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到底有何具体依据?

贵州百姓关注


农村人们在生活上面有着非常多的讲究和风俗,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风俗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失去了其原有的一些意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就是这样的一种风俗!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七不出门:在现在的大多数人们看来,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逢七的日子(比如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因为这时候出去不吉利,容易发生祸事。其实真正的意思不是这样,古人真正要说的是必须把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解决好之后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外出。

八不归家:而“八不归家”的意思则是在外面如果违反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品性,犯了错误的话,则愧对列祖列宗,没有脸面回家。不过现在的“八不归家”也被认为和“七不出门”一样:如果逢八的日子回家,就会给家里带来不好的事情,影响家族气运!

所以说在现在看来,人们对于“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理解是已经有些迷信的色彩了,而不是原本该有的意思。可是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句话都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大家继续遵守就是!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每年春节过后,就会有些年轻人要反回远方的新家或工作或做生意。此时,老父老母就会叫他们不要在正月初七的天和初八的天离开老家。然后,年轻人因为不知道就问为什么?于是,父母亲就会笑着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但是,至于为什么要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呢?许多老父老母也只会说这是老规矩,根本也讲不出依据和道理。实际上依据是这样的:老古人们在新年期间(正月十五以前),把各个日子对应的定给了家庭中的人畜和五谷杂粮为灵魂日,比如:人们正月忌讳的“七不出们,八不归家”。就是因为古人把正月初七天定为人的灵魂节日的一天,这一天,人的灵魂会放松游玩。正月初八的夭,是谷神玩耍的节日,正月初九的天是豆类神玩耍的节日……在农村有许多老年人都会说:“七人,八谷,九豆子……”只因古人有这些认为,所以正月初几出门或回家就有忌讳,因为怕冲撞这些动植物的灵魂。如果说你初七出门,那么,今天灵魂都放松游玩了,你光是一个空壳之身,不行,怕出事。如果说你初八归家的话,今天是谷神游玩的日子,你会容易与谷神相撞,所以,八不归家。


山叶叶


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到底有何具体依据?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七不出门,八不归家”逢“七”数的日子不出门远行,逢“八”数的日子不归家。(这是大家都以为的字面意思。)其实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我来给大家说说。


数字化吉凶

“7”逢七不出门。这个数字在农村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而七又像一把刀子一样,所以逢七不出门;

“8”逢八不进门从外形来看8确实够弯弯绕的,在逢八的日子不好回家。

其实这种说法在很多农村也有,不过还不是大家最认可的一种解释。还有下面这种解释是大家普遍认可并且传承的。


“七”是什么?为什么不出呢?

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至于为什么不出,那就是当你在出远门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七样(事事)安排妥当,才可以安心的出行,以免在心中有所牵挂。

小时候妈妈去外公的时候,一连出去好几天,给我做好吃的,她就放心的转亲戚去了。

“八”是什么?为什么不归家?

“八”就是孔圣人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样品德。

为什么不归呢?人在外面,一定要学好这八个做人的道德准则,不管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要去违背,干出大逆不道和违法的事情。如果违法了其中一个,那就没有脸面再去见人。就不要回家了。


老祖先留下的教诲一定要听,现在工作生活忙,压力大,房价这么高,大部分人都出门在外。常回家看看,在外做好事,言好话,做好人!

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万宁宁,喜欢和你一起说说三农的那些事儿!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宁宁说的话


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到底有何具体依据?

在当地农村的说法是“七不出八不归”,说的是农历逢七(初七、十七、廿七)不出远门,逢八(初八、十八、廿八)不回家。出门说的是不出远门并不是说不能出门一直呆在家里,“不归家”指的是长期不在家不能在逢八的日子回家。“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有依据吗?在我们当地县城就有两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1、当地的客家人非常讲究“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在我们当地县城,有大部分是原住民,但也有些是从广东梅州等地迁移到这里,我们叫“移民户”,他们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对“七不出门,八不归家”非常讲究。上次有个朋友就带着小孩回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因为要马上过中秋节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中秋节一般不能在娘家过,必须带小孩回婆家过节。特别是带了小孩的女人,是非常讲究“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认为对小孩不吉利。要赶在中秋节前回婆家过节,不能在初七在娘家出门回婆家,也不能在初八回婆家。一个是婆家一个是娘家,初七初八是不能带小孩出门的。在当地主要是指农历逢七不能出远门,逢八不能回家,特别是带了小孩的女人非常忌讳在这两个日子走动。当地的客家人还非常讲究,逢七不能外出打工,也就是不能出远门,逢八从外地回来。

2、当地的原住民不太讲究这些习俗。

当地的原住民是不太讲究了,但如果是带了小孩的女人,部分人还会讲究这些东西。有人认为带小孩在逢七逢八的日子走动,容易给小孩带来不干净的东西,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讲究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不讲究逢七不能外出打工,逢八不能从外地回家。上次也特意问了这些农村老人,为什么又会有这种说法,他们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觉得不吉利,特别是带了小孩的人容易沾上不干净的东西。

结语:在当地“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主要指的是农历逢七不出远门,农历逢八不回家。


昕瑞生态


我们古邺地区讲的七不出门,是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是忌日,七数不吉利,男人一般不愿意外出打工挣钱!现在有人死后,还有一七、三七、五七、百日、一年、二年、三年亲戚团聚上坟的纪念!三年办的规模要特大!


讲的八不回家,是指在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天,在外的男人不愿意在这天回家和家人相聚,认为这时八不吉利!家人相聚应该高兴!八这时讲是不不彻彻,办事不顺利!

我看了别人的回答,说是七不出门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7样东西备不齐,男子难于出门,于心不安。 八不回家是指男人在外未把“孝悌仁义忠信廉耻”做好,不敢回家。这似乎也有道理。好似这个传说在前。也许原来是这样解释,时间长了,出现了现在的演义。这个演义估计也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大家可以讨论,留下恁的神回复!


苗万平谈情感


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到底有何根据?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会以道德伦理来控制人们。从国家到省县形成了行政秩序,从国家到宗族形成了伦理秩序,曾有一本书这样写道“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足以见得到宗族的势力有多强大了。有了宗族关系,就会有纲常伦理和道德体系出来,它是控制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枷锁。“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就是这样一句俗语,经常会有人说是因为出门和回家的时候要挑选好日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它实际也是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关。


“七不出门”指的是在没有处理好家里七件事的时候不要外出,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妇女离家,若不处理好这七件事,则家中吃食困难,生活无法继续,男性离家,若不处理好这七件事,则家中一片混乱;“八不归家”指的是在外面违背了八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不允许回家,即礼、义、廉、耻、忠、信、孝、剃,如果违背了这八样东西,即使回到家,也会受到族人的辱骂,所以才会有了“八不归家”。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衍生出的东西,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仍然应该遵守。“七不出门”告诉我们要准备好所有事情,方可去处理其它事情,而不要虎头蛇尾,不做准备的去做事;“八不归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不要触碰不该触碰的东西。


老农民说事


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到底有何具体依据,能否给出祥细的回答?

早前,农村人出门首先要按排好七件事,否则你不好出门,那七件事呢?“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无小事,这吃饭的问题是一件大事,民以食为天,一家之长要外出,上有老,下有小,在外出办事之前,起码要将“天大的小事”弄理顺了,才能出门,否则你就背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不知廉耻”之徒的恶名,会被众乡亲们,或族人们看不起,或遭到谴责!



“八不归是什么”?八不归是八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八条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是做人的底线,触犯八条,你就无脸见“江东父老”,别回来了,否则乡亲们不待见!


那八条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共八个字,此八条,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本与”。这话是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的,孝是指孝敬父母,悌(古时悌、弟相通用)是指兄弟友爱,其孝悌是仁的根本。总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儒家思想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如果做不到这八个字,说明你出门后变心了,或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出,或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准则,践蹈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实是: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无礼无信,无廉无耻”。

蜕化变质的人,就不要回来了,乡亲们瞧不起你,不欢迎你!


老蛇正宗


其实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不是指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

而是指没有做好这七件事情之前不要出门,以前古代的时候,要出门的一般都是一家之主,所以这七件事情在出门前一定要办妥当方可出门。这七件事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家人生活不能缺少的,柴不够了得上山砍够柴,还有其他生活常用的也得置办好,这样就可以安心出门了。


而八不归家指没有做好这八件事情就不要回家了,就是万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毕竟如果做了有违这八个字的事情,回来只会拖累家族名声,这些都是以前儒家文化下的生活常态。


小农拾遗


问:农村常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到底有何具体依据,能否给出详细答案?

以前我对“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理解是7号不出门,8号不归家,讲的可能是图吉利,求平安而形成的民间习俗,具体原因是七如匕首,其含凶险,八如人分,不太吉利,这两天不是出门与回家的黄道吉日。

根据您的提问,我查了下资料,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在情理之中,道理更充分,即七不出门不是指7号不出门,而是做好七件事才能出门,人们常说“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出门之前,要将这七件事办妥,不处理好出门不放心,办好后出门心里就没牵挂了。

而八不归家,也不是8号不能回家,而是指出门的人在外要循规蹈矩,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修养点上都没有闲言碎语被别人说,如果在外面,这八个字不能做到清清白白,就没有颜面回家。我觉得含义这种说法比日期说法更有道理。


楚人一丁952


农村常说的:“起不出门,八不归家”,历史沿革时间很长,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过多种演变!

社会稳定时期,土匪少,民风纯朴,交通也方便,出门风险相对小。一旦社会发生动荡,出门和回家的风险大增,能否平安到家,世事难料呀!

流传到今天,大概就只剩下正月初七和初八两天了!并且都是需要远行的人啦!

虽然带有比较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对外出打工的农村人来说,还是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

“七”,人死后,要祭奠七个“七”,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各个仍然遵循这个原则,对在自然灾害中,或者事故中死去的人太多,国家也是在第七天公祭吊唁,“七”自然就是一个凶日啦!

“八”,是“扒”的谐音,丢失财物的意思。当然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啦!

我国的忌讳是比较多的,比如公交车,没有“7”字开头的!

信者有,不信者无。忌不忌讳,全凭自己的认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