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2018年是一個特殊年份,有不少大事齊聚2018年,但對於經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改革開放40年。

從1978年到2018年,這個國家如同艨艟鉅艦衝向國際,在風雲縹緲之中一路保持高增長,又突然之間陷入L型經濟探底,令人心有不甘。但放眼他國,從未有一個國家能夠保持近40年高速增長,這種超常規的增長方式得益於多種動力。

江蘇:區域優先發展轉向協調發展

作為經濟大省之一的江蘇,在改革開放40年內,不斷開拓奮鬥和解放思想,交出了一份精彩紛呈、碩果累累的成績單。GDP由1978年的249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88107億元,全國佔比由6.8%上升至10.7%。人均GDP由1978年的430元,提高到2017年的15876元。截止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8171億元,僅次於廣東,排名全國第二;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622元和19158元;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5.4%,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4.7%。教育、醫療、住房、公共服務等水平顯著提高,完成了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從“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巨大轉變。


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眾多周知,由於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人文歷史、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江蘇區域發展的梯度特徵非常明顯。基於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變化,結合江蘇區域經濟發展思路的變遷和相關政策的施行,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區域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1993年):1978年,江蘇順應全國的改革開放形勢,區域優先發展為目標,以興辦鄉鎮企業為特色,在全國促生了“蘇南模式”,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一次經濟制度文化方面的創新。與此同時,在蘇北地區還出現了以家庭作坊式經濟為特點的“耿車模式”,可惜後者未能結出碩果。截止到1933年,蘇南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為58.8%,比1983年上升了12.0個百分點,蘇北佔比則下降了8.8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1994年到2005年):1995年以後,“蘇南模式”進入衰弱期,隨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鄧小平南方講話的推動,各類企業實行改制,外向型經濟在江蘇迅速發展,誕生了崑山模式、以蘇州工業園等,江蘇經濟發展模式又一次轉型。為了解決蘇中、蘇北地區中心城市分佈不夠密集、傳統市轄縣過多的問題,1996年8月,省轄市泰州市、宿遷市同時宣佈成立。而後,利用中國加入WTO的契機,江蘇大力推動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形式和諧共生的“新蘇南經濟模式”的成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蘇南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在2005年達到歷史頂峰,為62.1%。

第三階段(2006年至2010年):2008年,江蘇提出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將沿海地區發展與加快蘇北振興更好地結合起來,江蘇南北區域發展差異逐步擴大的趨勢開始扭轉。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蘇南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持續下降,2010年佔比為60.2%。蘇中、蘇北相繼發力。

第四階段(2011年開始):江蘇十二五期間,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標誌著江蘇區域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由區域共同發展轉向協調發展。

連雲港:多種利好加持 變化日新月異

自改革開放後,連雲港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規模不斷壯大。GDP由1978年的10.4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640億元。人均GDP從1978年的321元,提高到2017年的58557元,增加了58236元。三次產業總體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第一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4.81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313.4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3.84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179.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1.79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7.03億元。

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改革開放初期,連雲港市對外經濟往來和交流幾乎是空白。40年來,連雲港市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先後接待了來自日本、美國、法國、韓國及香港、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與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貿易關係,出口產品遍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連雲港市進出口額82.1億美元,相當於1988年的1368倍。其中出口39.1億美元,相當於1988年的977倍。

改革開放以來,為加快經濟建設步伐,連雲港市注重加大投入。1978-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約20000億元,相當於建國至1977年累計投資的2554倍。其中近7年投資合計12654億元,佔改革開放40年累計投資的63%。

經濟效益連續提升,財政收入、居民收入顯著增強。2017年財政總收入達到214.8億元;與1978年的1.86億元相比,增長了11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73元,提高到2017年的30293元,增長了110倍。相當於建國至1977年累計投資的359倍。

收入的提高致使居民儲蓄增高,消費能力增強。居民儲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0.38億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1289.74億元,增長了3394倍。生活消費方面,從滿足吃飽到吃出健康,從樸素單調到名牌時尚,從簡易實用到高檔享受,從擁擠簡陋到寬敞舒適等各個方面發生天翻地覆改變。

連雲港的冰與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新亞歐大陸橋貫通後,連雲港利用溝通東西、連接南北重要戰略區位優勢,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打造交通主樞紐城市。連雲港市港口、鐵路、公路、航空相互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形成,並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境內等級公路12033公里;機場全年共保障各類飛行9332架次。2013年,連鹽鐵路正式開建,一句打破0高鐵的尷尬境況。除了連鹽高鐵,還有多條高鐵鐵路在建和規劃中。

改革開放以來,連雲港市進一步加大港口發展力度,多元投資建設港口,深水大港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港口已建成泊位6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57個,年吞吐能力14956萬噸。港口運輸是連雲港市最具比較優勢的重要產業之一,2017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2841萬噸,是1978年594萬噸的38.45倍。

改革開放40年,是連雲港凱歌壯行的40年。連雲港市翻天覆地的變化、又好又快的發展將作為珍貴的檔案,永遠留存歷史長河中。

寫在最後: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時代驟變的40年。

活在這一刻的中國人,無人不感謝這40年;無人不感念那個已經逝去的老人,堅定的在南方所畫的一個圈。

在今天看來,發生在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的這場社會變革之於每一個小的家庭、我們這個民族、乃至於整個人類的積極意義,放眼當下也許並不能全部展現,但它註定是歷史性的,是不可替代的。

回顧過去,成就斐然;展望未來,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任重而道遠。在坊間,連雲港人喜歡跟鹽城比,喜歡跟淮安比,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某個點上,港城似乎是領先的,但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卻並不容樂觀。

連雲港必須認識到,越是熱火朝天的自嗨越是彰顯了城市發展的後繼乏力。一面是拉大的差距,一面是群眾的熱情,這就是連雲港的現狀,冰與火交融共生。

連雲港拿什麼去面對殷殷盼望的市民?石化?醫藥?三產?這不是平頭百姓能決定的,還是要看相關部門。以上廢話謹以6字以蔽之:愛之深責之切。

太長了,寫不下去了,,,

以上全部數據、部門內容來自於江蘇統計局、連雲港統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