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隻個股重組失敗殃及基金 公募三季度大減持火速“避險”

今年以來,伴隨著A股市場長期調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計劃也頻繁流產,僅下半年以來,就已經有104家上市公司發佈了關於終止重大資產重組計劃的公告。值得注意的是,這104家終止重組並復牌的上市公司,復牌後股價漲幅跑輸大盤的佔比超八成,在復牌後股價下跌股的背後,機構投資者能否順利撤離也是看點十足。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11月11日,下半年以來終止重組並復牌的104只股票中,有40只是三季度末的基金重倉股。其中,海南海藥、海航控股和渤海金控在復牌後跌幅均超過了30%。值得注意的是,在它們停牌之前,就有部分基金“手疾眼快”,提前撤出了這些股票,成功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35只股下半年平均下跌30%

266只基金合計虧46.82億元

11月9日晚間,神州數碼發佈公告表示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並表示該次重大資產重組歷時較長,在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的過程中,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條款達成一致。從維護全體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權益及公司利益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經審慎研究後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再度重啟的收購啟行教育的計劃,再次以失敗告終。

實際上,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重組計劃“流產”的事件已經數見不鮮。單11月份以來,就有派思股份、神州數碼等9家上市公司發佈了終止相關重大重組的公告。今年下半年以來,共有104家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計劃付諸東流;今年以來,截至11月11日,已經有216家上市公司的大資產重組計劃相繼以失敗告終。

其中,有40只基金重倉股也出現了復牌後股價大跌的情況,比較典型的是興源環境:興源環境於2018年2月14日籌劃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事項,擬收購綠農環境100%的股權,公司股票也從2018年2月26日開市起停牌,直到今年7月2日復牌,迎來連續8個跌停。本次重組計劃以失敗告終,興源環境在下半年以來也累計下跌了69.23%。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興源環境的機構投資者名單中,也出現了各路資金紛紛逃離的現象。公司半年報披露時,私募基金、保險公司、公募基金一同亮相,且有6只私募產品大比例持有該股,合計持股數量達到1.2億股,合計持股比例高達12.52%。而在今年三季度末,5只私募產品已全部撤離,上述保險公司仍在其機構投資者名單中,但公募基金產品已十分“冷清”。

整體來看,上述40只基金重倉股中,有35只個股在今年下半年以來股價下跌,平均跌幅達到30.7%。《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這35只個股的背後,二季度末有266只基金重倉持有,三季度末有151只基金重倉持有。按照每一季度末的基金持股數量以及相關股票在次季度的跌幅測算,下半年以來,截至11月9日,266只基金的浮虧已經達到46.82億元。

公募基金火速撤離

三季度大幅減持61.62%

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向來是引進新業務、盤活企業資產的重要途徑。良性的重組完成後,優質公司的營收指標會出現明顯的改觀,伴隨而來的是股價應聲上漲。而另一方面,一些經營狀況不佳的公司會謀求資產重組以打開新的局面,這類公司一旦重組失敗,大概率面臨的是復牌後連續大跌,以及各路投資者相繼“出逃”。

公募基金體量較大,對上市公司的調研也十分敏銳,在面臨上市公司的重組失敗案例時,往往會有明顯的撤離動作。《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對於下半年重組失敗的104只個股,公募基金在二季度末的合計持股數量為15.72億股,而到了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的合計持股數量僅剩6.09億股,三季度期間大幅減持了61.62%。

其中,公募基金動作最為明顯的是基金對海航控股的減持。梳理海航控股今年的半年報和三季度報告可以發現,二季度末,持有該股的基金共有119只,合計持股數量高達3.05億股,重倉持有該股的基金有11只,合計持股數量高達1.01億股;到了今年三季度末,重倉持有該股的基金僅剩4只,合計持股數量僅剩2507.76萬股。

從減持比例來看則更加明顯。與今年二季度末相比,公募基金在三季度期間對冠昊生物等14只個股的減持幅度超過了90%,減持比例超過50%的個股有29只。其中,冠昊生物、海航基礎、剛泰控股和海南海藥4只個股,在三季度期間基金持股的數量均減少了99.9%以上,且上述股票在今年下半年以來均下跌了30%以上。

關注天天基金網微信號【tiantianjijin18】,每天為您提供基金交易、淨值、排行、資訊等全面理財服務,超5600只基金,申購費全面1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