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旗红日旗是怎么来的?代表了什么?

说到日本的国旗,人们的脑海里很快便会浮现出一面白地红日的长方形旗帜。日本人称之为“日之丸旗”或“日章旗”,也就是“太阳旗”之意。

日本的国旗红日旗是怎么来的?代表了什么?

公元701年,日本第十一位天皇文武天皇在皇宫大极殿行新年朝贺仪式时,第一次悬挂起“日像幡”,幡中绘有一个金色圆轮,象征太阳,圆轮上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这就是最早的太阳旗。在13~15世纪期间,它被称为“天皇旗”,由护卫天皇的皇族人员保存。以后的大臣,如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均以它为船舶的标志。德川幕府时期又将太阳旗作为代表国家的标志。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出于发展对外关系的需要,日本正式确定了自己的国旗。1870年1月27日,太政官发布57号公告,规定日本国旗的长宽比例为10比7,“太阳”居旗面中心,但其中心点略偏向旗竿,“太阳”直径为旗面长度的3/5。同年10月3日,太政官在651号公告中又把国旗的尺寸作了修正,长宽比例改为3比2,“太阳”的中心点与旗面的中心点一致。1873年,日本政府批准了东京府市民关于悬挂国旗庆祝元旦的请求。从此以后,白地红日的日本国旗不仅飘扬在日本群岛的街市和乡村,而且出现在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