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硅谷“神祕”孵化器,看中美醫療創新差別在哪裡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硅谷Live /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不久前,小探報道了陸奇擔任美國著名孵化器YC(Y Combinator)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的消息。在讀者的留言中,有人問:孵化器跟我有一毛錢關係嗎?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確實,“孵化器”、“創新公司”這些從硅谷走出去的名詞似乎跟大多數國人的生活關係並不大,但是,如果小探要說“手術檯”、“急診室”、“ICU” 這些和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醫療名詞,大家的心似乎又要沉下去一截。看病難,手術難,的確是每個人不能承受之重。我們總掛在嘴邊的醫療創新,到底能為患者以及普通民眾帶來哪些真真切切的福利?最近,小探採訪了硅谷一家專注於醫療器械創新的新型孵化器TheraNova,去為大家尋找答案!

新型孵化器,如何出點子?

說新型孵化器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傳統孵化器是個怎樣的模式。一般意義上說,孵化器通常被理解為一個公共資源,大門敞開,挑選外部的項目團隊進駐。而孵化器本身會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人脈、設備、創業經驗等資源,幫助項目成長。比如,YC(Y Combinator)會為每個入選的公司提供12萬美元的種子投資,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包裝後讓這些項目進入外界投資人的視野。而作為回報,創業公司會給YC 7% 的股份。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然而,TheraNova 卻是一家“不對外”的孵化器。這怎麼講?原來 TheraNova所的醫療器械項目都在內部孵化的,不同項目的主管都來自公司內部,並且一般不會接受外來的項目。按照公司業務發展副總裁林源的話說,“TheraNova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的Startup”, 是多個項目組成的一個具有孵化器功能的創新公司。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如果不對外開放,那麼TheraNova各種項目的創新點子從何而來?其實啊,人家渠道還挺多。

如果說創新技術點子,創始人Daniel Burnett自己就是個點子大王。這位工程學士、MD(醫學博士)、MBA(工商管理碩士)出身的創業者,兼具多年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醫療投資工作經驗,並且還在美國著名的舊金山醫學院(UCSF)任教。很多時候,Daniel自己就從日常的工作研究中想出了新的點子貢獻給孵化器了。

據說,Daniel不僅自己想點子,還經常拿自己做實驗。前段時間孵化器裡的一個鼻飼管項目人家就親自上陣做小白鼠。想想也是夠拼了!只可惜小探去採訪的時候沒有親眼見到老闆自己上陣做試驗。

在孵化器裡,研究人員們的日常實驗也成為了好點子的來源。尤其是有很多有醫學背景的工程師,在做其他的項目時,往往一個不經意的發現,就成了一個新的點子。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孵化器的項目Respirix,一個檢查肺動脈壓的醫療器械公司。

當年,孵化器裡在做一個項目的動物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小豬在呼吸時,呼吸機上顯示呼吸波段上會出現一些噪音。一般麻醉師會把這些噪音作為正常現象。但是,孵化器裡的一位工程師們卻對此十分好奇:噪音波段似乎是有節律的。這位工程師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噪音與心臟的波動有很大關係。

我們知道在老年人常見慢性中,心衰是十分嚴重的一種病症。因為無法完全治癒,日常用藥管理就尤為重要。心衰的監控難度很大,目前市場上唯一有效的方案是在心臟裡植入傳感器,利用設備讀取肺動脈壓數據,用於用藥指導。而TheraNova 的工程師偶然發現的呼吸與肺動脈壓關係,卻提供了一種可能:對著儀器吹氣就可以檢測肺動脈壓。正是基於這個點子,全球首創的無創檢測肺動脈壓的儀器的項目誕生於世。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說到點子,誰說一個點子只能應用到一個產品上?在TheraNova,一個技術其實是可以應用到不同領域的醫療儀器上的。比如,同樣的一個導管創新技術,既可以做成導尿管的產品、還可以做成胸引流管的產品。這兩個孵化的項目,雖然分化成不一樣的產品,但是核心技術是一樣的。

除了公司內部人員,醫生、高校醫學院、醫療機構也經常成為TheraNova 技術點子的來源。很多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了醫療儀器存在的問題,想到了更好的解決點子,就會向TheraNova提出建議,看看他們能否創建新的項目來改進器械。同時,TheraNova 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UCSF(舊金山大學醫學院)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比如,CEO Daniel 和業務發展副總裁林源都在給UCSF和伯克利的學生授課。學生的好點子,有時候也會被孵化器採納。

但是點子再多,產品出不來,還是紙上談兵。那麼,在產品的融資、研發中,孵化器又能給項目們提供哪些幫助?醫療孵化器的優勢又有哪些?

新型醫療孵化器的優勢

對於一般孵化器裡的項目公司,想好了點子,要組建團隊,融資,做產品,新一輪的融資,產品面世。這個過程中,如果足夠幸運,公司可能會被收購,或者最終上市。

這個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孵化醫療項目,其中的艱辛與挑戰遠遠不是幾十個字可以描述得出的。

眾所周知,初創公司的死亡率極高。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數據統計,75%的創業公司在10年內都會關門大吉。也就是說,每四家創業公司只有一家得以最後存活。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孵化器久久不能盈利—— 一心等待項目被收購的這種盈利模式在目前市場上似乎並不有效。

而對於醫療項目來說,情況更加不容樂觀。首先,動輒十年八年才能被收購或是上市的醫療公司,並不能獲得大多數希望能短期獲得回報的投資人的青睞。

投資人不投錢,項目怎麼活?

其次,醫療項目需要的人才儲備十分龐大。就拿一個普通的器械項目來說,在研發階段,就需要有經驗的生物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軟件工程師、電子工程師等多種工程師相互配合。同時,要有熟知政策監管的法規事物人員來確保項目可以申請FDA的各項審批,要有熟知臨床實驗的專業人士設計獲取不同階段所需的臨床數據,還要有專利人員確保產品具有足夠的專利門檻,以及不侵犯他人專利。而且別忘了,這麼多有經驗的人才的工資對於一個剛成立的創新公司來說可能是一筆天文數字。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說到人才,小探曾聽揭秘硅谷生物醫療公司Theranos騙局的記者John Carreyrou講過,他之所以會對創始人Elizabeth Holmes產生懷疑,是因為按照常理醫療項目都需要有多年醫療經驗的人來入手,而Elizabeth當年在斯坦福大學只上了兩節生物課就開始做公司了。看來,醫療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確實很高

那麼,TheraNova是如何克服醫療行業創新的這些重重困難的呢?具體來看,TheraNova在選定了技術課題並進行初步研究後,就會為這些項目申請國家基金,比如 NIH (國家衛生局)的創新基金,一般是大約20萬美金。TheraNova所有的項目目前都獲得了早期基金。如果真的有沒申請下來的,那也可以說明這個技術創新程度不夠,正好也可以幫著過濾掉一些項目。申請下來的項目,就要著手做出原型(prototype),開始申請二期基金或對外融資。

由於十多年來公司在業界打造出的好名聲,醫藥行業的投資者們對於TheraNova的項目一般會青睞有加。因此,項目在種子輪都可以融到100萬美金左右的資金。

而在這之後,項目已經成熟,從孵化器“出去”時,TheraNova的項目主管人可以選擇跟隨項目一同繼續成長,還可以選擇為項目找到新的CEO帶領項目。而孵化器本身則會以遠低於資訊市場的價格為這些走出去的公司們提供諮詢服務。這對初創公司來說,極度利好。而諮詢費也成為了TheraNova可以繼續支持新項目的資金來源。

而從人才儲備上看,一個具有有經驗的工程師、臨床專家、專利管理師等等的高效團隊對於一個醫療初創公司來說是巨大的財務負擔。但在TheraNova,一個團隊成員通常可以兼顧幾個項目,每個項目的預算也自然大幅度減少。

孵化器的創新模式固然好,但是它具體如何為患者及普通大眾省錢的呢?除了直接降低相關器械的成本之外,TheraNova更重視降低整個醫療體系的費用支出。在這裡我們要講一下醫療經濟學的概念。拿一個孵化器裡成長起來的公司Potrero為例,這是一個測腹內壓的儀器,通常是為ICU(重症監護室)的病人服務。在這個儀器被開發前,重症監護室並沒有同類產品。現在,有了這個儀器後,看起來,病人的開銷是增大了,但事實上,這個儀器可以早期預測和預警患者是否會發生急性腎損傷等威脅患者生命的症狀。醫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響應並早期干預,將常見的急性腎損傷發病率大大降低。可以說,為患者省去了一旦發生急性腎損傷而需要多花的幾萬美金。 同時,病人的生命也可能因此而被延長,而這個價值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計算了

新模式國內能不能借鑑?

說了這麼多新型醫療孵化器的優勢,那麼國內能不能借鑑呢?其實,國內已經有很多醫療行業人士躍躍欲試,想要複製TheroNova的孵化器模式。

但是,這種模式的實現卻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首先,在創新的思路上,中國醫學界和美國醫學界就有巨大的差別。打個比方,中國的醫生在手術室如果發現手術刀不夠方便,可能會想到把刀磨鋒利一點;而美國醫生遇到同樣的問題,可能會想能不能不用刀,換個其他的工具。也就是說,中美兩國醫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會不同。中國的醫生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更容易建議研發者在原有儀器基礎上進行改造,而美國的醫生則希望完全顛覆之前的方法。

這是為什麼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中美醫生的培養模式。在國內,從大學一年級邁入醫學院的大門開始,八年“抗戰”後終於可以畢業了;而在美國,大學本科是不開設醫學院的。醫學院招收的學生本科有學生物的,物理的,計算機的,甚至還有各種人文專業的。小探認識的一位在斯坦福醫學院讀書的朋友,本科是學計算機的,後來讀了商學院,最後又回到醫學院來緣自己的醫生夢。這在國內,簡直匪夷所思了。但是美國這種培育醫生的體系,就使得醫生們具有多種多樣的背景,而他們的“腦洞”自然也會開得大,想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而這種

不同的思維模式,對於醫療領域的創新十分重要

其次,國內的醫療器械行業未能騰飛,缺少工程技術方面的積累也讓人揪心。就如同中國在芯片行業的痛點一樣,醫療器械工程方面因為基礎薄弱,即使可以從外部“學習”,但是由於缺少一代一代的傳承,經驗上的劣勢也阻礙的整個行業的發展。

从硅谷“神秘”孵化器,看中美医疗创新差别在哪里

同時,對於“原創”這個概念的理解,國內可能會更偏重於在原有技術基礎上的小修小補

。比如,剛剛過去的“紅芯”事件中,紅芯在其道歉信中提到了其“瀏覽器內核Redcore 是基於國際通用的開源Chromium內核架構進行的改造和創新”。然而,這種創新模式是不被認可的。並且,很多國內投資人沒有耐心等待真正的原創產品,這就使得整個研發展業也處於一種非常焦慮於快速盈利的狀態,使得國內的原創動力嚴重不足,這也影響了國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

但是,小探仍然相信,國內醫療行業創新的匱乏只是暫時的,只要有改革的決心與魄力,並且一代代傳承下去,醫療業的“中國創造”就會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