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朱元璋有哪些军事才能?

一尝


公元1356年,朱元璋趁江南空虚,攻下了江南重镇,很有帝王气的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到1359年,手下部将常遇春,胡大海等人陆续攻克江左,浙东等地,朱元璋拥兵十万,有了自己的一方地盘,但是,可以说,朱元璋手里的这片地盘虽然龙盘虎踞,富庶一方,但也可以说是四战之地,除了北面有同属红巾军派系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其他方向却是危机重重,南面和东面是元朝政府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实际掌权者是陈友谅)。群狼环伺,危机四伏。但当时群雄互相攻伐,彼此牵制,给朱元璋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朱元璋采取了手下谋臣的建议,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厚积薄发,积聚实力。

而此时,早就看朱元璋不顺眼的陈友谅,和张士诚终于发难了,由于担心稳扎稳打的朱元璋成气候,成为强敌,所以,元末两支最大的起义军势力,相约同时向朱元璋发难,陈友谅是徐寿辉手下丞相倪文俊的部将,后来杀死倪文俊,之后在攻克朱元璋的采石和太平后,陈友谅觉得天下志在必得,干掉老板的时机成熟了,于是迫不及待的杀害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两大巨头相约同时出手,将朱元璋置于死地,然后平分朱元璋的疆土,应天沉浸在恐慌之中,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拒敌方针,会上一边倒的达成共识,那就是两线作战,毫无胜算,那么先打谁,这成了摆在众谋臣良将面前的重大抉择,会上,一边倒的,大家都认为应该先挑软柿子捏,也就是先攻打张士诚,只有谋士刘基刘伯温反对,而他的思想与朱元璋不谋而合,那就是陈友谅杀主自立,所建立的汉政权根基不牢,手下将士离心离德,虽强而并非不可破。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试探接触,朱元璋最主要是看透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为人。陈友谅,虽然强横,残暴,刚愎自用,但是,却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的敌手,他的眼里早就把羽翼尚未丰满的朱元璋视为死敌,换句话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必有一战,逃也逃不掉,而另一个张士诚则不然,张士诚最大的特点就是“器小”,当然不是说张士诚出身于盐贩,其实,张士诚早年起家的时候也端的是一条好汉,在小小高邮城,以数千兵马抵御元朝军队百万之众,死战不退,硬是扛了过来,虽然有其具体原因,比如高邮城太小,百万大军无法尽数展开,另外,元朝名相脱脱受朝中奸佞诬陷,被召回京城,半路被毒死,将死兵散,但还是不能否认张士诚是当世豪杰,但豪杰没法跟枭雄陈友谅比。差的就是小家子气,占据了江南富庶之地后的张士诚,很是心满意足。吃粮不愁,百姓安居。还打什么仗,所以与朱元璋的冲突也是小打小闹,一城一池。并非你死我活的非置朱元璋于死地。

综上所述,朱元璋敏锐的政治直觉告诉自己,自己和陈友谅作战,小富即安的张士诚是不会实心实意的来偷袭自己的,而自己若是先攻打张士诚,有远见的并且早就恨上自己的陈友谅一定不会放弃背后下手并且下死手的机会。所以,朱元璋力排众议,选择了先难后易 先与陈友谅决一死战,再攻击张士诚的战略方针。

最终,经过数次交锋,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击杀了头号劲敌陈友谅,而在这期间,张士诚果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趁机占了点小便宜,始终未对朱元璋形成致命威胁。眼看着朱元璋在陈友谅的尸身上拭干了屠刀上的血迹,然后面露凶光瞄向了自己。最终,朱元璋一步步的蚕食了张士诚的地盘,并最终将这位为人不错却气量狭小的张士诚彻底灭亡。

不走寻常路,不受大家意见的左右,这可能就是朱元璋的领导艺术,也是朱元璋看人,识人的独具慧眼。


踏歌说影视


历史上的朱元璋肯定很有军师才能的,下面我给大家说说吧!尤其他与张士诚、陈友谅的争霸中,足以看出他的军事才能,下面我给大家说一说。

朱元璋自主创业,通过不断努力,终于拥有了十万兵力,也占领了不少地盘。可是他却四面受敌。他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元军,东南有个十八扁担闹革命的张士诚,西面还有一个徐寿辉,实际控制者是陈友谅,此人乃是明末的第一枭雄。虽然说张士诚和徐寿辉等人打得都是反元的旗号,但是他们两人却和小明王不和,和朱元璋时常有些摩擦。

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韬光养晦,偃旗息鼓,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那么他跟张士诚和徐寿辉等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三人之间的大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此,朱元璋特地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同志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不能两线作战、要想办法各个击破。这个道理自然是正确的,马上被朱元璋同志采纳了,可是摆在朱元璋面前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要先对付张士诚,还是要先对付陈友谅呢?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边倒,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先拿张士诚开刀,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士诚和陈友谅相比,还是比较弱小的,而且江南比较富裕,拿下他,有利于壮大自己,再找机会和陈友谅决战。按理说,先打弱的,再打强的,这是再正确不过的,可是朱元璋却不同意,他决定要先打陈友谅。(有时候真理真的掌握在小数人手中。)

我一直觉得朱元璋很厉害,在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一般人都会有从众心理,当大家意见一边倒得时候,都会随大流,人云亦云。但是朱元璋却不受他们的影响,运用反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破解问题,值得我们肯定!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先打陈友谅呢?

我们先来看《明史》对张士诚的评价: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明史》

意思是说张士诚的为人,外表看起来迟重寡言,似乎有器量的样子,实际上此人没有长远的计划。

而陈友谅却是一个枭雄,骄傲看不起人,心狠手辣,爱惹是非。所以朱元璋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首先进攻陈友谅,那么张士诚没有远见,是不会救他的。但是我如果首先攻打张士诚的话,陈友谅这个人目中无人,爱惹是非,必然会动员全国力量来援救的,到时候我势必两线作战,非常不利!

每次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打心里赞叹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这样的雄主怎么可能不取得天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