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摘要:因为许可,所以稀缺;因为稀缺,所有就有了生意。如今,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也变成了一门生意。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网约车管理办法的许可制

因为稀缺,所以成生意!

都知道出租车的牌照,曾经很贵,贵到上百万。

出租牌照很贵的原因是,出租管理的经营权许可制,基于数量管控下,这种许可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谁持有了这种资源,便可围绕这种许可财源滚滚。之所以会有各大城市的牌照拍卖、转让、转租,便是基于特许的买办和寻租。

所以,出租并不是想开就能开的。

如今,网约车在新政出租化管理的原则下,这种许可的寻租在延续。

2016年颁发的网约车管理办法规定,要从事网约车服务,平台要获得属地城市的网约车经营许可证(简称平台证或牌照),司机要取得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简称人证),车辆要取得网约车运输证(简称车证),三证缺一不可方可上路运营。而同样基于总量控制下,除了最容易考取的人证由驾驶员自行申请考试外,平台证和车证的获得,便成了很难获得的稀缺资源。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牌照的大生意。

按照网约车管理办法的线下属地许可原则,任一家网约车平台要想在全国各地开展网约车业务,就必须到各所在城市申办网约车许可证。比如滴滴,要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运营,需要办理300多个地方牌照,同样的资质材料要在300多个城市重复跑多遍。无论从获牌耗费时间和人力上,想想都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于是围绕网约车牌照办理的,代办中介和牌照买卖便应运而生。据南方周末曝料称,平台许可证的代办,根据办理难度不同,中介报价在60万到40万不等,办理周期从4个月到半年时间。而网约车牌照的买卖,多家中介表示,目前带全国线上服务能力认定的网约车牌照,至少在180万元以上,“如果是干净的空壳公司,至少可以卖到300万”。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结果便有了如此怪现象:滴滴在上海至今未能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而且在全国很多城市都还没有拿到网约车经营许可证,但滴滴却是全国拥有4.5亿用户最多、单日订单达3000万的网约车平台,同样,滴滴更是全国拥有最大不合规网约车司机的平台。

但拥有最多牌照的是谁呢?却是几乎没人打到过车的万顺叫车,却在全国已取得148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号称合法化程度行业领先。另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万顺叫车仅在12个城市开通运营。据南方周末爆料,这家牌照最多网约车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就是拿牌照、刷单、通过各种名义聚敛加盟商与司机的资金。

近期,万顺叫车地方分公司投资人(万顺叫合伙人)向媒体公开爆料万顺刷单和向加盟商圈钱的可怕的庞氏风险,万顺的套路和底牌正在被掀开。

当平台证(牌照)被当成一门生意被代办和买卖,当没有实际运营的公司却拥有最多的牌照,这是网约车新政的管理初衷吗?

车证的小生意。

网约车运输证,全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简称车证。

网约车新政下,发放平台证和车证的权力都在各个城市的出租车管理部门。

各地交管在总量控制、出租化管理的原则下,原本要变更车辆属性和运营车险的合规高成本就已经落地困难,而各地方又在国版网约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层层加码,相继出台了包括但不限于户籍、车牌、轴距、车价、排量甚至安全气囊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而要满足如此细到极致的车证办理规则,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数千万的网约车几乎绝大部分不合格无法取证。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于是,围绕车证的小生意也就出现了。以租代购、租车跑滴滴等便是车证合规难下的生意。

由于私家车因为不愿意变更属性、车况不符合要求不得不换车、个人办理车证的各种限制,各地便涌现大批车辆租赁公司。

各租赁公司通过优惠的折扣价格批量集中采购符合要求的车辆,统一办理网约车运输证后,再通过以租代购、合作购车的形式,租给全职的网约车司机。但这种模式的车辆,车辆登记在公司名下,车辆所有权仍归属公司,司机每月需缴纳4000-5000左右不等的租金,另外还有每月数百元的挂靠费等成本。

在租车跑滴滴的模式下,最大的赢家便是租赁公司了。不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车,更从司机身上赚取到不菲的租赁费和挂靠费等高利润,而可怜的司机们,辛辛苦苦跑车,全变成给两桶油、保险公司、平台、租赁公司打工了。

所以,新政下,车证也成了一门生意。

但这门生意却也并不好做,最近南京的千辆网约车闲置停车场被称网约车坟场的消息,便预示了违背市场选择的生意,风险随时可能会降临。

当网约车的牌照和车证变成一门生意!

网约车新政下,牌照和车证都成了生意。

网约车新政的出租化管理,正如马云所说,用管理火车的办法管理飞机,其实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落后哭喊的力量。

而这一哭喊的力量之强大,也确实匪夷所思。频频向最高有关部委致函致信和专家联盟的参与管理办法的意见征集、规则拟定、两会发声,最终成就了出租化的网约车管理办法,更是直接使得全国3000多万的私家车共享性质的网约车无法正常走上合规之路。

网约车新政下的90%以上无法合规,无法获得许可证照,于是便有了围绕合规证照办理的生意出来了。

当许可和牌照变成了生意,这和当前急需改革破除特许经营和份子钱的旧出租又有什么区别呢?

硬生生把网约车管成出租车,结果,牌照代办、买卖,运营证租赁转让,纷纷应运而生。旧出租的万恶根源被成功移植到网约车上,网约车也成了实实在在的新出租。

尴尬的新政规则。

只是可惜了引领全球的共享经济在中国,难道真要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你觉得网约车如今出现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不合规?还是因为规则本身不合理?

声明:欢迎理性评论,拒绝粗俗、恶俗和一切攻击谩骂,类似一概删除;如果想让你的观点被更多人看到并接受,那就请理性客观文明发言,即使是批评指责,本堂非常欢迎和感谢!让我们共建和谐舆论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