多半是虚拟的,开豪车、做大生意的都是身背巨额贷款的。

而且以前的万元户就相当于现在大家说的「财富自由」,而如今的一百万能说是财富自由吗,一个亿还差不多。

三、这个 title(头衔) 的社会地位

当年的「万元户」,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这个 title 是相当响亮的,肯定是个风云人物,而现在的一百万,虽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不少,在普通二三线城市还能买个房子,但在一线城市首付都不够。

你让一个过来人讲讲,就更是辛酸了,当年一个月挣个 30 块钱的工资,比现在 3000 工资,滋润多了,这不就是 100 倍吗?

所以说,要问 30 年前的「万元户」在现在是怎么个量级还真不好直接来个数字,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从物价数据来猜是几十万,生活成本来说是上百万,财富自由来说是一个亿,社会地位来说也是个不菲的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大家怎么看?留言说说你知道的和你从你的长辈口中听到的,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stormzhang


“万!元!户!”这个响当当的头衔,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

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简直可以数十年不愁吃穿了…

不过,随着近三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已经成为历史概念。

而如今,衡量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已经不用“万元户”了,而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这种状态是不是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万元户”?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在物价飞涨的时代,要想完全实现这种状态需要多少钱呢?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

但是这个数字仍然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在三四线小城市,255万可能确实足够,但要是在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可能只剩下呵呵的苦笑声了。

于是,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到,财富自由门槛一线城市达到2.9亿,二线城市达到1.7亿。

这一门槛比去年上涨50%。胡润说,主要原因可能是房价快速上涨和人民币贬值。比较有趣的是,当你还没财富自由时,很容易低估了门槛,会认为1.6亿和9500万就够了。

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门槛达到2.9亿,也就是说北上广的财务自由标准是2.9亿,这一数字超乎我,可能也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可见,想要达到财务自由,是很难的。绝大所数人几辈子也挣不到2.9亿元啊!

虽然很难,但还是要坚持梦想,因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