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

——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现在的新荣区郭家窑乡助马堡村就是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属大同左卫道北西路。北西路参将旧驻应州,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移驻助马,分辖助马、拒门、灭虏、威虏、宁虏、保安、破虏、云西、云冈,守备5员。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为“塞外四堡”。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助马堡位于新荣区郭家窑乡西约10公里处,西至长城1公里,长城西是海拨2034.4米高的东马头山。

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明英宗经过“土木之变”后重新登上皇位的第四年,将大同副总兵移驻左卫,参将驻助马堡,屯军5600余人,在助马堡屯田戍守,助马堡大量布防军队。弘治十七年(1504年),蒙古首领火筛入侵大同,左卫总兵张安率军于助马口败火筛,史称“助马口大捷”。

《山西通志》记载:“距离大同府九十里,明嘉靖二十三年三月总督翟鹏为凿长堑,总兵周尚文议于堑内城灭虏、破虏、宁虏、靖虏五堡,募边人为军垦地……”

助马堡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土筑,于废宣宁县设助马路九堡,为大同北西路,置兵备道。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堡城周长1400米,高12.6米。除援兵外,其守备所领兵士634名,马30匹,分边沿长10.2公里,边墩25座,火路墩8座。东至拒门堡10公里,南至破鲁堡10公里,西至边墙1公里,北至边墙5公里。因本堡设在极边,边外凉城一带有蒙古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应州参将移驻助马堡并统辖周围九堡,此时,驻堡守备、中军、座堡各1员,千把总8员,军2175名,马骡驼800匹。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1月,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左卫指挥顾相率兵出击被围,大同总兵周尚文驰援,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相持月余,俺答才退走。

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3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 “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这些马市的繁华程度举世闻名,当时人们流行一句话:“金得胜,银助马”,大量的税收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入了明朝的国库。后来为加强马市保护力度又在堡东筑一关城。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起兵抗清,助马参将李向尧响应,翌年三月丙戌日黎明,清军围攻助马堡,战事激烈,鳌拜率军增援,李向尧战死,全家遇难。第二天中午堡破,清军杀助马营军籍户百余家。清朝中期时,大同长城地方的许多明朝官堡不再驻军,助马堡虽为军事要地,但重要性在减弱。雍正三年,这里驻军500余。至光绪十二年,驻军18名,成为边塞邮递的官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第二专署专员杨成章于阴历十二月委派常嗣温组阁“左云县政府”,即驻于此,助马堡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将左云县政府改为左云县公署,在该地区存在两年多时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丰镇、左云的日伪军队集中600余兵力,对“大丰左”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夜袭抗日政府驻地助马堡,日伪军进入助马堡,见院就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血洗了助马堡。

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日伪“生金子”部再次血洗助马堡,32名无辜群众被杀害。

2013年冬天考察助马堡,是保存较完好的堡子。堡门保存的也算完好,堡内还居住着许多人家,堡门城砖大都还在,最完整的是南堡门,门内东西墙上还镶嵌有当时石刻,门额上方精美的砖雕还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堡开南门和东门,门外均有瓮城。后来因在堡西1公里处开放边贸,为加强保护力度又在堡东筑一关城,北墙连接原来的北墙,向东延伸至340米。南墙向里伸缩50米,又向东扩展,又开一南门和东门,门外均有瓮城。堡墙南北420米。夯土层为土夹砂石,厚20 厘米。堡砖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7厘米。

堡东墙即关城西墙北段残存50多米,残高3--6米。关城东墙北段还有部分残存,都在居民院里,残高1--4米。

西堡通东关城的砖碹门洞残存,外露5层石条,里露7层石条,外宽2.7米,里宽3.4米,进深12.4米,外高3米,内高5米,瓮开南门,墙体已无存,只有一砖碹门洞残存,现已用砖石堵住。

关城东门洞残存,上面的砖石摇摇欲坠,村民怕塌下伤人,作了简单的修补。门洞宽3米,高4米,进深6米。

东关城南门砖碹门洞残存,外露10层石条,内宽3.6米,外宽3.1米,高5米,进深13.4米,门额上的刻字已无存,门洞近年来也做了简单的修补。

堡西墙基本残存,西南角台3米处有一行人豁口,残高2--8米。西北角台较为完整。

北墙西段基本完整,残高6--8米。

据村中老人讲,该堡里外全是砖包,堡内曾有24座庙。现在,堡内还存城隍庙门前的石旗杆、古戏台、明清临街店铺、明清宅院等。村里最多时有500多户,2000多人,现在村内只剩下200多人。

堡子始毁于日本人之手,日本人在助马堡10公里处的座堡窑修炮楼,强令老百姓拆毁了东墙,1946年解放军怕国民党占据堡子,将南门顶上二层木结构放火烧毁。1959年农业合作化时期,七个生产队将堡砖和基石全部拆除,用来建设各队的公产房。以后,村人们起房盖屋也加入到拆砖的行列。

堡子正西是河道,位于河道北设立一市场,西面是内蒙古管辖的十九坪村。助马堡市场城,位于助马堡西1公里之明长城内外侧。以长城为中轴线呈“中”字的内外两座小方城。东市场四墙残存,残高2--5米,夯土层厚20厘米。城开东门。两城之间位于长城两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砖楼,称马市楼,现包砖已无存,东有一楼梯可上顶部。不同于土城的是,此台夯土层密集,只有13厘米厚。砖楼东高8.5米,西高10米,顶部南北8米,东西8米,西墙中部从上到下已有一道裂缝。楼是正方形,周长40米。西市场城东西70米,南北65米,四墙残高1——3米,几乎已成土梁,夯层很不明显。

在助马堡分守的长城段外侧、马头山的“马尾巴”处有道双边墙,传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试图把马头山圈在长城以内,因长城内草地不好,“马”不愿入边日修夜倒而未成功。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是明初洪武年间修的次边,略早于大边。修双边墙是因土质不好而为,不得已,从十三边沿马头山东麓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现存的长城。这段长城建在马头山下一片丘陵地带,丘陵西高东低,助马堡建在丘陵的东坡上。向北望去,长城在助马口是东西方向,在马头山下形成90度又是南北走向,一路长城蜿蜒到达丘陵顶,越过丘陵到达河沟就是马市堡。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2016年11月9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助马堡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9月,助马堡民俗馆开始施工,12月已基本竣工。民俗馆以古堡人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使用、流传有特征性的典型器物,如服饰、日用器具、农耕工具、族谱、风俗画及建筑雕饰部件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收藏品展示助马堡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并将逐步打造成为古堡保护与研究、古堡旅游业发展的新窗口。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唤醒乡愁记忆的民俗古堡——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助马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