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罗玉波


东陵大盗孙殿英当年盗掘慈禧墓时一边扒慈禧的裤子一边说着不可描述的语言,甚至之后的很多记载说慈禧虽然已经死了20年,但样貌依旧栩栩如生,那时候虽没有福尔马林这样的防腐液,但慈禧的棺材是“水不能侵入,蚁不能穴”的金丝楠木做的。

虽然无法考证当年慈禧墓被盗掘时,慈禧样貌是否栩栩如生,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的确有防腐的作用。

既然有防腐的作用,那慈禧下葬之时,大街上弥漫的臭味就不应该慈禧遗体散发出来的,并且,即便慈禧误国误民,那也不至于一个尸体腐烂能让整个送葬队伍变成臭气熏天的。

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以后,第二天,嚣张不可一世的慈禧也随着去世,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近代的考古学家在检查完光绪的尸骨以后,确认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的死却是正常死亡,但死后将近一年之后才下葬,这是为何?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慈禧生前就是穷凶极奢的代表人物,是晚晴最会享受的女人,据史料记载,在1897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就用掉了十几万个苹果,平均每天400多个,按她的说法,苹果的香气既能附着于身上,又能对皮肤好。

在1894年,慈禧60大寿的这一天,她为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加起来耗费了国库三千万两白银,这让本来国库空虚的清朝更是赤字累累,因为这毕竟不是小数字,乾隆时期整个收入也就五千万两白银。

慈禧为了满足自己办生日庆典的愿望,甚至在朝堂上提出预算方案,让边防开支减少四百万、刑部拿出五十万、户部拿出五百万、内务府拿出五百万、减少宫廷开支、增加税收,反正是凑足了算。

当时朝中大臣纷纷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费用都是保障清朝正常运转的费用,不能随便挪用,以防战时不备,而慈禧一怒之下说出:“谁让我生日一天不高兴,我让他以后天天不高兴”。

最终,庆典的筹备计划在军机大臣、礼部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筹备,从皇宫到颐和园的沿途几十里布置的气派无比,戏楼、景观台的夹道都装饰一番,非常隆重。

然而就在慈禧的庆典有条不紊的筹备过程中,北洋舰队突遭袭击,而慈禧修建的颐和园所需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是挪用了海军经费,最终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战争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后来慈禧没脸面再大肆举办了,就下令取消了原来的沿途景点工程,最终的庆寿计划在宁寿宫黯然度过。

慈禧过庆寿时,感觉很委屈,认为战争打乱了她的计划,有一阵子总是闷闷不乐。

由此可见,慈禧活着的时候,对于传统礼节很是重视,在她看来,凡是古人留下的礼制都要重点操办,对于皇室最注重的葬礼,那绝对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虽然古代的皇帝在登基时就开始建造陵寝,但对于生前就十分讲究排场的慈禧来说,显然时间还是不够用,1908年慈禧去世,直到1909年11月9号才举行葬礼,这中间间隔一年时间,主要就是为慈禧的葬礼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下葬当天送葬队伍臭气熏天的原因,其实不难解释,慈禧的葬礼搞的声势浩大,再加上路途遥远,肯定需要马匹或者其他牲畜来帮忙托运,牲口可不管下葬的是谁,从皇宫到定东陵,基本上是一路的粪便,那味道……与慈禧“遗臭万年”的味道很相似。


小小嬴政


1908年,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留下“女人不干政,太监不擅权”的两条遗言,病逝,享年74岁。


然1909年,慈禧才被葬在河北省遵化市的定东陵。莫名其妙,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之内,恶臭不断,简直熏天。

是慈禧的尸臭,还是其他?

慈禧尸体倒是没发臭,那时正处于11月份,北京气温低,加上放置于金丝楠木之内,完善密封。20年后,孙殿英重启时,看到慈禧面容栩栩如生。


值得一说,慈禧死于痢疾疾病,死前很长时间都在拉肚子。不停地腹泻,早已把肚子里的食物残渣和一些水分排空。

种种因素叠加,慈禧尸首未腐,也未臭。所以,尸臭不是臭味来源。而这来源于庞大的队伍以及贡品。

慈禧的葬礼是豪华的,从出殡起,连连轰动全国,外国佬见了,叹为观止,很给清政府涨了脸。

从紫禁城到定东陵,足足走了五天,送葬队伍人数万人以上,被征调的马车、牛车等几千辆。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他们带领的是由纸扎成的纸人兵马,宛如真的,渗人。其中还有扛着枪的外国佬,雄赳赳。


走在之后的是护卫队,有几千人,他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气昂昂。然后才是抬棺队伍,几百人轮流换,最后是文武大臣。

为满足外国友邦的好奇心,特地搭建观礼台,途中设有简篷,配备专门的翻译官,现场直播,当场讲解。

量世界之物力,结吾阴世欢心,无疑,轰轰烈烈……

总结起来,人多、牲畜多、路长、规模大,所以,走到哪里,哪里臭气熏天。牛屎、马屎、骡子屎,遍地开花。

据说,为弥补庚子国难慈禧狼狈西逃亡,特地为此准备上满汉全席,放在庞大的娇子内,供老太太品尝。时间久了,自然有味儿!

葬礼热闹,但陪葬品也不弱,各种奇珍异宝,什么翡翠西瓜、白菜,什么玉石,什么珊瑚树,什么珍珠。价值约是三年的财政收入!堪称世界之最!


慈禧的葬礼规模大,陪葬品丰厚,自然需要时间准备,还需要选择黄道吉日,修筑人流大的道路,要让老太太安稳上路,不是吗?

另外,慈禧遗旨:隆裕太后和载沣掌控朝政大权。但这两个主事人做事畏手畏脚,一时半会没个好点的主张。

所以,慈禧太后时隔一年才出殡下葬。


史小二记


死之前还没准备好的事情太多

慈禧死时,73岁,在那个年代,以这个年龄来论,已是十足的高寿。

人固有一死,哪怕身份再显赫尊贵,也始终逃不开这一天。权倾朝野的她,当然早在生前,进入晚年之后,就细细密密地勾画过自己百年之后的“宏伟蓝图”——就算离开这个世界,也要风风光光、体体面面、极尽尊荣、纵享富贵

因此,她果断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毫不犹豫地推翻了清朝历代的陵制,早早选好风水宝地,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不计一切代价地精心修建自己的定东陵,顺便网罗了一大堆死后供自己一人享用的奇珍异宝。

但她死的时间——1908年11月15日,豪华盖过紫禁城的定东陵彻底完工尚不足月余,被自己如提线木偶一般操纵着命运的光绪皇帝离开的第二天,还是要比她自己以为的要早,或者说无论何时,都会比她愿意的更早。

这一天下午五点,中南海仪鸾殿,她死得干净利落又突然,死之前还从容地交代了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是啊,她怎么可能由着自己离开后,还有人复制自己的人生呢?

还没来得及给突然挂掉的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办国葬呢,大权在握的太后也后脚跟着去了。整个清廷都有点方,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五年没入土的光绪VS一年后掏空国库落葬的慈禧

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情是,慈禧的定东陵前前后后修了十年,但身为大清皇帝的光绪,生前,根,本,就,没,有,陵,寝!

满朝大臣官员,心心念念的都是怎么厚葬慈禧太后,这个生前没什么存在感的傀儡皇帝,竟然被草草拾掇,停放在梓宫中长达五年。

整个清廷的钱,都被拿来打了厚葬慈禧的预算,光绪皇帝的崇陵,修修停停,差点成了烂尾工程。这一拖竟然拖到了清廷彻底over,袁世凯上台之后。还是他比较厚道,一纸《优待清室条件》开了绿色通道,从中华民国的国库里给拨了些款,这才勉强修完了。1913年,光绪死了整整五年之后,这才悄悄寂寂,入土为安。

与光绪不同,慈禧的国葬,那是以轰动效应上了世界各大报刊头条的。

翻一下老黄历,看看1908年11月9日,慈禧入土为安的日子,就知道这一天多么精心挑选——黄道吉日,值日星神乃司命,宜祭祀

从紫禁城到100多公里开外的清东陵,一路上,为慈禧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骑兵、仆役、护卫、宫女、太监、大臣……竟然多达一万多人。除此之外,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队伍中竟然还有一支规模惊人、难辨真假、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伺候慈禧的纸将纸兵

至于所谓的臭气熏天?其实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说法,答主此前回答过另外一个相似的题目,在此就只简单复盘一下了——

理所当然,即便发臭,臭的当然也不是慈禧精心修饰过的尸体,而是这支送葬的队伍实在太过庞杂惊人,随行携带的随葬食物会不可避免地发酵,人风尘仆仆赶路会散发体味汗臭,以及,拖着纸将纸兵前行的骡马牲口沿路排放的粪便……


饮水君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1909年10月慈禧下葬,这中间相隔了一年,这一年当中慈禧的尸体会不会腐烂甚至臭气熏天呢?答案是否定的,慈禧的尸体不会在这一年腐烂,所以出殡当天臭气熏天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首先我们来倒推,1928年7月,此时距离慈禧下葬将近20年了,驻军在马伸桥附近的孙殿英打起了慈禧陵墓的主意,后来孙殿英假借和盗墓的另一支部队开战的理由,封锁清东陵进行盗掘,他们炸开了慈禧的墓室,得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孙殿英一伙人打开慈禧的陵墓之后,慈禧的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光泽如初,甚至等到孙殿英等人撤退之后,清朝旧贵族来墓室重新收尸的时候,发现慈禧身上才出现一些青色的区域,生长出一些白毛,下身穿着裤子,最外面的裤子是金丝制成已经被盗取了,上身裸露。

从这件事可以得出结论,慈禧下葬的时候,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保存的很好,但是所谓的臭气熏天也是有出处的,比如,民间特别痛恨慈禧,所以得知她死后一年才下葬,就传出她臭气熏天的消息,以此解心头之恨,再加上民国初年街头艺人的加工,各种各样的版本就流传开来了。

中国古代对于尸体的保存是很有一套的,而近些年出土的古代陵墓,有很多尸体下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是完好如初,更何况穷奢极欲的慈禧呢?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尸体的保存,多是制作成干尸,像木乃伊一样,很容易保存,后来有了更好的条件,比如,在下葬之前,用大量冰块进行保存尸体,慈禧的尸体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方法,而下葬之后,就有更多的方法进行尸体的保存了。

那么,为什么慈禧在死了一年之后才被下葬呢?这就和当时的情况分不开了,慈禧在死之前,提前结束了光绪皇帝的性命,然后指认溥仪作为新的大清皇帝,但是溥仪只有三岁,这时候掌权的实际上是摄政王载沣,但是清朝已经内忧外患,又遇到皇帝和实际掌权者去世,继位者年幼,所以更加风雨飘摇,慈禧的葬礼也就一直往后拖。

除了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慈禧生前的遗嘱,慈禧在去世之前就预定好了自己的葬礼,要求十分豪华和奢侈,对于此时的清朝,一时之间无法拿出这么多的钱,而且也需要筹划,需要准备的时间,所以才拖了一年之久。

看一下,这张图就是荣寿固伦公主。

后来由于荣寿公主的催促,摄政王载沣才火急火燎的下葬慈禧,荣寿固伦公主是恭亲王奕欣的长女,深得慈禧的宠爱,不过她能够得到慈禧的喜欢肯定不是因为长相,不信看看图片就知道了,经过荣寿公主的催促,慈禧的葬礼开始隆重的举行。

葬礼那天,街上人山人海,几百个人穿着特制的衣服轮流为慈禧抬棺材,还有专门修筑的看台,供外国人观赏,光出殡这一项,就持续了好几天,为了准备棺椁,一年之内在云南砍伐了大片森林,遴选合适的木材,并且耗费巨大运到北京,其次,加上喷漆等等程序,耗费达12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几十号人才能抬动的陪葬品,其奢侈程度如此,尸体的防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慈禧生前祸国殃民,死后也要带走大量珍宝,还耗费人力物力举行奢侈的葬礼,虽然出殡当天没有臭气熏天,但是她的名声在后世一直都是臭气熏天。


无笔史官


1908年11月15日17时,慈禧太后在仪鸾殿病逝。慈禧死了,大清的顶梁柱倒了!整个朝廷陷入了慌乱与茫然之中。一方面担心国事,一方面又要考虑国葬。还不是一个人的国葬,而是两个人的,因为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

慈禧临终遗言不许后宫干政,不许太监干政。然而慈禧却留下了侄女太后隆裕太后高于摄政王载沣的体制。载沣对于慈禧又感恩又郁闷,感恩的是自己的儿子溥仪成为皇帝,自己还被立为摄政王,郁闷的是摄政王名不副实,而且自己的哥哥(不同母)光绪皇帝当得很憋屈和窝囊,死得很蹊跷。光绪是嫡母生,而载沣却是庶母生的,他很担忧自己的未来。不过,当然最大的是事就是安葬慈禧。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慈禧生前骄奢淫逸,大讲排场,死后也要大肆操办。早在她生前就给自己建造陵墓了,然而慈禧死的突然,陵墓并没建造好。这都需要时间。

另外载沣的大肆操办,也是为了感恩慈禧,更是为了掩盖自己对未来的担忧。用大肆操办来塑造新朝新气象,塑造清廷的威严,从而震慑同情革命党的民众。

厚葬就需要准备各种老佛爷生前喜爱的各种宝贝,有的甚至需要从全国各地来寻找。

还有一点就是下葬需要黄道吉日,选黄道吉日的目的除了心理得以安慰外。也是为清朝能长治久安,以期得到列祖列宗甚至上天的保佑。

历经将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和挑选日子,才在1909年11月9日,大张旗鼓地安葬了慈禧。

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福垊需要说明的是这臭气熏天,并不是尸臭。原因有三:

第一、慈禧死于痢疾并且是下午五点,这就导致其肠胃基本排空,不存在腹内食物的腐烂。

第二,慈禧死于冬天,天寒地冻更让尸体保存更久。

第三、清朝成熟的尸体防腐技术,要知道尸体防腐技术早在两三千年都有,到了清朝这种技术就更加成熟了。

第四、慈禧的棺木为最珍贵的金丝楠木,封闭性非常好,莫说是水就是空气都进不去。

而且福垊有证据的,在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盗窃东陵时,打开慈禧的棺椁,慈禧竟然栩栩如生,犹如活着一样。以至于传出了士兵甚至孙殿英给慈禧来个了生死之交传说的。

那送葬队伍怎么会臭气熏天呢?

第一、人数众多、路途太远、棺椁过重、葬品很多,会导致送葬队伍过于劳累。虽然是冬天,但也难免有大量的汗臭味或其他体味弥漫。

第二、还是因为陪葬品过多,就使用大量的牲口拉运。牲口也累得出汗,更何况牲口可是会随地大小便的。还有就是送葬队伍,也会在荒郊野外解手的。

第三、隆裕太后为慈禧送葬准备的满汉全席的及大量的祭品,在遥远的路途上会变质,其气味也会掺杂其中。

其实要福垊说,臭气熏天倒不至于,因为毕竟这些气味在路途中会散开,之所以说臭气熏天还是因为大家对慈禧的深恶痛绝!于是心理上也就有了慈禧遗臭万年的心态。

耐人寻味的是,陪葬慈禧的新军纸扎为慈禧下葬增添了一点儿现在特色,但最终成为大清朝掘墓人的也正是纸扎的真人——新军!两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朝灭亡!


福垊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可是合在一起说,有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恶心。

慈禧为什么时候一年才下葬,为什么送葬当天臭气熏天?听着好像是慈禧尸体臭的不能闻了,慈禧刚死一年没下葬就已经遗臭万年了。


事实上,慈禧的尸体没有在下葬前腐烂。证据有三:

1,慈禧下葬后的20多年后,孙殿英带领部队炸开慈禧坟墓,把她从墓穴中拖出来。据士兵们回忆,慈禧的尸体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当然,尸体的栩栩如生和壁画的栩栩如生不是一回事,尸体的栩栩如生,仅限于有个人样而已!

2,慈禧的死因是感染痢疾杆菌导致严重炎症,继而引发心肺衰竭。这种死法的特点是,身体水分大量排出体外,对尸体防腐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防腐貌似不算太难。

3,知事曾参观过慈禧住过的避暑山庄,据说慈禧的老公精尽而亡后就挺尸在楠木宫殿之中,一个多月居然没有腐烂,于是慈禧可以从容的处理八大臣的“谋逆”案件,发动“祺祥政变”。而慈禧,也享受到了类似待遇,长期装殓在楠木棺材中,防腐效果杠杠的!(防腐效果超好的楠木棺材)

巧的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载淳,死的那叫一个惨,还活着就烂的没有人样了。没办法,虽让管不住自己下半身呢!八大胡同是你这样的皇帝能去的吗?你以为你是老百姓啊!

更巧的是,慈禧的嗣子光绪帝载湉,时候很多年被挖出来一点都没烂。原因很简单,在他的身体里发现了大量的砷元素,真惨啊,砒霜当饭吃,能不死吗?

慈禧的下葬推迟了接近一年,这不是特例,这是普遍现象。

作为清王朝最尊贵的女人,慈禧的功绩,丝毫不亚于乾隆和康熙。我们一直说康雍乾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是清王朝最辉煌的一刻。但仔细分析发现,慈禧的功绩一点都不比他们差。康熙做到了平三藩、收台湾、打击俄罗斯、压制噶尔丹;乾隆做到了平定大小金川、攻击缅甸、平定喀尔喀入侵西藏。慈禧的战绩貌似更辉煌——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起义、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击败法国侵略者、回绝意大利侵略企图,这些妥妥的民族英雄啊!

慈禧在1860年清王朝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清朝,挽救了满洲贵族,功劳大大的有。因此葬礼规格不能低,所以这让侄女隆裕太后和侄儿摄政王载沣很纠结。如果葬礼水平高,是不是要比康雍乾更高?如果低一点,能不能低于慈安等一般后宫女人的标准。一旦有争议,那就可能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类似的是,辅佐两代帝王的孝庄太后,康熙愣是让她在外停灵37年之久。慈禧才停灵不到一年,已经很够意思了。

慈禧送葬队伍的臭味,从何而来?

慈禧的送葬队伍,是一支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中间还有数千头骡马作为动力源,这中间不可避免的有很浓重的汗臭味和屎尿味,这个队伍还要行进300里,一路上那是走到哪里就臭到哪里。

如果我穿越到那个时代,我愿意做一个环保督察员,一枚烟头罚款10元,一次小便罚款100,一次大便罚款1000,你算算我能赚多少钱?


历史知事


普通人家,几乎没有停尸一年再下葬这种事,但在帝王家,这太平常不过了。慈禧停尸一年这算短的了,她皇家的老前辈孝庄太后可是足足停了几十年尸。

停尸时间过长的,要么是因为没有下葬的条件,要么是因为葬起来很为难。还是拿孝庄为例,康熙之所以让老祖母停尸那么多年,不是没条件葬,也不是不想葬,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葬。孝庄生前有遗愿,死后不想和皇太极合葬,但按照祖制,她又应该跟皇太极葬在一起,康熙很纠结,很为难,只好把尸体摆在那里,日后再说。

但慈禧死后一年下葬,并不存在没条件葬,或者难葬的问题,纯粹是因为需要时间。

为什么需要一年时间呢?

最重要的一点,慈禧为此应该感到很欣慰,她死的时候不是失权者,相反有极高的威望,这从她死后二十二个字的徽号就能看出来。根据中国古代尊称法记载,慈禧徽号之尊贵、之隆重,史上没有第二位女性可与之匹敌。

就是无冕女皇,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最高统治者。

虽然慈禧死的时候,清廷已到了败亡的边缘,但怎奈让她赶上了将亡未亡的“好时候”,这一点决定了她可以从容地享受死后的哀荣。

简单说,无冕女皇的葬礼马虎不得,需要花时间精心且隆重地准备。

换其他帝王或者掌权的女主,即便精心准备,可能也花不了一年的时间,但慈禧的葬礼真需要这么长时间。

因为这是个事事讲究皇家奢华排场的女人。

因为死得突然,除了她的陵墓早早就修了,算是在她死时勉强能用外,其他的一切事项都需要花时间现筹办。帝王级的金丝楠木大棺材要准备吧,数量让人不敢想的陪葬品要规整、搜罗吧,隆重葬礼所需的庞大葬具需要精心制作吧——总之,极致的奢华不仅是金银珠宝堆出来的,更是大量的时间堆出来的。

第二点,慈禧死的时候虽“恰到好处”,但也是多事之秋。别忘了,光绪就死在她前一天,虽然是傀儡皇帝,但光绪在民间的声望不错,况且监国摄政王载沣还是他兄弟,所以再怎么忽视他,一场说的过去的帝王葬礼还是需要的,而且还得葬在慈禧前头。

所以先筹办1909年5月间的光绪葬礼又占用了一些时间。

另一点也是不言而喻的,慈禧和光绪的葬礼也不宜靠得太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第三点,小皇帝溥仪要登基,他爹监国摄政王载沣要抓紧时间尽量把朝局掌控到自己手里,这是个复杂且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说白了,当时前台的执政者最关心的不是老佛爷何时下葬,而是掌权。所以,慈禧的葬礼得适当地朝后挪一挪。

据说,载沣当时不仅想把慈禧的葬礼往后挪,还有意剔除葬礼的浮费部分,但在叶赫那拉家族的强势反对下,本就没有硬手腕的载沣最终妥协、让步了。

要不,慈禧的下葬时间可能还会晚,也没有那么奢华。

第四点,慈禧是个很迷信的人,一生迷信黄道吉日。想当年发动辛酉政变,进京的日子是千算万算的,1901年从西安返京,进京的日子也是如此。到了下葬这儿,当然更不能含糊了,一定要挑个黄道吉日。

就这样,结合主客观因素,操办葬礼的亲贵最终给慈禧定了这么一个日子,1909年11月5日起金棺,经4天行程,9日归葬东陵。

其实,自宣统元年七月间的佛教万灵节,慈禧的葬礼就已经非正式地开始了。监国摄政王载沣以小皇帝的名义,给慈禧置办了一个纸质大驳船,驳船上堆满了纸扎的太监宫女、文武百官、日常摆设和食物。

先拜祭,然后一把火烧光。

这大概是让生前侍奉慈禧的一切人等提前去阴曹地府打前站吧。

11月5日,慈禧的葬礼正式开始。光绪葬礼那天,晴空万里,慈禧葬礼这天,阴云密布。据说因为时间一再推迟,送葬队伍中不少都显得不耐烦。

尤引人瞩目的是抬金棺人数,未出城前是八十四人抬棺,这是能够通过城门的最大人数;出了城门则第一时间将抬棺人数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人。

前行者是监国摄政王及诸王公贝勒及贴身侍卫、军机大臣等,后为骑兵一队,再后为载着帐棚及行宫用具的骆驼队等。

骆驼队的后面是伞队,这些万民伞皆是庚子年慈禧由西安回銮时,百姓恭送的,安葬后要全部烧掉。

伞队的后面是蒙古勇士,其后是诵经喇嘛,最后是銮仪卫队,执祭器佛幡旗帜等等。

整个送葬队伍中有几处很显眼:一处是慈禧生前使用的皇家轿舆也在其中,这也是要烧掉的;二处是送葬队伍中的几个大太监,李莲英也在其中;三处是送葬队伍的最后还有穿红衣扛砍刀的刽子手,这是镇场子的;四处就是规模庞大栩栩如生的纸人陪葬军团,纸扎的洋鬼子都有,十分地震撼瘆人。

因为无处不在的警察以及军队,慈禧金棺所过之处,家家闭户,秩序井然,绝没有喧哗絮乱之象。其间发生的一件事足能说明此点,慈禧生前红人、直隶总督端方拿相机拍照,闪光灯闪白烟让隆裕看见了,事后直接被撸掉了,罪名大不敬。

直隶总督尚且如此,何况普通老百姓。

秩序如此井然,所以说,送葬队伍臭气熏天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是民间对慈禧的一种不满宣泄,是变相地在骂慈禧遗臭万年。

当然,那么多骆驼牲口,还有隆裕特意为慈禧准备的满汉全席等等可能已经变质变味的食物,送葬队伍中可能存在异味,但到处都是牲口粪便,甚至说有尸臭,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夸张之词。

慈禧的尸体是不会腐烂的;牲口的粪便也是有人及时清除的。

唯一无法清除的是慈禧留在民间的臭名声。

但客观地讲,在当时,慈禧在北方的名声并不怎么臭,南方人骂她、恨她的多,尤其是广东。

归葬的细节在此不多说了,最后再说一点。慈禧葬入东陵后,葬礼还有一个环节,请慈禧牌位回紫禁城。

对载沣来说,这是个苦差事,得磕好几百个头。


黑句本


众所周知,慈禧去世后并没有马上下葬,而是在时隔一年后,才缓缓地入葬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当然,慈禧出殡时,一路上送葬队伍确实是臭气熏天,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并非空穴来风。

(慈禧)

实际上,慈禧虽然陈尸一年,然而因为特殊的保护手段,加上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椁,慈禧的尸臭还不是引起送葬队伍恶臭盈天的主要原因。

(清东陵)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从北京走路到河北遵化是需要走至少一个礼拜的,长时间的跋涉就带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慈禧的送葬队伍可不是一般规模,据史料记载,光人力就出动了一万多人,参加过农村土葬的人肯定知道,在送葬的时候按照传统礼俗,是会准备许多吃食的,慈禧的送葬队伍,那山珍海味是只多不少的。这么多食物带在路上走那么久。再加上几百匹马哥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卫生问题很难完美彻底地解决。

(清东陵)

一路上那么长的时间的发酵,自然就会产生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送葬队伍会臭气熏天,甚至太监都拿手绢捂住口鼻的最大的原因了。

(慈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要说古代史中最有名气的俩个女人,一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不好评价。但是另一个女人特别好评价,他就是慈禧太后,把清朝搞了一个天翻地覆 。属于除了享受什么都不会,但是自己不行还非要上。把整个清朝统治搞的一团糟。

清朝的灭亡,慈禧绝对贡献了不少力量,中国土地的流失,慈禧也是逃不了干系,毕竟什么条约都是她让签的。把话题带回来,这样一个人物驾崩了,人们高兴吗?其实也不是很高兴吧,毕竟当年的情况,就算死了一个慈禧清政府的统治也到头了,那生前风光的慈禧死了真的像标题说的那么狼狈吗?

死了一年了才让老人家入土,还都有味了?全是在扯淡,标题需要分俩个部分看,第一个部分,为什么慈禧推辞一年下葬。很简单啊,人家老佛爷生前活的多好啊,死了之后当然也要风风光光的了,推一年是为了等那个黄道吉日。

因为老佛爷觉得自己好歹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这儿插一句,老佛爷已经觉得自己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地位和皇上一样。自大到这个份上的也真的不多,统治者要是不挑一个好日子下葬,那会不吉利的,会给整个国家都带来灾难。更重要的是留一年,也能好好准备一下不是?我觉得后一句才是重点,好好准备一下,


那另一个问题来了,慈禧的葬礼到底有多浩大呢?给慈禧抬棺材的有几百人,纸糊的兵马人山人海,看上去和真的没什么两样。这样一个浩大的队伍走了好几天,真的是死的风光了。但是最让人惊奇的还真不是她这个葬礼,应该说是她的陪葬品。

给他铺棺材的是金丝织的锦缎,上面还镶着珍珠,珍珠1万多颗,这还只是一层。慈禧一共垫了两层,还盖了两层。珍珠用了多少是真的数不清了,头上的凤冠华丽的不行。鸡蛋大小的珍珠价值不菲,嘴里还含着一颗夜明珠。

脖子上还有两串朝珠,两挂珍珠,一挂红宝石,各种玉雕的摆件就不用说了,反正是数不过来的那种。不过就算慈禧死的再风光,她的葬礼上确实是有臭味,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粪便,慈禧的葬礼搞的那么隆重,也不能光人抬啊,马和骆驼不知道用了多少。要说人可能知道,这是老佛爷的葬礼不能造次。但是马和骆驼怎么会知道呢?上百头马和骆驼走了一路就拉了一路,可以说是臭气熏天了。看热闹的百姓都看不下去了,都是捂着鼻子。

还有就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但是要说臭味不是因为慈禧的尸体腐烂了。据说就是为了防止慈禧的尸体腐烂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还特意研究出一种香料。虽然那种香料防腐效果还行。但是用了没多长时间就发现出事了,因为棺材里有血。

慈禧的灵柩谁敢仔细清理啊,那些血迹时间长了就变质了,就成了恶臭的气味,至于尸体的腐烂。但是应该没有多严重,毕竟慈禧太后生前已经是那样奢华了,死后就算是拿冰块冰着肯定都是供的起。虽然尸体不臭但是架不住人家马不听话,还是让人笑话了。
慈禧是一个女人,但是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她的存在是中国清朝的一大不幸,但是她死了也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多大回转。毕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改革,和慈禧没什么关系,也和清朝关系不大。


史之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5日17点),统治大清48年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74岁。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摄政王载沣才把老佛爷下葬在遵化市菩坨裕定东陵。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后才下葬?慈禧尸体能保持一年不臭吗?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逐一分析一下。



▲慈禧

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后下葬?

慈禧死时,她的外甥光绪帝死在了她的前一天,也就是说大清一下子死了两个“皇帝”。此时国家需要确立新的皇帝,慈禧死前选择了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做继承人,由于溥仪此时刚刚3岁,载沣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

慈禧和光绪同时死了,大清必须先立国君,溥仪第二天登基,载沣主持仪式。立了皇帝才能有名誉上的溥仪发号施令,实际都是载沣一手操持。

此时帝、后的尸体暂且放在了一边,这边忙着登基。于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臣们纷纷迎立新主子,谁还顾得着旧主子。一边喜气洋洋,一边冷冷清清。这样一来激怒了一个人,她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公主——荣寿公主。她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女,从小一直跟在慈禧身边,慈禧很喜欢她,荣寿公主很有本事,她一看这情况,大骂载沣“老佛爷你们还管不管?别看你儿子当了皇帝,信不信我废了他!”载沣被骂的没脾气,他知道荣寿公主是慈禧生前最宠信的人,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举全国之力也要为慈禧办个轰轰烈烈的葬礼。



▲醇亲王载沣

如何才能显示出来排场呢?这就是从细节入手,摄政王载沣怕别人议论自己,加上慈禧生前有交代,葬礼不能太寒酸,这样一来就不能短期间完成下葬的工作。

其实有这样先例。当初朱元璋称帝后,明陵没修好时,马皇后就死了,老朱先把马皇后放到了地宫,等修好后才下葬的。还有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死后37年才下葬,也就是说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放一年尸体不会臭。

载沣短时间不能完成浩大的工程,只好把慈禧先放到地宫,用冰块保存起来。回头先安葬了光绪。这些都需要时间,慈禧推迟一年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道是“好饭不怕晚”。慈禧的葬礼要比光绪的隆重的多。毕竟慈禧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慈禧的棺材木料,来自于云南的森林,仅运输就花了3个月,费用几十万两白银。棺材做完后,刷了49遍油漆。弄好这些后,抬棺的杠夫就千余人,从北京抬到遵化,那时没有汽车,全靠人抬,其实可以用马拉,但是载沣要的就是排场。



▲荣寿公主

杠夫每班128人,分成十几班。广练习就用了10天,直到棺木上放碗水,走起来水不溢出为止,这些都需要时间。

从北京到东陵,要走六七天,途中的道理要阔修,防止棺材太大过不去,所有树木用绸缎包裹起来,每隔一段距离要修一座临时住所,为棺椁提供临时放的地方。做完这些都需要时间,一年才下葬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有人说了,慈禧过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臭气熏天,这都是无稽之谈。慈禧尸体用冰块冷冻在地宫里,根本就不腐烂,哪来的臭味?

拜托用脑子想想好不?慈禧葬礼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花了120万两白银,消耗如此惊人会做不好防腐工作?

事后证明也是无稽之谈,过了19年后,也就是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慈禧陵墓里的宝贝时,发现慈禧尸体完好,面目栩栩如生,口中含着一颗夜明珠。打开棺椁一下子吓跑了士兵。由此可见,慈禧下葬时并没有腐烂。



▲慈禧葬礼

我们看看前朝防腐是如何做的?宋朝赵匡胤是死后是灌水银防腐,这效果相当不错,据说当年洛阳盗墓贼黑漆脸盗他的陵墓时,期间是北宋灭亡后,时间经过了190年,赵匡胤尸身不腐。他扛起赵匡胤尸体,赵匡胤口中喷出了一口水银,恰好喷到了他的脸上,随后用水就清洗不掉。这是黑漆脸的名字的来源。由此看出,水银防腐是通用方法,清朝不会不懂这些技术。慈禧灌没灌水银不得而知,假如没灌,我认为清朝有更好的防腐技术。

康熙把他的奶奶孝庄太后放了37年,孝庄很爱孙子,目的就是守着孙子不离不弃。康熙不可能让心爱的奶奶腐烂变臭。这于感情上说不过去。



▲东陵盗宝

那时防腐都能达到不腐烂,慈禧放一年就臭了,这不是恶心慈禧吗?最关键一点就是,慈禧为何选择次年10月份下葬呢?此时天高气爽,天气不冷不热正合适,不会产生异味,能考虑到的因素,朝廷高官都想到了。这事关政治影响问题,没人会如此粗心大意让慈禧臭味满天,你觉得呢?


综上所述,推迟一年下葬,是为了显摆,是为了表示清朝对慈禧尊崇。既然如此,所有难题都解决了,防腐更不在话下。下葬有臭味是凭空想象出来问题。是为了恶心慈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