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慾望社會”預期

“低慾望社會”預期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

這在唯物主義裡可以說是至尊真言了,

文明的發展進步與社會的變革都是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但是再追根溯源,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卻都源於人的慾求不滿的產物。

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發展又為滿足人的慾望需求提供了更良好的生長環境;

但是從另外的一個側面去講,越來越多的慾望需求不滿,文明更加高級的改造,以及社會更加精細化分工的發展,這一趨勢無疑是一種不斷“熵增”的過程(熵在這裡理解為事件變得無序的狀態會容易理解。)

當然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熵增”驅使社會出現分工,精細化分工,以及更加精細化的分工。


毫無疑問,現在我們都在享受著由此帶來的舒適安逸的生活,至少我們不至於回到原始社會依舊“葉不蔽體”或者風餐露宿。

所以我們必須得感謝我們這顆不斷要求進取的心和為此我們做的勤懇付出。

人活著不僅是為了吃飯,更是為了在有限的一生內盡最大的可能去取悅自己,

不管是直接取悅自己的方式還是間接取悅的方式;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為此付出汗水,甚至血淚,

而從整體和一般的概念而言,付出的多少與取悅自己程度的多少顯然是成正比的。

如果說你沒有揮汗灑血卻依舊能夠瀟灑自在、雲淡風輕,那麼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了。


人活著有一些希望的東西,才會覺得不那麼空洞乏味,才會“渾渾噩噩”有滋有味的過完一生。

當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那麼你就很成功的取悅了自己,

活著感覺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願意取悅自己和會取悅自己的人。

“低慾望社會”預期

但是在這裡我要著重說明的一點是,

人在直接取悅自己的時候無疑也是在間接地取悅著所處的“社會機器”;

一般情況下這兩者之間是和諧共存,一起發展的關係;但有時也不免會出現惡性的制約關係;

而這種情況下個人取悅自己的方式往往難免淪為“社會機器”取悅自身的“嫁衣裳”。


或者可以說,在某種思維觀念的引導下單獨個人或小團體取悅自身的方式方法會出現偏差;

換一種說法就是對取悅自身的東西的價值出現了“誤判”。

當然這種“誤判”都是在市場條件下個人自發的“有意識”行為,都可以歸結到市場作用的範疇裡去。

人的慾望一般而言都是不斷增長的,所以“低慾望”這個詞或許可以理解為“被低慾望”。

之所以低慾望,無非是個人付出與慾望之間出現較大的差距,付出企及不到滿足慾望需求的條件時(這種情形的出現一般都是因為經濟發展不正常)所做的單方面讓步和能夠達到的最優解。

在這種狀態下,取悅自身的程度雖然有所降低,但已經是能令自身最幸福和滿意的狀態了。


低慾望人群的大量出現無疑會減少需求供給要求,在一段時期內的一定程度上會減緩社會經濟的發展;

等市場經濟重新復甦平穩之後,這些低慾望人群會慢慢減少,而那些在市場經濟出現波動時對取悅自身的東西的價值出現“誤判”且又無力改變現狀的人就只能被執牛耳,成為“社會機器”取悅自身的犧牲養料。

人生下來就要活下去,“較低的慾望,代表著人們不再是兇猛而有競爭力的動物,總是想要贏得別人;相反他們會更加誠實地看待自己。走出舊有的價值觀,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而不是說他們生活無望、自甘墮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