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銀行股若開啟回購更有積極意義

從10月開始,回購成為A股的熱門詞,特別是上週末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後,低價破淨股的炒作熱情高漲,股價持續上漲,不少公司紛紛醞釀回購事宜。不過,被市場寄以厚望的金融股特別是銀行股的回購始終不見蹤影。

此前在監管層首次明確表態鼓勵上市公司回購時,就有觀點認為如果銀行股開始回購將對市場有積極作用。但彼時回購細節尚未出臺,不少上市銀行擔心回購會消耗資本金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回過來在嚴格的行業監管之下還要補充資本金,得不償失;況且,銀行的監管還不止是資本市場,銀保監會的態度更重要,於是大家都在觀望,誰也不敢搶跑。現在,三部委的《意見》已經很明確了,支持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優先股、可轉債等多種方式,為回購本公司股份籌集資金。這一條几乎就是專門為銀行股量身定做的,可以不消耗資本金去回購,直接發優先股和可轉債,這幾個融資品種基本都是銀行股的專屬產品,因為分紅和盈利要求,很多上市公司不夠條件。

而且,《意見》還附加了一個便利條件,就是簡化實施回購程序。其中提到,上市公司股價低於其每股淨資產,或者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累計達到30%的,可以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進行股份回購。A股破淨股不少,有三百多隻,但能形成板塊效應的只有銀行股了。截至上週五,滬深兩市28只銀行股中,共有18只銀行股破淨,佔了一大半。其中,民生銀行 (600016)、 華夏銀行(600015)、交通銀行(港股03328)(601328)等10只銀行股市淨率低於0.8倍。銀行股向來是比較聽話的,公公婆婆比較多,因此比較保守;而又因為我國的銀行賺錢比較容易,如果突然大手筆花錢回購,難免風言風語。現在,政策上已經幾乎沒什麼障礙了,只待誰率先出手。

從行業監管層面看,銀行股回購也應該沒多大問題,銀保監會既管銀行又管保險,但中國平安(港股02318)(601318)早在10月底就公告了回購計劃。只不過,中國平安搶跑回購似乎沒有設置下限,而且監管沒表態,其它保險公司沒跟進,所以其影響到現在也不大。如果破淨銀行股開始全面出手回購,效果就不一樣了,它們破淨幅度更大,回購動力更強,板塊效應明顯,權重牽引也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關鍵的是,可以“借錢”回購,相當於加槓桿了,這點尤其值得關注,在中國凡是開始加槓桿的領域,到後來都會掀起不小的風浪。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