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顶替接班是上世纪80年代政府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好象城市居民不在范围之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完全实行体制改革,城市青年基本上都能分配到一份工作,考虑到来自农村的老职工,辛辛苦苦在单位干了一辈子,加上子女多的原因,为农村的老职工解决一个子女就业问题,这在不同的侧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顶替接班的人当时的条件是相同的,虽然待遇上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走上工作岗位,端上了“金饭碗”,是许多农村青年羡慕的人群。

后来随着形势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命运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90年代后期许多人的"金饭碗”被势不可挡的改革浪潮打个支离破碎,含金量一度降至为零,处在事业单位的成为了时代的骄骄者,而处在不景气或濒临倒闭的企业单位的职工,却面临的是转型或下岗,生活处境一度不如农民,所以也有不少人悔不当初。

如果要问过去80年代那些顶替接班的人现在怎么样?其答案肯定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机遇不同,发展也不会平衡,生活状况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官升数级平步青云,有的人发奋图强成为创业的骄骄者,有的人熬到了退休的年龄,每月都有一笔不菲退休金,还有一部分人命运不济落入了社会的低谷,仍然在为生活而奔波。

命运啊,命运,她有时是很会捉弄人的哦!




页川木木1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们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国企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我家里姊妹四人,上边有个姐姐,下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上个世纪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亲就办了病退,家里就弟弟一个男孩子,母亲又特别疼弟弟,按里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为上班工资低就不愿意接班,那时工资也就七八十块钱,当时姐姐已经结婚了,妹妹还小,父母就让我接班了,在化工厂做化验工作,在工作中认识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这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还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国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感慨的,虽然没攒下钱,但也没为生计到处奔波,是企业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顺利的读完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也是企业让我退休后衣食无忧,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贵,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浅忆


我先生有个邻居,三十多前顶替他父亲去了上海,后来听说是一家国营窑厂,烧砖头的。那时候邻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还有哥哥和弟弟。因为顶职是跳农门,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没办法,名额只有一个。为了表示公平,爸爸妈妈说好了老家财产不给顶职的老二 。

不几年,窑厂改制,老二下岗了,但户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换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厂跳到另一个厂,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们一个开皮鞋厂,一个大学毕业去了银行。老二五十多岁就早早退休,拿可怜的退休金,被城里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庄拆迁,老二妈妈也有房子,老二回来争财产 ,与老大儿子打得头破血流,最后村里帮助解决,拿了100万回到城里去,心满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过拆迁获得至少300多万,另外还有房子车子财产无数。

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变数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远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务员,年轻人个个挤破头,说不定将来很潦倒。


扬州微笑的草


我是1988年8月参加工作到洛轴的,是当时的劳动局贴招工启事考试进的厂,进厂后才发现,有很多人是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也特别能赚钱,我记得那时候厂里推行计件工资制,干的越多赚工资越多,1989年某个月,我最少一个月工资拿到188元,是笔巨款了,可是那些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比我厉害多了,月月都能拿到400元多工资。

要知道那时候的牛肉汤才0.2元,一碗馄饨才0.18元,一碗烩面才0.7元,400元工资能吃半年饭没问题。这些从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干活,年年都能评为先进生产者,厂里发的奖品是杯子等等。

终于从农村成为城市人,那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男的或者女的大多数住在职工宿舍,俗成“男单身”、“女单身”,然后大家再找一个同样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就成为“双职工”,可以申请一室一厅的“鸳鸯楼”,终于在城市扎下跟来。有的干的好的又技术好的,被提拔为带班生产的副班长。

我见过一个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和我一个车间,干到了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国有大厂纷纷没落,产能严重降低,有的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下岗了,有的被分流到物业上,打扫卫生、看大门,一个月只赚1500元左右。因为还不到退休年龄,在岗位苦熬着等退休,日子很难过的!


老胡写实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手机用户弘毅


1987年2月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他,接父亲的班从偏远的农村来到了国营企业子弟学校当上了一名门卫工。年仅18岁的他一夜之间端上了铁饭碗,这对于农村娃来说喜悦之情,不亚于那些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莘莘学子。

但是他的欣喜之情,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单调枯燥的现实冲淡了,整个学校只有他是一名工人(之前是他的父亲看门),整天坐在校门口看看门拉拉铃,心里感觉到很不是滋味。年纪轻轻的拉个铃能有什么出息?再看看周围的学校、企业,守门的都或老或残,一时间,他有些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少言寡语。

山区小镇的学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很不发达,学校很难留住人,十年间,有30多名老师从这里调到了大中城市,面对教师缺员该校又先后聘请了30多名临时代课教师。作为年轻的门卫工,慢慢地他心里便有了当一名老师的梦想,第三年正好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了一个高中补习班(周末和假期),他也报名参加了。

年轻的他经过两年的学习,顺利地领取了他盼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书。这时候在他的心里,又萌生了一个大学梦。有人听说他想考大学,就讽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后来,学校领导看他比较热爱学习体育水平也不错,就安排他当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正式开始了他以工代教的教师生涯,为此学校专门请了一名门卫工。

后来他就刻苦认真地跟着有经验的体育老师学业务。这一年,他幸运的考取了某师范学院的体育专科函授班,三年之后,终于获得了大专文凭,这样,他就具备了“工转干”的文凭资格。再后来在上级部门“以工转干”的考核中,他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有正式编制的小学体育教师。

现在已年过半百的他,早就是一名优秀的小学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下岗了。八十年代以前顶替父母亲职位的人现在混的怎么样了?现在就我所知做一回答。

我们村有六个与我比较熟悉的接班的人。第一个去了省会一个五金加工厂,属于地方国营企业。因为其父亲升为该厂厂长,他也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二千年时,厂子在邢台食品城建立一个彩印分厂,调过来任技术人员。二零零七年患病,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多岁。

有两个人在电缆厂上班,因为没有技术没有文凭,一直在车间里劳动。工资也不是太高,后来工厂改制,双双下岗。现在都到了退休年龄,每个人领二千多元的退休金

有一个接班在酱油厂子的。算是锅炉工。后来酱油厂破产一直在家里开拖拉机送砖,挣个零花钱,今年刚办退休,每月两千多元。

另外两个都是女的,一个在县农机站上班,一个在国富皮衣厂上班,现在两个单位都已破产,都在家里休息呢。

总之接班顶替父母亲上班的人混的都不大好。一是因为没有文化、没有关系得不到升迁重用,二是没有技术难成工厂顶梁柱。又遇到工厂改制,工人下岗等大潮,这些人大都下了岗。不过他们总归要比农民强一些,其码老了可以领取自己的养老金的。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我是80年顶潜父亲接班的,在县五金公司上班。

当时只有18岁,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乡上招民办教师,我和村上一个伙伴参加了招考。有一天,我们给队上拉粪,乡上来人说,你俩考上了,明去县上复试。

我拿上通知,那个高兴就甭说了。考完之后,我们等啊,等啊,等的都开学了,也不知啥情况。后来才知道,进学校的都是有关系的,或教育系统老师子弟。考试只是型式而已。也没有对成绩进行张榜公布。

当我准备复习来年再考时,我父亲说,不复习了,考学是为了有个工作,现在有政策,可退休顶潜,你接班吧。我稀哩糊涂就进城了,放弃了我心仪的上师范当老师的梦想。

上班后,县招办并不认可那年代的文凭,要全员考试取得初中文化。记得我五金公司仅合格了两名,另一名全抄,与我分数一样。

为了让公司职工通过文化考试。我被公司任命为辅导员,负责培训职工。两年后,基夲通过,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潜考。

改革开放深化后,五金公司经营的产品被各个实体瓜分。经营困难,职工面临转岗、下岗。

那年,我31岁。下岗后要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习惯了领月工资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没了工作岗位,没了生活来源。那个愁,只有我们下过岗的人才能体会到。连续几个月失眠,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知道明天用什么买面买菜。更不要说交自己的养老金了。

为了生活,我买过童装,买过苹果桔子,收过农副产品,在私企当过推销员。

当推销员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矿企业分片跑,早上8点吃早饭,中午饭要到4一5点。有一次在山上,没有地方吃饭,到一个老红军家去,买了两包老人家自己备用的方便面。

我们两个业务员,另一个被厂长夸了又夸,一礼拜就拉来了一个客户,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销到俄罗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个月没拉来一个客户,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场摞木头。

我的真诚,还是感动了上帝。热力公司最终选择了我,而且,这是一个大大的客户,签合同,月固定提货XX吨。

这时候,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光环随之而来,一并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兼推销员,还主管了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我后来做了生意,很优秀。

是那个经历锻炼了我的诚实。答应客户的售后,当天一定去用户家里。记得有一次晚上快8点了,我去给用户修热水器,用户感动的不得了,说,我想你今天可能不来了,没想到你说到做到,虽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谢。还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没吃饭来了”。

因此,我们那一代顶潜上班的这个群体,不在少数,是时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说的,大多是渣子,没能耐。起码我不这样认为。

79年高考线253分,录取率3%。按现在录取率,我这个落榜生,可就是大学生了。

这是我接班经历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经历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岗”、“自然人”、“自由职业”(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等知识。


史西怀


一是退休,二是下岗,三是等待退休!

其次,看看网友们的此事的看法:

1 八O年我高中毕业,没复读,学木工,后来顶父亲职去了一家大型國企上班,先做过木工,钻机工,电工,钳工,班长,段长,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2007年,提拨为公司生产调度主管,一直到现在。虽然一路走来不易,但我深信:人要一定的文化做支撑,做工作有担当,能吃苦,不计较得失,团结身边的人,遇事有主见,有伯乐提携,机会终会降临有准备的人。

2 我们都经历了那个年代,当时大家是多么羡慕能顶替工作的,男的能找个好媳妇,女的能嫁个城里的好人家;

3 我有几个同学就是顶替父母的班,在那个年代混得好,现在他们混得不咋样,以前看不起农民同学!

4 我是七六年顶替参加工作,还算可以吧,今年六十八岁了,退休金近500O元。

5 叫顶班,家中有兄妹几个的,谁顶班谁养活老人,少分家当。到后来别提了,全下岗了。还不如不顶班的。

6 顶班害了我一辈子,现在厂子也倒闭了,户口也回不去了,哎…当时确实感觉不错,真的是害人了,亲身经历满眼泪呀!


游戏大咖王


我与你一样,82年顶替我父亲去国营企业上班,在未上班的1981年,考上了我们那里的泸县二中,那可是四川省的重点高中啊!当时去那里读书,是要办临时的商品粮户口的,要先交两年的稻谷去粮站,然后才能去读书,由于家里没有那么多的稻谷交,就主动放弃了去泸县二中。82那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于1985年又考上了当时属于化工部的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根据当时的政策,又回到了原来的单位,1990年开始,企业就不景气了,开工不足,每个月100左右的工资,经过考虑,与1993年停薪留职来到了广东,来广东已经是28岁了,好多工厂都招工需要年轻的,没办法,只有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是当时的华西十二公司,在大亚湾。做了半年时间左右吧,手里有一点点钱了,开始找工作,在中山去应聘了一家外资企业做高分子检验员,做了两年,1996年,被朋友推荐去了南海一家工厂做技术员,记得当时去那家公司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1000元,第二年1700,到2002你的时候,年薪已经有六位数了。今年已经53了,本来计划2013年已经辞工回家做投资者的,无奈圆林绿化的水太深,只好放弃了,有一个同行业的投资者,听说我没有在南海那家公司工作了,想办法找到了我,于2014年又出来做原来的产品技术工作了,年薪也有六位,从投资者的目标看,除非我想放弃,可能要工作到退休了,两个小孩已经结婚,一个明年大学毕业。明年过后的压力会小一点了,老婆已经领养老保险金了。还有三个老人。这里我想说的是:天道酬勤,只要愿意去学习,好好务实做人,无论在哪里,相对来说,都是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一般的博士,教授我们多交流过,就一般的工业用品,其知识面也是仅仅在理论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