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城旧商号(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以前)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

乐亭县城旧商号(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以前)

乐亭县有商业基础,有自己的优势,即占人杰地灵,当年闯关东创造辉煌的“老呔帮”,不断向家乡大量汇款,给乐亭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一是增强了商号的资金,二是增加了群众的购买力,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乐亭城里及四镇的商业较为发达,市场活跃,经济繁荣,使得一些大城市的大企业到乐亭开设分号。每年的四月初八(乐亭城关)、四月十八)(安各庄)、四月二十八(阎各庄)三大庙会,京津唐的大商号,都专门派出货车来乐亭赶庙会,而汤家河镇的金银市场,更招徕许多外埠商客。乐亭市场的繁荣状况也可略见一斑。

乐亭商业的发达,表现之一便是商号的众多。清末民初,是乐亭商业的黄金时代,乐亭城里的商号林立,牌匾连连。

乐亭县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就成立了“乐亭县商会”,使乐亭商号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商号最多时,入商会的有100多家,较有名气的商号就有78家。著名的商号有天丰德、鸿发合、大有斋鞋店(分号)、正兴合、中利和等等,只京东刘家就在乐亭城关开设有:“源发合瓷店、源发合茶庄、裕发合酒店、庆发合粮栈、温发合油坊、鸿发合、会发合、瑞发合、隆发合、广发合、春发合海味店等。”

著名商号简介:

一、天丰德:是乐亭城里最有名气的商号,它不但在乐亭,在京、津、沪、大连、烟台等地商界也小有名气。这些城市的许多商家、厂家和它有业务往来。天丰德开设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本县富商李老云(城南庙上村人)、田栖久(城西杜林村人)、温辑五(救阵温庄人)、乔智信(胡家坨人)合资开设的。店址先在南街,后迁到东街路北(现五金商店和医药公司处)。门市为五大间,设有绸缎、呢绒、棉麻布匹、嫁妆、钟表、糖酒、茶叶、罐头、粗细瓷器、饮具等专柜。同时还经营粮油业,旺季每日购销100多大车。

天丰德的从业人员有63人,其中有骨干7人,这7人都是乐亭商界的精英,他们八仙过海,大显神通,把天丰德管理的井井有条,生财有道。经理名叫张振寰,是个说大话,办大事,当时人送外号“吹大气”。他敢想敢干,运筹有方,使天丰德赚了大钱。他手下的6名帮手也非常了得,当时有一段“顺口溜”,可以从中看出一二:

“乐亭县,真不错,东街开了个天丰德。天丰德,不赚钱,另请经理张振寰。张振寰,吹大气,二下手是冯老翼。冯老翼,拉硬弓,三下手是孟老廷。孟老廷,不是人,掌盘卖货的严泽民。严泽民,尖又尖,上海头子聂守天。聂守天,真不坏,大连头子李启太。李启太,真不离,账桌

代照商孟余。”这6名骨干各有专长,拉硬弓的冯老翼有才有智,善于处理各种难事大事,孟老廷人送外号“不是人”,是因为他办事特别认真,又专门监督本号年轻的工作和生活,因而得了这个不雅之号。掌盘卖货的严泽民,有一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生意经。他可以在顾客想买又不想买的犹疑之间,只用三言两语就把交易作成。他的另一个特点是能把滞销品变成畅销品。驻上海的聂守天和驻大连的李启太,在驻地都很神通,能及时购进紧俏商品。账桌代照商孟余,既擅长书法又精通会计,亦是商店的关键人物。

天丰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检查,每天开门营业也是紧张有序,每人心中有数,事后检查总结。一开门营业,“不是人”孟老廷就第一个站在门前迎送顾客,笑容可掬,百般寒暄。顾客进店,有凳椅供休息,年轻的给点烟倒水,使顾客有进店如到家之感觉。在柜台上,孟老廷更注意职员们对顾客的态度和销售技术,如发现职员因工作不细和态度不好而不能成交时,他便随时记下,晚饭后,便召集全体职员开会对态度不好的严加批评。然后提出改进意见,使大家心服口服。各位掌柜的,也向经理和副经理汇报一天的情况,经理向众人通报外地信息,再结合内地情况,作出下步安排,使人人心中有数。

当时天丰德为了开辟货源和获取信息,特在各大商埠设有办事机构,计有上海驻3人,天津4人(多时达12人),并在北京、大连、青岛、烟台、沧州、昌黎、滦县、 城等地长设办事处。

天丰德除在门市上销货外,还备有3套大马车,长年有专人赶外集,并到本县和滦县、昌黎等县去赶庙会,因此销售量非常可观。

在商号严格的管理下,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他们精明干练,熟悉商品,服务热情,只要顾客上门,很少让他们空手而归。如一位50来岁的妇女和一位17、8岁的姑娘满面春风的来到商号,当他们走到布匹柜台时,售货员就热情招呼,因为他早已看出,这母女是来买嫁妆的,经过简短的交谈,更证实了自己的看法,就赶快把各式各样最时兴、最漂亮、最新颖的布匹推荐给他们。这时主攻对象是姑娘,发现她对所推荐的商品有点不满意,把目光移到另一种商品时,售货员就立即把这一商品取过来,并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多作介绍,使得姑娘满意,这桩生意便成交了。这笔生意成交以后,还要进行下一步交易,如买了被面,再向她推荐被里。买了褥面就向她推荐褥里和褥单、床单等,买了红被面再推荐做被用的红线等。

当时乐亭商界对天丰德的评价是:“资本雄厚、人才济济、生财有道、乐亭第一。”

二、大有斋:大有斋是乐亭鞋业的领袖,店址在东大街路北,阁东第一家,是天津的分店。它专门经营鞋业,大有斋的鞋在京津和冀东一带很有名气,它不但样式众多,款式新颖,老少皆备,又非常注意质量。据说一双老年人穿的云字棉鞋,就要絮上一个棉花瓜子,絮完还要压平半年再做鞋,这样鞋做出来既美观又暖和。大有斋的鞋样子好,质量好是人们所公认的,因此乐亭一带有句歇后语:“大有斋的鞋——要样。”

三、鸿发合:是京东刘家合德堂的商号。店址在东大街路北,西邻“大有斋”,东邻仁义胡同。它经营绸缎布匹等高级商品;柜台琳琅满目,苏杭的绫罗、四川的川绸、上海的花布应有尽有,它是合德堂在乐亭城里几家商号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商号掌柜是孙老慎,曾任乐亭商会会长多年。他对商号管理有方,同仁精明干练,生意一直较好。据刘益宗先生回忆,鸿发合的收益每年在万元大洋以上。

四、中利和:店址在城南关(解放后作过乐亭二中学生宿舍)是哈尔滨中利和的分号,它专门经销笤帚。白苗笤帚是乐亭一带的特产,是乐亭乡间的一种传统副业。王滩王兴元长期在哈尔滨经商,他看到白苗笤帚的市场潜力,决心在哈尔滨为家乡的白苗笤帚打开市场,他就和代张庄的李子三、张晋臣合伙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哈尔滨开设了“中利和”商号,专门经销乐亭笤帚。同时在乐亭南关开设分号和笤帚加工厂,专门收购和生产笤帚。加工厂工人多达100多人。

中利和的白苗笤帚很快垄断了东三省市场,在长春、沈阳、营口、大连等地开设了代理店。之后又打入了山东市场,行销山东全省,以后更打入国际市场,经营对朝鲜的出口。他们在乐亭的收购和生产量都很大。中利和的笤帚用火车运往东北各地,用船运到营口、大连、烟台以至朝鲜的仁川等地。车水马龙,生意红火,使乐亭的白苗笤帚业进入了黄金时代,更为以后乐亭白苗笤帚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中利和年获利在两万大洋左右。

五、正兴合:主要经销煤油、纸烟、蜡烛等,是我县第一家外资企业的代销店,店址在东街,经理是李 卿和王老运。原来正兴合只卖些蜡烛、烧纸等日用小杂货,本小利微。民国初年,英、美商人在天津开办的烟草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派人到农村推销商品。这些外国商人,用大车把煤油和香烟运到乐亭来推销。这些商品在中国是刚刚起步。煤油是点灯用的,当时被称为“洋油”,虽然又亮又便宜,但当时中国农村都习惯用食用油点灯,对它却敬而远之。香烟当时被称为“洋烟”,处境也不看好,当时的中国农民,不像西方绅士那样指夹香烟,而是用长杆烟袋吸旱烟,因此香烟、煤油在中国农村长期打不开市场。外国商人就想尽办法来推销。

外国商人首先来到胡坨集上,他们吹打了一阵铜鼓洋号之后,就推销商品。所谓推销,只不过是“创牌子”,就是让群众认识他们的产品。他们把煤油分装成小瓶免费送给农民试用,不但送煤油,同时还送给特制的煤油灯。推销香烟的更是在一阵吹打之后,就把各种名牌香烟成盒的向群众抛撒,希望群众捡起吸食。但中国人的警惕性是满高的,他们对赠送煤油和灯不感兴趣,对抛撒满地的纸烟更是小心翼翼,外商只好自己出来,从地上任意拣起一盒香烟打开吸食,以示香烟无毒。就这样,在胡坨折腾一天也收效甚微。

第二天,正是乐亭大集,外商的推销马车来到东街,正好站在正兴合门前,外商又故伎重演积极推销,而中国百姓却热情不够,使外商很失望。但正兴合经理李 卿却看出了商机,他常去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对这些洋货很有认识,便积极和外商拉关系。他首先对外商热情招待,给他们送去了坐椅和茶水,使外商十分感激。中午散集,外商又很失望。李 卿把他们请到商号里来,外商正推销无门,可看到这位热情的中国商人,就主动请他为上述两大公司代销商品。李 卿就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取得了乐亭及周边地区的代销专卖权。由于外商代销品,既不用资金、利润又大,使正兴合很快就发展起来,李 卿也成了乐亭商会的董事之一。

除这些著名商号以外,还有些商号也很有名气,像:百货业的华聚涌;绸缎布匹业的永顺昌;金银业的兴丰厚;钱业的益发钱庄、功成玉钱庄、天合盛钱庄;当铺业的南当和北当;五金业的裕通厚;杂货业的永盛号;茶业的永顺合、源发合;纸坊业的义合隆;书店业的永顺号;大中书局等等。

乐亭商业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以前,达到了鼎盛时期,以后随着日本不断向冀东入侵而逐渐衰落。到日本投降前夕,商号数量已由原来的100多家减少到39户,乐亭商业一片凋零。

乐亭商号既反映了乐亭经济的发展状况,又反映了乐亭经济的特点。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兴衰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