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昌cs


三国时诸葛武侯的大名垂千古!



我想每一个喜欢诸葛亮和爱读三国史的人来说,每每读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章时:当司马徽再遇刘备,得知是徐庶向刘备举荐的诸葛亮时就说过“元直欲去,自去便了,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又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感叹。当时心里不禁会觉得一突,为什么这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司马徽会有这样的言论,又不免感到忐忐。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也确实应验了这句“不得其时”的论断。真的是让人们为诸葛亮的一生感到痛惜、哀惜、悲惜、怜惜!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司马徽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原因。正因如此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在世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是后人争相学习的典范!后世之名人墨客也多有追评高论,不胜枚举。其中以杜甫的诗词《蜀相》最为贴切肯实,让人读后再忆起诸葛臣相时禁不住潸然留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首经典的称颂,缅怀一下三国时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经济家、建筑制造大师、大诗人的丰功伟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么在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呢?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圭虽然早亡,但也是汉朝官员,职位太山都丞。因为他叔叔诸葛玄和荆州刘表关系不错,所以诸葛亮一家就一直居住于当时荆州的管辖范围内。常和当时的荆襄名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为友,坐而论道。而当时曹操的专权挟帝和看出东吴孙权只会偏安一禺的现状,作为汉家臣子后人的诸葛亮是觉不会与他们同流的。刘备大汉后裔,皇室贵胄,又素有壮志,虽然未遇诸葛亮之前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但这都不是真正影响司马徽所谓的“不得其时”的原因。而且崔州平“由乱而入治,由治而入乱”的论述,也间接说出了诸葛亮跟随刘备的“不得其时”。三国演义开场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历史的延续发展,朝代的兴衰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也正是“由治而入乱”的开始,历史也证明刘备不是那个“由乱入治”的人,曹操也不行。那么这个道理别人都懂,诸葛亮也更加明白,也看的透彻。那么导致诸葛亮最终跟随刘备出山的理由,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是诸葛亮确实为刘备的三顾之真情所打动,士为知己者死!第二我在之前的悟空问答中也说过,诸葛亮绝对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负,企图帮助刘备重拾山河,重造汉室,重写历史。我这绝不是贬低武侯,而是对武侯能力的高度赞扬。他绝对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比及吕望、子房的豪情!就像他用七星续命一样有着强大的自信!但终究“不得其时”啊!!!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忠勇、朴实、辛劳、大度,他的形象光芒万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为刘备光复汉室的夙愿中去,直到死也不忘蜀汉山河,蜀汉人民,最后葬于定军山遥望北方,以此守护着蜀汉的汉中大门。希望能看到后代北伐成功的那一天!刘欢的一首《哭诸葛》是那么的让人心肝悲恸,让人怜悯惋惜!



遥想武侯当年意气风发,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计;火烧新野初展风姿;联孙吴舌战群儒;借东风赤壁败曹;夺荆州为主谋基业;戏周瑜为蜀去强敌;哭周瑜英雄惜知己;入西川先主成帝业;取汉中曹操败退;重养民后世颂其德;降姜、马为蜀储人才;困陆逊八阵显威力;擒孟获为汉平后方;辅后主、俩上表彰显忠诚心;斩马谡方见治军严谨;用兵奇谋空城计,别出心裁木牛连环弩;骂王朗尊汉抑魏;战司马计高一筹;七星续命神鬼莫测;除魏延用心良苦;葬定军夙愿未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 ,又何为死而后已。诸葛亮的精神用完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徽说徐庶“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可见司马徽看人之准,也算称得上诸葛亮的知己了。


真是:

一生为主身先死,

鞠躬尽瘁只为国。

空余阵图与瑶琴,

留得美名在人间。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水镜先生即汉未名士司马徽。

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是三国的"世外高人"。他的弟子很多,据说诸葛亮和庞统都拜他为师。而司马徽对两人的才华也很欣赏,并不遗余力去推荐二人,甚至打出了名誉天下的广告语:伏龙、凤雏得一,能安天下。


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时,司马徽感叹地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了。一方面是说刘备是个雄才大略的名主,跟着他干没有错,有前途。另一方面是诸葛亮一直隐居南阳,"乐耕"的时间太长了点,错过了绝佳的下山时间。

要知道诸葛亮随刘备下山时,天下形式大致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雄霸中原,已是一家独大的枭雄。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孙权偏处江南东吴一隅,只能消极防守而无多大反击能力,其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无能之辈,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跟随居无定所的刘备下山,可谓白手起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时,要面临曹操等人的围剿,于夹缝中生存,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而如果诸葛亮能在官渡之战前出山,如此,曹操和袁绍两虎相争,刘备正好可以借机发展壮大势力,甚至可以先夺取荆州为根据地,形势和发展机遇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1、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方27岁。而刘备已经47了,比诸葛亮足足大了20岁。古人的寿命,因受到医疗、食物等条件的局限,本就相对比较短。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即将跨入老年的刘备(五十即可称“老年”),与诸葛亮还能有多长的合作时间,谁也不敢逆料。如果不能一战而奠定统一的基础,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依我看,这也是司马徽叹息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天下大乱之时,也就是曹操消灭袁绍之前;那时候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如果有能人(比如,那时候就有诸葛亮),那么各个击破,打好统一的基础的机会就大得多。曹操就是这样做的,终于统一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北方。而可惜的是,那时候的诸葛亮还没有长成,更无从跟随刘备。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这个黄金机会已经没有了。再要打基础,难度远比曹操打基础的时候大得多。这也可能是司马徽叹息的原因之二!

3、在《演义》中,阿斗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角色。这一点,司马徽应该是知道的。如果刘禅和刘备一样的精明,我想司马徽也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因为即使刘备死后,如果阿斗精明,也必定能和诸葛亮配合得相得益彰。正因为阿斗的无能,司马徽认为诸葛亮不可能得到阿斗的配合。这可能是司马徽感叹的原因之三了!


傲视苍穹39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惋惜的说:“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因为

一,三国时代,英雄倍出。

魏的曹操,吴的孙权,蜀的刘备都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他们手下的荀攸,荀彧,郭嘉,程昱,张昭,鲁肃,周瑜,陆逊都是一时之豪杰,盖世之英雄。都用尽心机心智为自己的集团谋划最大的利益。在这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只是蜀国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他两个集团都有与他势均力敌的优秀人才。

二,益州疲弊,国小民弱。

当时天下三分,魏国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人口越四百多万。吴国占据四州,人口约二百多万。只有蜀国最小,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也少的可怜,区区九十八万。以积弱积贫之地与其他两国争雄,难怪聪明天纵如诸葛亮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三,弃长取短,勉力强撑。

军事并非诸葛亮所长,其实孔明先生所长者是治国。但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扩展蜀汉集团的生存空间,也为了蜀汉不被别人吞掉,诸葛亮只能逆天改命,勉力以弱罚强。结果耗尽心血落得个“殒命五丈原”。

所以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烟雨江南1573


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是什么意思

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实还真的是有点点可惜了,真的是才智过人,但是就是不能把三国给统一了,其实这件事情早有人预言了,那就是水镜先生早就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一生操劳是在所难免的,最后诸葛亮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一心为大汉尽忠,但是他尽忠的时候,大汉其实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而且当时曹魏、孙吴的政权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诸葛亮要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目标,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未得其时。

其实,这句话中的,孔明未得其时,并不仅仅是指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

未得其时中的这个“时”字指的是天时中的时,是诸葛亮出山没有天时这一优势。

正是因为他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后落得个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这句话并不是水镜先生说的,这句话是司马徽的谶语,只是司马徽在同情诸葛亮的遭遇。

孔明的不得其时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晚了,如果刘备在徐州的时候,他就加入刘备集团,刘备的霸业是很可能成功的。

然而,刘备在徐州的时候,是195年的事情,这时候的孔明只有十四岁,年纪还是非常小的。

而这时候的曹操早已经成了气候,天下局势更是错综复杂,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他也不可能兴复汉室了。

综合上面的介绍,诸葛亮虽得其主,就是他得到了刘备这样的君主,但是不得其时,说的是他不得天时,而且加入刘备集团也太晚了。


历史壹加壹


《三国演义》里出现的这句话,不管是否在正史上出现过,都很好地总结了刘备诸葛亮这一对完美君臣,更点明了诸葛亮的命运。

首先,我们看看诸葛亮想要什么样的“主”?诸葛亮隆中读书时,自视甚高,自比管仲乐毅。这是非常猖狂的!要知道,齐国能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功劳最大;乐毅帮助燕国下齐七十余城。两人一文一武,诸葛亮也暗示自己能文能武,文能定国,武能安邦。诸葛亮想要什么样的主公,其实他自己在作品里写了:“太公九十而非不遇,盖审其主也!”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像姜太公遇周武王那样,宁愿终生不仕!管仲、乐毅得到齐桓公、燕昭王的充分授权,君臣相和,这就是诸葛亮期望的君臣关系。

刘备就是诸葛亮期望的主公!刘备一直对诸葛亮是信任的,而且诸葛亮小刘备20岁,正好是托孤之选。很多人以为刘备入川后,给法正、李严的官比诸葛亮大,以此认为刘备疏远诸葛亮。岂不知,那是笼络蜀中人心的需要!刘备死后,刘禅称诸葛亮相父,对其言听计从;诸葛亮的丞相府大权独揽。为避免尴尬,诸葛亮一大半时间驻汉中,为自己和刘禅都留足了空间,蜀汉政权超级稳定!

为什么“不得其时”呢?因为两人相遇太晚了! 当时,曹操已经得到天下的一大半,而且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曹操兵锋未达荆州,荆州文武都做好了投降准备,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当时的江东,如果不是鲁肃、周瑜坚持,也是主张投降的;后来的汉中张鲁,也是不打算抵抗就投降。刘备在刘表手下“寄寓”,兵少,没有地盘,想要对抗曹操而三分天下,已经很难很难。


九州历史


通常对于这句话。大家都有一个很大胆的猜想,那就是水镜先生的身份,水镜先生的名字叫做司马徽,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最后令三国归晋的司马懿,实际上,诸葛亮的出山很可能是司马家族一盘大棋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天下三分才能削弱曹操的势力,才能逼得曹操重用司马家,最终让司马氏李代桃僵,去控制曹丕,曹睿,形成最后天下归晋的结局。所以即便是诸葛亮天纵奇才加入蜀汉,最后也逃不过灭亡的结局,于是便有了水镜先生的这句话: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时胖纸说诡事


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水镜先生在书中,被大作者家罗贯中,描绘成仙界之人……所以水镜先生的预言那是一点没错……但从三国的走势,孔明的横空出镜,相遇刘备(虽得其主)也是必然的,终结(不得其时)也是在情理之中……谢谢……


A7278A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使得中原成为战火频发之地,而位于中国南部的荆州则成了浊海中的一股清流,乱世之中的一方净土,如此世外桃源的存在,使得天下隐士皆往荆州避难,使荆州一度成为了天下才俊的隐居之地。

当时荆州有庞德公、司马德操、诸葛亮、庞统等大才之人,庞德公有识人之才,评价此三人,称司马德操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故卧龙凤雏之名号得以传颂。

司马德操如水中明镜,能看穿一切,诸葛亮胸怀大志,一旦得势,便犹如龙入大海,庞统则如雏凤一般,待羽翼丰满,便可凤舞九天。

刘备在穷途末路之时,得徐庶推荐,三顾茅庐 ,在隆中与诸葛亮相见,两人相见恨晚,互为知音,诸葛知刘备素有鲲鹏之志,施仁义于四海,深受民众爱戴,又为汉室宗亲,追随之,必使自己管乐之才得施,鸿鹄之志得展。可以做一番惊天伟地之大事。

当诸葛亮认为自己得到明主而欣喜时,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则感叹曰:“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也,可惜!可惜”。以水镜之才,说此话必有深意,仔细揣摩,果然不一般,把当时之天下局势看的相当透彻,果不愧为水中明镜。

诸葛亮出山时为公元207年,当时天下格局为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兵强马壮,已非人力可图也,而孙权则继父兄之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以长江为天堑,加之有托孤之臣周瑜张召辅佐,难以攻克。

所以当时留给诸葛亮施展才华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只有荆州和益州,而荆州之地,为东吴长江之上游,对孙权威胁太大,必会有一番争夺,只有益州之地尚可,而益州虽为天府之国,但却是死地,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皆虎狠之辈,必把刘备封死于大山之间。

诸葛亮纵有管乐之才,处于蜀地也难以施展,国力弱小,人才缺乏,又加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诸葛亮龙困浅滩,虎落平川,明知北伐无望,却也只能如此,否则正义难存,蜀之亡矣!可叹诸葛旷世之才,面对蜀之一隅寸地,只能无奈的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如早出山二十年,必可以一展所学,扫平乱世,荡清乾坤,又何至于蜗居于蜀地,累死于五丈原。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打仗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有人说三国时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因为刘备仁义,所以占人和。但是,打仗只靠人和是很难取得战争胜利的。刘备是个卖草席出身的皇室后代,靠仁义赢得了一份天下,然而和曹操相比,差距太大。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又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重用,具备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军事实力的竞争关键靠人才的竞争,曹操的人才可以说人强马壮,人才济济。曹操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多谋善断。所以能打败多谋少断,且人强马壮的袁绍。而刘备只会流眼泪,没看出他有什么才干。水镜先生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因此才劝解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