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哪個的影響最大?為什麼?

雲飄天空峰立大地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比較郭嘉、龐統、周瑜三人,都離不開他們身後的勢力,即郭嘉之魏,龐統之蜀,周瑜之吳。很明顯,

魏、吳、蜀三者相比,曹魏明顯實力更強,因此,魏失郭嘉影響最大。那麼蜀失龐統和吳失周瑜呢?這就要就事論事了。

郭嘉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不僅僅是因為郭嘉能夠為曹操獻計獻策,更在於曹操對這個人更深層次的安排,什麼安排呢?屬之於後事。

曹操曾經說過,郭嘉是眾謀士當中最年輕的一個,因此,他著力培養郭嘉,想讓他在自己百年後能夠輔佐魏國的繼承人繼續統一大業。如果不出意外,曹操死後,很可能郭嘉會繼續輔佐曹丕東征西討,但是很可惜,郭嘉早逝,這令曹操極度惋惜。

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從曹操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郭嘉有兩個優點,一是郭嘉是自己很得力的謀士,第二點很重要,在所有謀士當中,荀彧、程昱、賈詡等等都與曹操是一輩人,年齡較大,只有郭嘉年齡最少,所以,曹操想要將後事託付於他。由此可見,曹操早已將百年之後的大規劃寄託到郭嘉身上,但是希望落空,郭嘉早逝!那麼郭嘉早逝對曹操有什麼致命影響呢?

曹操一生當中最大的失敗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戰敗的原因一是因為瘟疫,二是因為連船。瘟疫造成了曹軍士兵大量病亡,士氣不足,曹操在水上初次與周瑜作戰時就大敗,不得不退守北岸。連船造成了吳軍採用火攻時魏軍無處可守,連岸上的營房也連帶遭殃。結果是曹操在最有希望統一南方時功虧一簣,繼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郭嘉不死,這些可以避免嗎?可以的

曹操在戰後總結經驗,扼腕嘆息說道:如果有郭奉孝在,恐怕不會有赤壁之敗。那麼曹操說的是事實嘛?郭嘉真的有如此能力能夠扭轉戰局嗎?很有可能。

郭嘉在曹操陣營中屬於頂級謀士,曹操曾經評價他說:凡是遇事,在眾人還沒有考慮清楚時郭嘉已經想好了對策,並且有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因此,隨機應變是郭嘉的長項,而曹操赤壁之敗就是因為在初期水戰失利時沒有好的應對措施,慌忙採取連船的蠢招才導致的失敗。因此,依照郭嘉的判斷能力,曹操絕對不會敗的那麼快,敗的那麼慘。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所以才有了曹操沉痛的懷念郭嘉,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如果郭嘉不死,赤壁必然不敗,那麼江南的形勢就是另外一番場景。很有可能曹操在有生之年會基本平定南方和北方大部分地區,最多剩下一個川蜀和遼東,這樣的話天下一統就會提前發生。因此,魏失郭嘉太重要,不但影響了魏國,更影響了整個歷史進程。

其次就是吳失周瑜,為什麼呢?整個三國時期,最關鍵的一戰就是赤壁之戰,之所以後期形成三國鼎立以及三國相互對立那麼多年,就是因為周瑜打敗了曹操。試想一下,如果周瑜不死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如果周瑜不死,那麼吳國鐵定的會北防曹操,南困劉備。這樣的話,劉備不會在荊州勢力做大,更沒有機會西向入蜀。

周瑜早就對孫權說過,既然我們已經取得了荊州的一部分(南郡),那麼我們就應當順江而上,穿過荊州,繼而西向進攻劉璋,將整個南方地區都納入版圖。孫權已經同意了,周瑜在還沒有出征時就病逝了。

如果周瑜不死,那麼劉備只有困守荊州以南,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而吳兵會在周瑜的帶領下,朔江而上,攻取川蜀之地。這樣的話,吳國前景一片光明。而劉備要麼徹底倒向吳國,要麼繞道支援劉璋。不過依照周瑜的計劃,他會建議孫權扣押劉備,這樣劉備或許會終老於荊州。

那麼周瑜死後吳國發生了什麼呢?魯肅對外的政策發生一百八十轉彎,將南郡借給劉備,任由劉備攻取荊州南部四郡,做大做強。在劉備入蜀時也是隻敢怒不敢言,不敢動一兵一卒。魯肅這種外交其實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一種掩飾,即只有藉助於劉備的幫助,才能防止吳國遭受魏國入侵。這明顯是典型的軟弱派,先不說如果周瑜不死如何,就是呂蒙都看不慣魯肅的作為。

呂蒙認為,依靠吳國的實力完全可以自行防守曹魏的進攻。只要派孫皎據守南郡,潘璋據守白帝,派蔣欽率領一萬名水軍在長江上下游機動巡查,敵人在哪裡出現就支援哪裡,我派兵攻取襄陽,這樣的話害怕什麼曹魏呢?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信,也是呂蒙比魯肅厲害的地方,同時這也是呂蒙和周瑜最相似的地方,即兩人在政治上都是強硬派,反對過渡依賴劉備的勢力,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因此,周瑜如果不死,就不會有劉備做大,就不會有荊州丟失,更不會有三國鼎立,所以吳失周瑜意義也很重大。

最後就是蜀失龐統,龐統對劉備來說是很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非他不可的程度。為什麼這樣講呢?

勸劉備入川援助劉璋趁機奪取益州是張松的主意,法正是主要實施者。而龐統只是在劉備下不定決心時給了一個很重要的建議而已。如果劉備沒有聽到龐統這句話還是會入川的,為什麼呢?

當時的劉備已經47歲了,益州有這麼好的機會擺著,如果劉備不趁機奪取益州,等到孫權反應過來,恐怕為之晚矣。況且有了法正和張松這兩個內應,取益州簡直易如反掌,天大的機會不能就此錯過,因此,劉備必定入川。那麼龐統的作用是什麼呢?

龐統最大的作用就是給劉備入川提供心理安慰,龐統是這樣巧妙勸劉備的:事成之後,給劉璋以高官厚祿,也不算負義失信與他。這其實就是劉備的心理關,怕天下人說他忘恩負義。而龐統只是給他找個臺階下罷了。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而後期,龐統入川后,給劉備獻了上、中、下三策,都是厚黑手段,算不上高明。自己在劉備攻堅時沒有想出好辦法,反而中流矢而亡,這也算龐統無能的表現了。相比而言,龐統真的不如法正表現出色,法正在漢中之戰時貢獻車輪戰,成功擊潰了夏侯淵所率領的魏軍。因此,論重要程度和能力,龐統甚至都比不上法正。

所以,如果龐統不死,那麼劉備既定的方向不會改變,還是需要攻取益州,還是需要諸葛亮的千里援助,至於以後龐統和法正誰表現更好,我傾向於法正。因此,蜀失龐統,對劉備來說損失不大。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失郭嘉影響最大,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不會敗,那麼就沒有了三國鼎立。同樣的,如果周瑜不死,那麼也不會有借荊州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有劉備做大,最後形成三國鼎立。因此,魏失郭嘉影響最大,吳失周瑜次之。最後是蜀失龐統,龐統是在還沒有發揮自己才能時就死了,所以他的死意義不大。至於你們都說龐統如何重要,對不起,我在史書上沒有看到。


每日趣評


這裡我們只談演義,不談正史。為什麼呢?因為根據正史,無論三國志也好,資治通鑑也好,對龐統、郭嘉、周瑜的定位,和演義裡面差距太大。比如說郭嘉,雖說《三國志》對他個人的評價很高,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對郭嘉能力的蓋棺定論。實際上曹操在戰略上更依賴荀彧,在謀略上更依賴賈詡,在戰術上更依賴荀攸,郭嘉被定為鬼才,其實他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對時局的判斷上。後世人對郭嘉的評價很高,基本上都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尤其是曹操那句“若奉孝在,安能讓我有此慘敗”。其實這句話正史裡面是沒有的。所以,如果按照正史來比,沒法比,我們只按照演義來說。

按照演義,郭嘉是曹操第一謀士,也是他對外作戰的主要依靠;周瑜是肱骨之臣,也是東吳第一謀士;龐統雖然來到劉備陣營時間不長,但是也是劉備入川具體實施路線的總策劃人和執行人。所以我們來比較一下失去他們三個,對三個陣營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我排序,那麼應該是龐統影響最大,郭嘉第二,周瑜第三。

為什麼這樣排呢?因為他們三個所承擔的歷史責任不一樣。

首先,曹操和劉備都是志在統一中國的,而孫權始終就是以偏安一隅為主要目標。曹操前期一帆風順,降劉秀、滅呂布、討袁術、徵袁紹……可以說他是最先有希望統一中國的人。但是以郭嘉的失去為節點,後期曹操的作戰多數都是不利的。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而歸,最好的結果都是艱難險勝。赤壁之戰的失利,征討馬超差點丟了命,漢中沒奪過來,曹操從西、南兩個方向都受到了極大的阻力。所以郭嘉的失去,對曹操的打擊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個人認為曹操不能統一中國,郭嘉還不是最關鍵的。因為他五大謀士,其他四個都在啊,尤其是賈詡在。賈詡的軍事水平一點不比郭嘉差,甚至還比他強。但是他為什麼後期諸事不順呢?我覺得主要三個方面,第一個,他有點驕傲自大了。赤壁之戰程昱、荀攸他們多次獻計,曹操不聽啊!他要是像早期那麼虛懷若谷,怎麼會慘敗?最後把責任推給死去的郭嘉,這有點甩責任的意思了。第二個呢,就是曹操後期動了篡漢的思想了。早期的曹操,能夠招攬人才,說白了是打著朝廷的幌子的。到後期,他對漢室越來越不尊重,大家都看在眼裡,人們都不想投靠了。赤壁之後,曹操幾乎沒再招納什麼頂級人才,就是這個原因;第三呢,就是受到士族階層的壓力越來越大。前期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說實在是損害了士族的利益的。隨著北方政權的穩固,士族階層一定會反擊的。這時候曹操是內憂外患,哪裡還有精力統一中國呢?所以說,郭嘉死不死,對曹操影響真的沒有那麼大。

相比於曹操失去郭嘉,那麼劉備失去龐統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我們知道前期三者當中,劉備勢力最小。在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戰略裡面,首先入川以獲得穩固的戰略後方,然後等待天下形式大變的時候,從益州和荊州兩個方向北伐,最後統一中國。實際上在這個戰略裡面,益州出兵主要還是牽制,而主攻方向一定是放在荊州的。原因很簡單,自古蜀地進去容易出來難。項羽為什麼要把劉邦封在蜀地?因為他就想封死劉邦。但是劉邦聰明啊,他根本沒進去,就在邊上蹲著,趁著項羽不注意快速佔領了關中,這才是劉邦一統天下的根本基地。劉備入川的確能獲得穩固後方,但是想打出去太難了,所以荊州是最關鍵的。而龐統的死去,劉備不得不把荊州的精銳尤其是諸葛亮調到四川,這導致荊州空虛。光靠一個關羽,肯定是守不住的。最後劉備得到了四川,但是卻很快失去了荊州,整個蜀漢被封在了四川盆地裡出不來,向東被陸遜打回去,向北屢次三番的失敗。最後蜀國越打越弱,這也是蜀國最先滅亡的原因。試想如果龐統不死,由他和法正主要負責西川事務,由諸葛亮輔佐關羽經略荊州事務,那麼劉備將一躍成為三國最強大的一股力量。在曹操後期的時候,劉備藉著“清君側、剿漢賊、狂復漢室”的口號,從西、南兩個方向討伐曹操,是有很大的幾率成功的。但是龐統的死,打亂了這一切的一切,這才造成了劉備的悲劇、諸葛亮的悲劇、蜀漢的悲劇。所以說龐統的死影響是最大的。

至於周瑜嗎, 個人認為有他不多,沒他不少。本來孫權就明白自己沒有父兄的雄才大略,他只是安心的做個守成之君。又有長江天險,所以有魯肅也好、呂蒙也好、陸遜也好,足夠保江東平安了。沒準周瑜不死,後期和孫權的矛盾會越來越大,鬧不好還君臣分離也不無可能。

不過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力畢竟不能勝天,古今多少事,最終都付笑談中而已!

 

 


A0000小米先生


發現有關於三國的問題真是太可怕了。這個問題居然一堆說郭嘉和龐統重要的,不知道你們是什麼腦回路。

從歷史來說,郭嘉、龐統都是隨軍參謀。曹操的謀臣茫茫多,而且曹操本身就是整個漢末晉前的最牛逼軍事家,沒有之一。所以即使郭嘉是曹操的主要謀士之一,他也還是個前不能領兵殺敵,後不能穩固內政的參謀,少了他歷史會有多大改變?

講到這,有人一定會說,如果有郭嘉,曹操就不會用鐵索連舟,曹操自己都說了,如奉孝在,不至有今日之敗之類。但麻煩你用腦子想想,真沒人看出鐵索連環有問題嗎?程昱早就說過這個隱患,曹操聽了嗎?退一萬步說,郭嘉真在,曹操不連了,同一時間東吳用同樣的戰術火攻,就曹操那點水軍力量和整合程度劃個問號的部隊凝聚力,還有盲目的追求大船,曹操這仗就能打贏了?說到底,曹操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打了一仗必敗的仗,然後作為領導,他需要一個人背鍋,那麼,死人是最合適的。

再說龐統,劉備取西川他是主要參謀沒錯,但是龐統死了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嗎?基本沒有,因為劉備之後得到了法正,在法正的輔佐下順利的拿下了整個漢中,加上荊州的關羽,聲勢一度要逼得曹操遷都。而後來的衰敗來自於東吳背後捅刀子,這個誰也想不到,再後來伐吳,誰也勸不了。當然了,這裡諸葛亮有過一個和若奉孝在差不多的如果論,若法孝直在。注意這裡說的是法孝直而不是龐士元。當然了,這也是讓死人背個鍋,你諸葛亮都勸不動,誰還勸得動。不過這也能看得出,在旁觀者眼裡,法正在劉備的心目中,遠遠重於龐統。

最後說周瑜。其實沒什麼可比性,郭嘉龐統是什麼,從來沒帶過兵打過仗的謀士,周瑜是什麼,東吳大都督,相當於今天的解放軍總司令,僅次於孫權的東吳二號實權人物,都不說他當時竭力幫助幼年的孫權穩定政局的匡正之功,就說他赤壁擊敗曹操,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就衝這點,他就是三國裡重要程度要進前十的人。更何況如果周瑜不早死,劉備還有沒有荊州都是未知數,甚至東吳都有可能西取四川,和曹魏兩分天下,所以周瑜英年早逝,是一個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事件。

所以排重要程度,郭嘉龐統加起來,也趕不上一個周公瑾。三個人排序的話,應該是周瑜>郭嘉>龐統。




想和世界聊聊


在《三國志》一書中,對郭嘉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而對周瑜則只是略作記載,這自然是由於魏國和吳國所處環境有關,而對於龐統的評價,則也是還算高的。那麼從魏國、蜀國、吳國的三國戰略來看,蜀漢失去龐統是影響最大的,因為這直接導致了蜀漢不得不改變戰略。而諸葛亮是治國的人才,其領兵能力還不如劉備。

曹操在當時是渴望統一天下的,而他的實力也是比較強的。在郭嘉死後的十幾年裡,曹操確實是敗多勝少,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也是說郭嘉要是在就好了。但是對於曹操來說,整體的大戰略沒有改變,手下依舊是有十分出色的謀士,像賈詡這樣的人才,曹操不下十個。所以郭嘉的死,只是遲緩了曹操統一的步伐,沒有改變大的戰略。

而龐統是在劉備攻打成都時陣亡的,當時龐統作為軍師,被亂箭射死在成都城下,雖然最後奪取了成都,但是損失了龐統這樣一位謀士。劉備人才本就不多,而且非常缺少軍事能力突出的人才,。龐統的死導致了劉備不得不改變戰略,蜀漢也由攻勢改為守勢,乃至於最後諸葛亮北伐,也時不得已而為之。若是龐統、法正建在,這鹿死誰手還真是未可知。

至於大都督周瑜,對於東吳來說可有可無,畢竟東吳一直都是偏安一方,沒有爭奪天下的實力。畢竟東吳能依靠的是水師,而面對曹魏的騎兵,抑或是蜀漢驍勇的步兵,東吳都沒有能與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周瑜死了對東吳沒什麼影響,畢竟有天險在哪裡,只要東吳不搞北伐,將領哪裡有什麼用武之地。


小司馬遷論史


在談古論金看來,吳失周瑜,影響最大。

當然,如果把魏失郭嘉和曹操赤壁之敗聯繫,把蜀失龐統和關羽荊州之敗聯繫,對兩國影響不可謂不大,但是,一來上述的聯繫不一定是由此及彼的強邏輯聯繫,二來周瑜對東吳,具有特殊的意義。

對於東吳來說,統治者中最重要的一個集團是在孫策軍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孫氏集團,東吳的政權就是在他們和本地豪強集團聯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

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

孫氏雖然是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但是以他們為核心的孫氏集團起家的根基在淮南一帶,最初在本質上是以袁術麾下的一支偏師在活動,雖然有周瑜“觀術終無所成”的事後諸葛亮式的追記,但是按照東漢的倫理觀,周瑜就是袁術的故吏,而興平二年(195),孫策東渡長江本身更是在袁術的指令之下。

因而,這一集團即使後來和眾叛親離的袁術切割,也還是存在一定的原罪,對東吳土著更是不折不扣的外來勢力,天然存在緊張的關係,如果天假以年,周瑜沒有英年早逝,可能憑藉“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的人格魅力和情商優勢,在孫氏集團和吳越豪強之間建立起一個更為融洽緊密的關聯性,東吳後期許多政事混亂、荒腔走板的事情可能在亂源上就得到了遏制。

換句話說,陸遜、顧雍、朱然是江左土豪,而張昭、周瑜、魯肅、呂蒙並不是,陸遜走上臺前,雖然挽狂瀾於既倒,但是給東吳的後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談古論金


蜀失龐統影響最大。因為劉備身邊一直沒太多可用之人,龐統的位置,也沒有合適的人頂上。

龐統

當時龐統獻計上、中、下三策於劉備,劉備用中策,奪取劉璋蜀中之地。龐統死於交戰流矢,諸葛亮聞訊,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帥軍助劉備入主巴蜀。從此,荊州就獨留關羽坐鎮。短短几年,關羽敗走麥城,孫劉聯合抗曹徹底破滅。

如果龐統不死,相信劉備會帶龐統在身邊。以龐統一日斷案的辦事能力,蜀中事物一定可以交代法證與他。法證死後,即使勸不住劉備不出兵,也可以跟在身邊,保證劉備全身而退。諸葛亮就可以和關羽一起在荊州,維護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未必就那麼快被滅。時間一長,什麼變數都有可能發生。所以龐統之死,對蜀劉備來說,就是痛失肱骨。


郭嘉

郭嘉是和慧眼識珠,算無遺策的謀士。他從袁紹帳下轉投曹操,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來激勵曹操與袁紹抗衡,並助曹操大敗袁紹。之後,又給曹操出奇謀,退兵坐等袁譚、袁尚內訌。最後曹操果然不費吹灰之力,二袁一死一逃。為南征沒有後顧之憂,郭嘉力排眾議,建議曹操“虛都親征”,輕裝簡行,贏得平烏桓之役,徹底肅清袁氏勢力,曹操從此徹底統一北方。童年,郭嘉操勞過度病逝。

郭嘉號稱“算無遺策”,連毛主XI都是他的鐵粉。因為他雖然是個謀士,卻非常善於站在“主公”的位置上去“謀天下”,而一般謀士只能“謀一域”。所以幾年後,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狼狽逃竄,感嘆道:如果奉孝還在,我安能有此敗。但即使郭嘉在,我認為赤壁之戰曹操也不大可能把孫劉兩家吃掉。即使曹操有將後世子孫託付郭嘉之意,估計也過不過司馬懿這隻老狐狸,未來可能還是一樣。


周瑜

太熟悉我就不多說了,周瑜主導了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吳國的都督之位,一直是能者居之。周瑜死後有魯肅,魯肅以後有呂蒙,呂蒙死後有陸遜。呂蒙定計白衣渡江,奪回荊州,吳殺關羽,就已經註定打破三分天下的平衡,就是周瑜再生,也無能為力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龐統之死對整個局勢的影響最大。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我個人認為,龐統的死對於蜀漢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對蜀漢太重要了。

先說郭嘉,郭嘉確實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也曾說如果郭嘉在的話會阻止自己打赤壁之戰。但是,赤壁之戰的失敗幾乎是曹操註定的,因為他的北方兵就是突破不了長江天險,而南方的孫劉也勢必會聯合,一句話,在那個時代,北方想統一南方是比較困難的。

再說周瑜,周瑜雖然是東吳上游統帥之首,而且接班人也是相對鴿派的魯肅,但是東吳的政策在他們之間是延續得比較連貫的。在魯肅去世後,接班上游統帥的呂蒙是比周瑜更鷹派的人,他白衣渡江的計劃也完全實現了周瑜吞劉自保的戰略構想。

但是龐統的死就不一樣了,因為劉備身邊除了龐統就只能調諸葛亮進川,而曹操死了郭嘉還有荀攸那幫人,孫權沒有周瑜還有魯肅。

龐統的死不僅僅意味著劉備失去了他此時最重要的軍師,更直接造成了諸葛亮入川,這對當時的形勢影響不大,卻在五年後造成了巨大影響。由於沒有諸葛亮的坐鎮,導致關羽在荊州一家獨大,這對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無疑是提供野蠻生長的機會。終於,在他水淹七軍以後,迅速身死國滅,丟掉了荊州。

丟掉荊州對於蜀漢來說是其立國戰略《隆中對》的徹底失敗,它意味著蜀漢從此以後只能是一個偏霸一隅的政權,從這一點來講,龐統之死的連鎖反應,確實是最大的。



青言論史


早起,活動活動腦子,答一波。

先聲明,目前只看了演義,正史正在琢磨,所以此回答只針對演義,待看完正史如有偏差再來修改。

回到正題。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哪個的影響更大?我從三人所服務的領導這方面說下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要分析領導,是因為一個人貢獻或者說影響的大小,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平臺,個人能力決定的是下限,而平臺決定的是上限。我們探討三人早亡影響的大小就必須知道這些人沒死所能達到的上限,因此分析三人的用武平臺就是必須的了,而在當時,平臺就是他們服務集團的首腦,因為所有的計策謀略都必須通過首腦才能得以實現執行,首腦的性格,能力和行為方式決定了他們對郭嘉龐統和周瑜的使用,也就決定了如果三人不那麼早亡,三人可能取得的功績和影響,因此重中之重就是要分析曹操,劉備,孫權三位首腦,基於此來回答我們這個問題。



曹操劉備孫權均為當時的雄主,並且有著各自的特點。個人以為,曹操善謀,劉備多仁,孫權能斷。



具體來說,三位雄主中,曹操是最有智謀的,兵法權謀甚至比手下的謀士還要高,縱觀整個三國,最高統帥給出徵在外的大將留錦囊的,也就是曹操了,和謀士們商議謀劃時,謀士的計謀他一聽就明,更多的是“與某同”,而不像其他統帥或將軍的“甚合吾意”,劉備和孫權就是這樣的。所以曹操善謀,不但善謀而且還相當自信,待到後來在大敗袁紹袁術平定北地後極度膨脹,對自己的能力和判斷極度自信,基本上已經聽不進與自己想法不同的計策了。



決定性的赤壁之戰,曹操被諸葛亮和周瑜多次算計,手下謀士並不是沒有不明白的,也都指出過,可是因為膨脹和自信,他一概不聽,致使赤壁兵敗,天下三分。最後曹操說如果郭嘉在,斷不會有此大敗。是真的嗎?假如郭嘉不那麼早亡,曹操就能聽進郭嘉的計策嗎?我看未必,他只是在為自己兵敗拉個墊背的罷了。

曹操並不缺謀士,手下謀士眾多,相對來說,蜀吳只有一兩個頂尖謀士其餘皆一般化,曹操謀士水平平均水平最高,多一個郭嘉,也提高不了更多,魏最大的問題是領導也是個厲害的謀士,不,是謀主!一個單位如果領導特別善於謀劃,最理想的是下面配一批能幹活的,跟著領導的安排做,這個單位一般會幹得風生水起。而如果下面也都是一群出謀劃策的,你覺得下面人的計策會有多大可能撼動有著迷之自信的領導的決策呢?應該很小。所以後面曹操勢大後,他手下荀彧,程昱,賈詡等當年的頂級謀士都沒能再起大作用,相反卻因為諫言被處理,你說如果郭嘉還在,他又能如何呢?根本影響不了什麼!


再說劉備多仁。劉備素有仁義愛民之心這在三國是出了名的,攜民逃亡,不納劉表荊州,不取劉璋益州,等等。正因為素有仁義愛民之心,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相助,所謂得道者多助。也正因為他的仁義造成了他做事不夠果斷,在眾多大事中需要手下人出謀劃策。也正因為他的仁義,讓他在處理國事軍情的時候願意聽取手下的計策。所以在劉備成事的過程中,自己基本上沒有出過好的計策,都是依靠手下謀士出謀劃策,再由手下將吏貫徹執行。當然這與劉備不善權謀有很大關係。不僅如此,當謀士們為他想好計策的時候,他反而因為多仁以致寡斷,錯過了很多機會。比如諸葛亮多次建議他接受劉表的託付,把荊州作為自己的戰略點,其重要戰略意義,隆中對的時候就討論過了,劉備是非常認可的。可臨到頭上劉備就是不聽,講所謂仁義,結果最後又是借又是打,最後還丟了,折了關羽,以至於讓整個蜀漢的戰略陷於被動。還有入蜀奪益州的時候,還在講仁義,龐統的上中下三策都擺好了,他只選了箇中策!最後龐統命喪落鳳坡,才悔之晚矣。可見劉備在國家治理和軍事戰略方面是非常依靠手下的謀士和將吏的,他也願意聽取手下的計策和謀劃,(當然最後為關羽報仇那一次,可以理解我被悲傷和仇恨迷了心,一意孤行任性了一次。)這種情況下手下能臣干將越多越好,這基本上和上面的曹操是相對的,這也正常,本來曹操和劉備在性格和能力上就有相對之處。



回到龐統之死的影響。首先龐統的能力是極強的,和諸葛亮齊名。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在軍事謀略上的確首屈一指,但是龐統非但軍事謀略好,在治理國家方面是勝於諸葛亮的。如果龐統不死,隨劉備入川蜀,取了益州和漢中後,好生治理,以龐統的能力,再加上法正劉子初等,蜀國強大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有龐統在,諸葛亮可以穩坐荊州,他對荊州的戰略作用是想了幾十年的,東連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在當時就是唯一正確的戰略。這樣一來,荊州不失,關羽不死,劉備不怒,有龐統在內治理國家,諸葛亮專一軍事部署,那就是一派祥和景象,等過幾年,諸事俱備,隆中對中設想的願景就在眼前了!想想都激動……,可惜啊可惜,龐統早亡,孔明走了,荊州丟了,關羽死了,劉備怒了,戰略崩了,美夢也破了。丞相失了主內的龐統,又主內又主外,事事親為,無法一心軍事,最後力不從心,勞死於五丈原,漢室中興成為泡影。你說龐統的死,影響大不大?



最後說孫權能斷。在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孫權還沒有出道,所以沒排上號。孫權謀略不如曹操,仁義不若劉備,但孫權混到東吳之主的位置,並且保東吳長盛不衰,除了孫權個人的確是個英雄人物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孫權能斷。整個三國演義,沒見過孫權出過什麼大的謀略,但也絕少看到孫權犯什麼錯,貌似只有一回損兵折將。這都歸功於孫權的能斷:決策果斷,善於用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每次兵權的交替都非常順利,所託其人。而具體到每次重要關頭的決策都能聽取眾議,選擇最有利的那個,並且一旦定計,便力排眾議,用人不疑,非常果斷,不像劉備那樣優柔寡斷,也不像曹操那樣極度自信。聯劉抗曹時,力排眾議,以劍斬桌,用周瑜和張昭分主外內,後面一應軍事大事,任由周瑜決斷,由此可見孫權決事和用人之果斷。周瑜死後,任用魯子敬執掌軍事大權,很好地完成過渡和穩定,及到後面用呂蒙之計取荊州敗關羽,用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對抗劉備,對於心向劉蜀的人來說,看了簡直心寒膽裂,實在太厲害了!一個人決事用人能夠到這份上,其見識和決策能力那是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曹操比不了,劉備更比不了。

不過孫權如此厲害,能力強野心卻不大,他沒有劉備匡扶漢室的壓力,也沒有曹操一統天下的志向,簡直就是個佛系領導,也許是因為他的基業得自父兄,覺得只要守住就好了,別人不來搶我的就行,我也不去搶別人的,安安穩穩地守著基業就是最大的成功。有這種思想的佛系領導以及深知其心的臣屬,從根本上決定了東吳的戰略決策。



對於孫權領導的東吳,如果周瑜不早亡,情況會如何呢?有人說如果周瑜不早亡,劉備可能沒那麼容易佔荊州,也沒有那麼容易得益州。實際上,在周瑜死之前,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對取荊州益州的謀略都定好了,並且已經在初步實施了,周瑜也想了辦法,可結果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周瑜這才“氣死”的。也就是說即使周瑜不死,他想滅劉備幾乎是不可能的,諸葛亮那個時候還沒有因國事而累,周瑜應該還是鬥不過年輕力壯的孔明。周瑜不死,孫權會如何用呢?對於這樣沒有擴疆裂土的野心,只有保守基業的責任的佛系領導,周瑜最大的作用就是練兵練兵再練兵,兵練好了,是不是就該滅蜀平魏了,估計也不會,一方面領導孫權沒有這麼大的野心,要知道,周瑜死後,魯肅呂蒙陸遜也都在練兵,東吳也日益強大,特別在得荊州以後,戰略優勢並不差,這個時候聯合諸葛亮共同北伐,應該會有作為的,可是這一切都沒發生。因為孫權及其臣屬們反覆唸叨的就是:萬一打不過,父兄留下來的基業就全完了。第二方面,蜀地易守難攻,魏國兵強馬壯,吳兩邊都幹不過,幹不過就要考慮後果:萬一打不過,父兄留下來的基業就全完了,這是他們最要命的痼疾。所以綜上,如果周瑜不死,吳國可能會更強大些,但一來幹不過諸葛亮,二來改變不了孫吳集團保守基業的思想,對最終的大局會有影響,應該會推遲三國一統的時間,但影響不會那麼大。

以上,基於對魏蜀吳三國領導曹操劉備孫權的特點,分析了郭嘉龐統周瑜如果不早亡可能出現的結果以及對三國格局的影響,結論是蜀失龐統影響最大,吳失周瑜次之,魏失郭嘉影響最小。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不知不覺,寫了兩小時,手打不易,請熱情點贊,哈哈。


SEVEN


按正史來說肯定周瑜>龐統>郭嘉。

周瑜不是謀士,不是謀士,不是謀士,重要的話說三遍。周瑜是“帥”,是吳國的二當家,其地位相當於關羽、曹仁。

曹魏人才多,所以曹仁掛了還有曹真,季漢沒了關羽的後果不論正史還是演義都有目共睹,其重要性遠不是龐統、郭嘉能比的。

吳國如果有周瑜,合肥估計早拿下了,劉備能不能壯大都是個未知數,要知道周瑜也是有“二分天下”的戰略部署的。

其次是龐統,龐統的地位相當於荀攸、賈詡,屬於參謀長的地位。龐統掛了季漢還有法正、黃權,然而法正死得早,黃權又降了曹魏。

後期季漢實在就沒人了,沒辦法諸葛亮才親自上的,本想培養馬謖當接班人,無奈他自己不爭氣是一方面,又遇上了名將張郃。

郭嘉嘛,其實被演義誇大了,他連參謀長都算不上,只能算一個參謀+秘書+HR,繼承戲志才的位置。

只能說曹操比較信任他,他估計情商也比較高,說話能讓曹操聽進去而已。

所謂的“十勝十敗”的原型其實是荀攸的“四勝論”,估計荀攸也知道自己說話曹操不一定那麼言聽計從,所以讓郭嘉去說的,他自己又加工了一下。

而且“十勝十敗”既不是戰略也沒有具體戰術,只是個鼓舞曹操信心的東西,真實作用有限。

遺計定遼東的也主要是司馬一家的功勞,和郭嘉關係不大。

且不說正史上沒有曹操赤壁後的感慨,就算有,也最多是想表達別人說話他聽不進去,只能郭嘉能說服他吧。

所以他的重要性是最低的。


三句不過崗


只按演義來談,周瑜影響最大,郭嘉次之,龐統最後。

龐統出山時,演義裡說到因為長相醜陋並沒受到劉備重用。而且個人看來劉備並不重視龐統的存在,當龐統對劉備說可以取益州時,劉備以仁義為藉口遲遲沒有動作,實際上是在逼龐統先手,最後龐統以身殉國換取劉備攻打益州,劉備入主益州後,又得到法正這個 益州謀主 ,看得出其實劉備僅僅是在利用龐統,事成後龐統死不死跟劉備無關了。




然後說到郭嘉,郭嘉是真的為了曹操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對於郭嘉的死,曹操也是真的感到惋惜和心痛,這些都不是裝出來的,奈何也僅僅是惋惜和心痛而已,郭嘉的死對於曹操的基業來說,不能說毫無影響吧,總之影響不大。曹操帳下謀士過百,精英者也有十至二十,且能力都不輸郭嘉,甚至超越郭嘉,謀主荀攸,王佐之才 荀彧,毒士 賈詡,還有程昱,劉曄,戲志才,司馬一族等等等等,隨便哪個放到其他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ps.個人超愛荀攸。。。

最後周瑜,周瑜無論在演義還是正史裡都是吳國前期最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之一,沒有之一,沒有之一,重要的是說三遍,周瑜死後,相當於吳國的一面牆倒塌,雖說後繼有魯肅,呂蒙等人,但都與周瑜相去甚遠,魯肅由於在演義中過於窩囊,不過多評價。周瑜已經不是謀士了,是真正的元帥之才,文武雙全,統率一流,深諳兵法,造詣極高。我敢說若周瑜能有賈詡,程昱這般長壽,三國只剩兩國,蜀國會被吞併,然而周瑜死後,吳國只能自保為主。

綜上所述,周瑜的死直接影響到了吳國的根基,所以周瑜影響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