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昨天,“雙十一”圓滿落幕,根據天貓官方數據顯示,00:02:05 ,2018天貓雙 11 全球狂歡節成交額超 100 億元。 01:47:26,2018 天貓雙 11 全球狂歡節成交額超1000 億元。2017 年達到同一成交額用時 9 小時 00 分 04 秒。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十年前,馬雲把“11.11”這個網絡上光棍自嘲的日子變成了購物狂歡節,消費主義正式成為了我們時代新的宗教。十年過去了,這個信仰總有打破的一天。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價格歧視拉開窮富溝壑

自從進入商品社會以來,折扣就隨之而生。起初只是商家們促進銷量的一種方法,大多在節日進行。但是現在,商家們已經成為了研究行為經濟學的行家,各種手段運用自如,現在的雙十一,早已套路滿滿。

價格歧視是最常見的手段。在沒有價格歧視這個武器以前,商家們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意賣給窮人。因為一旦降價,富人們也不是傻子,非要去買貴的。而價格歧視卻能夠很好地把窮人和富人區分開來。沒有網絡的時候,折扣券一般都會印在報紙的夾縫中,富人一般都不會花時間去辛辛苦苦找折扣券。電影院在午夜場票價最低,畢竟空著也是空著,但是相信沒有幾個不差錢的人願意大半夜去看電影。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而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商家們只有設計越來越複雜的機制來區分富人和窮人了。現在雙十一的折扣措施花樣繁多,機制也越來越複雜。從88會員到天貓券、從店鋪券到滿減,各種手段一應俱全。這還不算,各種朋友圈做花式任務,也在耗費你的精力。最不地道的,莫過於零點開始才開始,有些商家甚至要求凌晨1點鐘付款。這個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應該是休息的時間了。

稟賦效應,金融中的“損失厭惡”

稟賦效應是另一種套路。雙十一早就開始造勢,從你把商品放進購物車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掉進了商家設定好的陷阱。我老婆想買一個多功能料理鍋,從加入購物車的那一天,她就已經開始幻想如何變著法兒做各種美食:燒烤、蛋糕、章魚小丸子、火鍋,似乎美好的生活已經在招手了。我只期望不要像以前買的那個酸奶機一樣,做了一次酸奶之後就束之高閣了。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稟賦效應說的是你一旦擁有某種東西,你就會給他標定更高的價格,起作用的可能是你的感情和想象。現在稟賦效應已經被商家們用到了極致,你不需要真正擁有,只需要想象擁有就夠了。

所以越來越多的商家,會在你加入購物車之後上調價格。即便你注意到了,只要那個上調的幅度不引起你的反感,相信你一樣會在雙十一那天買單的。

原價不斷標高,活動折扣銷售

現在商品生產極度豐裕甚至是過剩的社會。消費主義若是一種宗教,那麼和馬克思說的一樣,那只是麻醉人的鴉片。對於這個東西,第一次感到新鮮,那麼後來必須要有更大量和更頻繁的使用,才能夠讓人獲得滿足。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現在買個東西,大家發現只要是原價基本都沒什麼感覺了,到商場買個衣服,不搞個5到8折,你連試一下的慾望也沒有了。這也就逼著商家們把原價不斷標高,然後再打個折賣出了。

以前你擁有物品的快感,可能從下單到收穫之後一個月。現在只能持續到你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了。

購物超市似乎永遠有搞不玩的活動。什麼週年慶、半年慶、回顧老顧客之類的,每週都是打折季。

網上除了雙十一,還有6.18,還有雙十二,然後加上各種傳統和法定節假日,你發現一年中有一半的日子都有折扣。

全球消費降級,打折已經不是決定你是否買入的理由,你的錢包才是

如今,全球消費降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作為最大的消費品,汽車的銷量在中美兩國都進入了寒冬。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預言,隨著消費降級的大潮,像優衣庫、H&M、沃爾瑪的生意還行,但是像希爾斯這樣的量販式百貨,則會受到重創。現在,希爾斯已經正式宣佈破產了。

我們看著雙十一每年的銷售額暴漲,但是按照月度來看的銷售數據,幾乎毫無變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在不斷創下新低。

今後,你會發現,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這將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打折已經不是決定你是否買入的理由,你的錢包才是。

後“雙十一”時代

交易額增速逐年放緩,不是“雙十一”的頂峰到了,而是互聯網流量的峰值到了。整個電商的用戶增長、慾望驅動型消費都達到了天花板。

互聯網商業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流量商業到用戶商業、從市場份額到場景份額、從大眾經濟到窄眾經濟、從渠道商主權到消費者主權、從工具型電商到內容型電商、從高慾望消費到低慾望消費、從信息不對稱到認知不對稱、從長週期物流到短週期物流等……

以大眾點評為例,表面上看大眾點評是一個餐飲服務軟件,但其底層邏輯是中國最大本地餐飲消費口碑庫,且具備完整的關係鏈、信任度、認知流。

用戶選擇附近餐飲時習慣性打開大眾點為評,這是基於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本地生活關係鏈。大眾必吃榜不是高慾望消費,而是由“商家公關+客戶口碑”觸發的消費理由。在瀏覽點評意見、菜品和人均消費等相關內容後,儘管用戶沒走到商家店鋪的消費場景,可能已經決定去這家店鋪消費。在購物場景外觸發消費決策,用戶決策成本非常低。此外,大眾點評上的商家內容95%由用戶生產,在消費價值之外又挖掘出消費者的生產價值和點評價值。

不管商品有無折扣,後“雙十一”時代,自己保持開心良好的心態最重要。

“雙十一”折扣之後還有折扣,低價之後還有更低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