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绥阳发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半仙一样的人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

一次有书君与朋友要出门,本来定好的日子,朋友说""七不出,八不归家"",只得推迟了,如果是现在就不用发生这样的事。

后来朋友又说了几次,不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能按解释理解成每月的七号不能出门,八号不能回家。

现在才知道其实是误解了""七不出,八不归家""的意思。也许有人也会像有书君先前一样去理解,为了大家不像自己一样理解错误,告诉大家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1、产生""七不出,八不归家""历史背景

对于出门难,总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古人,出行是重大事件。

他们出门都要看老黄历,选好日子可以尽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做到从心理上建立良好的准备,以保证出行万无一失。

过去出行有骑马的,有走路的,路途遥远,出门又充满不确定因素,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无法确定。不像现在,飞机高铁汽车,大多数人家都有私家车,公路铁路交通网如此的发达,什么时候想走都可以走。

对于出行的人希望平安,也有一种期待:出门之前做好准备,出门在外,多按礼仪道德规范行事,求财求福求平安,""小心驶得万年船""就对了。

农村老话多,规矩忌讳也多。""人穷规矩多""是要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免得影响生活造成雪上加霜。

2、人们对""七不出,八不归家""的误解

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数字迷信的说法。

农村迷信的说法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意思就是出门不要挑初七这一天,回家的日子不要选在初八这天。

""七不出""是说古代的男人要出远门,""七""谐音""欺"",这天出门不吉利,容易受欺负。古人对于外出看得很重,所以避免在带""七""的这天外出。

""八""谐音""发"",在古代""八""是个吉利数字,在外求财财到手,求官官到位,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要着急回来,等发了财,做了官再回来也不迟。这个说法明显比较牵强。

既然是老话老规矩,这个七、八用的是农历,不是公历。

因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前,我国没用公历。但这种迷信的说法,现代人没这么多的说道,哪天出门都是好日子。

其实,这种说法多少透露出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灾难和不幸的无力感。

3、""七不出,八不归家""正确打开方式

正确的说法值得关注,就是出门做好准备,为人处事不要违背生活的原则和道德的要求。

在古代,出门的人一般都是成年男子,而成年男子基本都是家里当家的人。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出门之后,回家的时间根本没法确定,必须先解决后顾之忧方可出门,也就是出门一定要安排好家里的事项。

""七不出""的意思是说在出门前准备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物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开门七件事。

没准备好的话,男主人最好不要出远门。因为家里的老老小小可能无法生活。而且没有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所需,担心家里没了吃用,出门在外的当家人也不得安宁,会担忧不已。

所以,""七不出""是在提醒当家人,出门前不要忘了将家里的事情安排妥当,把用品都安置好。这也是让养家男人责任担当提出的要求。

""八不归""则指有八件事情没做好的话就不要回家。违反了这八件事对不起祖宗,也没脸回家面对家人。

八件事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八项都是围绕怎样做到对""人、家、国""的要求来展开的。""孝、悌""居首,家族道德很重要,用家族道德育人,育人而齐家,齐家则国强。

""忠、廉""则是国家与政治上的要求。""信、礼、义、耻""是人际交往的要求。做人要坦坦荡荡,有诚信、有礼仪,有道义,讲羞耻。

每个人需要按这八项要求做人做事,如果做不好这八项的话就不要回到家里来,免得给家族丢脸抹黑。

古人认为""八不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很多家族都把它作为治家的家训,后辈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有辱祖先和道德的行为,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谴责。

所以这是一种警示,出门在外随时要提醒自己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情。做不到这八件事的话,家人跟你丢不起这个人,最好不要回来。

我们要知道""七不出,八不归"",实际上是提醒人们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书君觉得""七不出,八不归家""的意思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那些流传下来有它存在意义的老话,不要用""迷信""的标签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教诲。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应当有尊重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识,了解清楚具体的要求并实施就不会数典忘祖。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七不出门。

古时候男人是一家之主,妇女一般不出门,外事都是男人张罗。所以男人要出门的话首先要安排好家里的基本生活,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

八不回家。

说的是是古代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男人出门在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点必须做好,否则别回家,丢祖宗的脸。


颤抖的下嘴唇


年关已过,启程出门工作的人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有一种说法也多起来了。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那么,究竟什么是“七不出,八不归”?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禁忌,在民间的通俗说法是“忌讳”。它是以民间信仰做为本质内核而派生出来,限制社会成员行动和语言的观念和做法。一方面,他们对受尊敬的事物视为神明,不准亵渎、冒犯。另一方面又对受鄙视的事物视为不吉,不许随意接触。禁忌的事象比比皆是,给生活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家都以为说的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也有人批评说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下的害人的糟粕。

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无颜回家。

另外也有看法认为,若以阴历为准,从《易经》推算而来,有几个出门应忌讳的日子,这几个凶日是:初五、十四、二十三。每个月的这三天,最好不要安排重要事项,特别是出远门,因为一年中,每个月的这三天都属鬼节,鬼属阴,人属阳。所以此三日阴气很重,不利人的出行,为大事忌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训。所以,亲爱的朋友,千万别误解了“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真正意义。


女王朱琼


古代人对于一些礼节,一些规则讲得特别严。尤其是在男女关系方面的一些事上,显得特别咋眼。

比如女的是不许出门的,所以才有"大家闺秀"一说。既然女人不能出门,那对于已婚夫妻过曰子来说,重担多担在男人身上,比如,耕种,挣钱等的活。而女人在家纺线,织布,缝衣服,做鞋,做饭,养家禽等。

那在男人需要出门时,男人会把家里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买好,所以称为“七不出门″。

而"八不归家"则是指男人出门在外时,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做好,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点必须做好,否则别回家丢祖宗的脸。

时至现在,古人的好多礼义,我们也在遵守,正所谓"古为今用"的实例。不管年代多悠久,好的东.西及文化将永远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