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讓魏延守荊州,關羽去奪漢中,是否能萬無一失?

溫開元


關羽失守荊州的原因不止是大意,誰也想不到像跟隨了劉備大半輩子,而且還是極受重用的糜芳會投降了孫權。關羽在前方打戰,對手的增援一波波地湧來,叛徒在後方起火,前後夾擊之下,縱使曹操也未必能擋得住。

在劉備軍團之中可以找出第二個人來守荊州嗎?沒有,不能,找不到。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劉備手下可以用的人,來和關羽做個對比。


第一批對比肯定就是五虎大將,可是張飛有失徐州的錯誤,而且從某種角度來看張飛比關羽還要狂,讓他鎮守荊州不可能的。至於趙雲也不行,因為他在劉備手下還沒有擔任過獨領一軍的記錄,更別說鎮守荊州重鎮這樣的大任了,其他的也一樣,黃忠剛降,年歲也大了,馬超這時候還在張魯那接受洗腦呢。五虎大將中僅有關羽可以做好此重任。

第二批就是荊州人士啦,像魏延,諸葛亮等等,可魏延當時也是剛降,後面能做到漢中太守是因為在入蜀作戰和漢中大戰立下了功勞才被劉備提拔起來的。把一個辛辛苦苦創立起來的母公司交給一個沒功績,沒威望的魏延,除非劉備是傻的。而諸葛亮呢?他要是留在荊州是能起到緩和江東和荊州之間的作用,劉備最先的部署也是如此,可誰知龐統死了,益州戰場受到了阻礙,不得已才調了諸葛亮過去,把一個大攤子扔給了關羽,事後又沒有幾時做出補救,才導致了最後的惡果。

至於第三批更不用說了,霍峻,馬良這些荊州人物做輔佐還可以,獨立鎮守是不可能的。


關羽失守荊州有他的原因,魏延能守成功漢中也有各種因素,即使換過來,由魏延守荊州,關羽守漢中,魏延也不見得能比關羽做得好,至少孫權還是對關羽有顧忌,換成魏延的話,江東都不知道有誰認識這個無名小卒啊!


那隻胖狐狸


一句不知道出處的大意失荊州,讓關羽揹著丟荊州的大黑鍋背了一千多年。

當時的形勢,坐鎮荊州的主帥位置,沒有人會比關羽更合適,也沒有人比關羽更有資格,更沒有人比關羽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也沒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擔任荊州方面統帥之前,關羽就一直是劉備麾下的第一大將。在劉備長時間的東竄西跑、南征北戰逐漸發展勢力過程中,關羽跟隨劉備最早,最得劉備信任。一旦需要分兵,關羽必是一路統帥。在赤壁之戰前,劉備被曹操到處追殺,逃到江夏與關羽會師時共有兩萬士卒,其中的一萬便是關羽率領的水軍。蜀漢建國前,關羽一生征戰無數, 戰功彪炳,劉備的三分天下至少有一半有關羽的功勞。

在劉備陣營裡,關羽的地位、威望包括實力都是僅次於劉備的,甚至諸葛亮也不及他。在天下諸侯耳中,關羽大名如雷貫耳,公認是他是當世最強的名將之一。

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趁火打劫,佔了江夏郡、南郡部分以及荊南四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這是他打了半輩子仗好不容易第一次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盤(任徐州牧的時候,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執掌徐州的政權),這是他全部的家底子,也是他全部的本錢。對他而言,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劉備、諸葛亮等帥軍入川后,在劉備陣營當中,除了關羽,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威望、也沒有這個資格能擔任荊州主帥。關羽單憑他的無與倫比的名氣與聲望都足以對各路諸侯產生巨大的震攝,從而不敢輕舉妄動,而這正是劉備、諸葛亮等決策者想要的效果。

魏延會比關羽做得更好嗎?魏延有哪方面比關羽強?!如果說關羽的失敗是因為他的驕傲、他的大意,那魏延呢?從後來的表現來看,魏延更加狂妄自大、盲目自信,這也是他最後身敗名裂、身首異處的主因。因此,魏延不可能守荊州,如果由他鎮守荊州,那荊州的失守甚至會提前。

魏延之所以鎮守漢中能保十年不失,是因為漢中地型非常像一隻大葫蘆,易守難攻,這也是之前張魯能盤踞漢中做土皇帝數十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漢中背靠蜀國的大後方,無任何後顧之憂,兵源、後勤等供應援助也能源源不斷。

而荊州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在被曹操和孫權調動了兩國的重兵進行前後夾攻加偷襲,孤立無援,並且糜芳傅士仁等重要將領背反的情況下,無論任何人都很難再守得住荊州。

關羽的失敗,不在於他的能力問題,也就是鎮守荊州的人選並沒有錯。錯的應該是蜀國的整體戰略上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出現荊州單方承受魏吳兩國同時的壓力,而沒有任何支援的必死之局。





秀才論天下


如果劉備讓魏延守荊州,讓關羽奪取漢中,能否萬無一失?



魏延只是守漢中,漢中並不是魏延打下來的。因此,提問實際想說的是,魏延關羽互換一下位置,讓魏延去守荊州,關羽來守漢中,是不是?



這在當時存在一定困難,魏延是隨攻打漢中部隊,進入佔領漢中的,當時就在漢中。而與關羽互換,魏延就需要跋涉千里,遠赴荊州,關羽則要千里昭昭,前來漢中。兩位大將自身辛苦不說,這樣的調動換防,對於高級將領,即使兩人服從命令,也難免思想深處影響,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深刻的,也是嚴重的。因為,這需要很恰當的說辭,關羽是劉備的兄弟,鐵桿哥們,放在遠離中樞的荊州,給予高職位,無論關羽、還是其他人都好理解,可魏延就不一樣了,放在漢中就在劉備家門口,這好說,派往千里之外,魏延心裡會咋想?



就算魏延高姿態,還有更重要的職位咋安排?如果魏延到荊州,不是太守就能安置,而關羽是前將軍,相當於大軍區司令,漢中太守只是一個郡長官,至多比軍分區司令大一些。但以魏延資歷、戰功、能力,給再高的職位,當時根本不可能。



因為漢中不是魏延奪取的,關羽也不可能獨自攻取漢中。但關羽守漢中是沒問題的,問題還是職位如何安置?漢中就那麼點地域,還沒人口,給關羽一個漢中太守?那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呢?簡直是笑話,不說關羽不幹,恐怕旁人都看不過去了,這實在是給劉備諸葛亮出了個大難題。



按照三國演義的介紹,魏延的相貌、稟性和關羽有很多相似,比如面如重棗、自矜高傲等,但魏延資歷,地位,威望、以及作為武將最重要的武力,都比關羽要差,派往荊州這麼一個重要戰區,遠離中樞,魏延本身就曾有自作聰明、爭搶戰功而貽誤軍情的歷史。比如在打益州過程中,魏延私自與黃忠爭功,差點被劉璋大將泠苞一箭射殺,多虧黃忠及時搭救,才得反敗為勝。如果獨立在荊州的魏延,再來一次好大喜功,說不定後果比關羽更嚴重。



綜上所述,提問的安排不說萬無一失、根本就沒有可能,建議一提出就會被帕司掉,說不定還會遭到訓斥,絕不會提上劉備諸葛亮的議事日程。(0:03)


流譽後


首先,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認為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而且站在後人開啟的上帝視角而言 也的確是這樣。然而,就站在當時涉及的三個利益相關方而言,關羽攻打襄樊,其實是很有威懾力的,並且,其最終結局也是不可預料的。畢竟曹操都險些決定遷都,而東吳背後捅刀子 雖然屬於情理之中,但實在是意料之外。



實際上,關羽本身就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他也是劉備最為信任的一員大將。劉備每次但凡分兵,必然是關羽帶一支,劉備親自帶一支。而荊州作為當時劉備發家的根據地,必然要交給自己最為信任的大將去鎮守,此人只可能也只能是關羽。


而魏延,在劉備時期,一來是降將,並不是很受信任;另一部分來說,魏延並沒有展現出獨當一面的能力,以威嚴的資歷 也鎮不住荊州的各個郡的守將。這樣一來,不需要外人去主動攻擊,僅僅是因為荊州各個地區守將不服魏延而導致的內訌,就足以搞垮荊州。

最後,漢中也不是魏延打下來的,所以不存在和互換的情況。總結一下:讓關羽參與奪取漢中的戰爭,毫無疑問是沒問題的。但是,這樣一來,荊州就沒有合適的守將去駐守,那麼,劉備的後方亂的更快,到時候,漢中能不能到手,還是問題。


庭州行者


如果可以重來,劉備也許會這麼選擇,這麼做原因有二:

一、魏延也是上將之才,熟知兵書。更重要的一點是魏延他不是關羽,他不敢自作主張,只能聽從諸葛亮的軍命,讓你守你就守,讓你攻你就攻。但關羽不一樣,他是劉備結義兄弟,在荊州完全是大權獨攬,對諸葛亮的軍令也是想聽就聽,最後身死,也是他急於求成。諸葛亮讓關羽守荊州的初衷是守好荊州,別讓別人奪去就完成任務了。可是關羽不甘寂寞的人,別人打仗立功他心急難耐啊!這樣看來,如果選擇魏延是合適的人選,能比關羽堅決的執行軍令。



二、關羽奪漢中。關羽勇武無敵,天下盡知,這樣也有了用武之地,起碼在諸葛亮身邊,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也不會那麼快身死他鄉了!
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事情,只能是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合理的安排。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六出祁山,那一次不是信心滿滿,但每次無功而返。以諸葛亮之能都不能萬無一失,何況別人乎?


淪客人


看到問題,就很有興趣的進來了。挺喜歡這種假設性的問題,首先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其次可以天馬行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實在過癮。

回答這道題目,我將答題的範圍限定在《三國演義》內,即是說我按照《三國演義》所給的素材來分析。

各位客官,且聽我慢慢道來。

荊州,那是何等重要的城池,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劉備大軍入川后,荊州可以說是蜀國在中原地界的唯一地盤。以一城之地(當然荊州還包括長沙、公安等郡)抵擋魏吳兩國之力,不得不說鎮守此地的大將壓力山大啊.....

北邊的曹操,天下三分有其二,最大的特點就是地盤大、猛人多。大將曹仁駐守樊城,虎視荊州。于禁、龐德、徐晃等大將分駐樊城四周,時刻備戰。

東邊的孫權,因為劉備跟江東那份充滿爭議的土地轉讓合同,也是埋下了深深的後遺症。江東大都督周瑜時刻虎視眈眈,視荊州為己物。

仔細去分析,發現當時天下三分,荊州也是正好三分,可見這地方真的很重要。

首先我表明我的觀點,我覺得關羽比魏延適合鎮守荊州。

荊州與北邊的曹操,是戰爭狀態,曹仁即是曹操麾下悍將,又是曹操族親,軍中威望也頗高。關羽在威望和地位上比魏延高很多,更適合擔任荊州軍區總司令的職務。

東邊的孫權,介於曹操未滅,孫劉兩家以唱聯合為主,諸葛亮入川時也留下“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箴言。周瑜的主張在當時並不為孫權所接受,不得不說孫權的政治觀和大局觀要比周瑜高很多,主公就是主公。那麼荊州對待東吳,除了必要的防禦外,主要開展的是外交工作,那顯然關羽也比魏延合適多了,外交上有很多事需要決斷,劉備在川中作戰,交通不便,荊州需要一個能有較大權限的人物,關羽,劉備義弟,漢壽亭侯,這個身份夠了,在很大的範圍內,他可以自作主張,不需要請示,魏延就不夠格了。

再說說荊州本身,劉備一入川,便與荊州的距離越行越遠,倘有突發事件,必不能照顧。周圍又是虎伺狼環,風聲鶴唳。非得有一個忠肝義膽的大將,方能頂住壓力和誘惑,始終如一為劉備扛著大旗不動搖。魏延可是後來的反賊,關羽則歷來被作為忠義的化身來傳頌,得,又把魏延比下去了。

再者,天下沒有攻不下來的城,要想荊州在戰爭面前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但關羽不是一般的武將,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武功震懾天下,搞的大家都不敢惹他,沒有戰爭,便是最好的防禦,關羽的威懾力,在這裡得到加分。

很多人會說關羽太過自傲,小視曹操,得罪東吳,最終失了荊州,毀了劉備一生基業。那又怎樣,劉備就那麼點家底,諸葛亮也不是沒考慮到這點,但權衡之下,關羽是最適合的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蜀國人才短缺,一直都是硬傷。可惜可嘆啊~


無月文化館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我們的假設,這裡基於三國演義來聊,因為史實找起來太麻煩,也沒小說精彩。

我認為,魏延守荊州,會丟的更快,只不過是被魏國所佔,所以孫劉聯手時間更長。

魏延能力不如關羽,但性格也不如關羽那麼剛,那麼不會得罪孫吳。

在魏吳盯著荊州時,魏延防的話擋不住,而從子午谷奇計來看,魏延有一定奇謀的,奇謀這贏是大贏,輸是大輸,魏延奇襲肯定是打魏國,基本是輸,最後蜀國損失一部分奇襲精兵,退出荊州,而魏國佔領荊州,之後就是吳蜀聯合了。

老魏本來是長沙小官,但從劉備攜民渡江魏延相助無人響應,還有關羽戰長沙來看,魏延在荊州都沒什麼勢力,加上後來在老劉手下名聲不顯(相較於關羽),讓他鎮守荊州真鎮不住的。


寒鴉立枝頭


劉備面對三面危機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能將也不好過。所以我認為可以派魏延守,但是關羽這時候奪漢中,時機不成熟!

人們不禁要問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這時候在哪呢?實際上這時候的諸葛亮被雪藏了,主持全面工作的是劉備,劉備只是到白帝城託孤時才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後悔不聽諸葛亮的話。

用人要適才適用,荊州沒有後援誰也守不住,但是留關羽鎮守可以威懾東吳不會輕舉妄動。你要千里迢迢去功打魏國,哪就別怪東吳乘機下手了!

除了關羽,讓張飛看荊州也是第二人選,但張飛就愛喝酒,防守容易鬆懈,找副將幫他根本不起作用。讓魏延去的確很好,可是那個關羽未必同意,劉備這兩個兄弟真是頭疼。



如果放開標準的話,趙雲是最佳人選,東吳對他也很害怕,當年諸葛亮在東吳七星臺求風以後就是趙雲用船接走的。再加上關羽對趙雲也不反對,所以這個人選合適,旁邊用糜芳輔佐,搞些外交,再加個王平保萬無一失。


現在來看劉備地域小人才少,一個棋子當兩個子用,包括後來的諸葛亮西進,根本沒有人用,加上關羽和張飛這個時期誰的話也聽不進去,確實不是很容易處理!


黃蜂二師兄


先來看一下關羽是怎麼丟的荊州,再來說換個人是否能守住荊州的問題。

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鏖戰,持續三年,孫權在淮南,關羽在荊襄,這兩個主動北伐的行動都是為了策應劉備爭奪漢中,以減輕劉備在漢中的壓力。孫權在淮南遇挫之後迅速撤回,關羽在襄樊久攻不下,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但拿下襄陽的戰略目標仍然沒有達成。

漢中戰役結束之後,劉備尚在調整西川和漢中的軍事部署和人事安排,關羽在襄樊繼續圍攻,逼得曹操說出了要遷都的話。關羽的行動持續時間長了,後援不繼,糧草短缺,不得不“擅取湘關米”,而且在收到陸遜卑詞厚禮的表示之後,麻痺大意,調整原來的江防部署,抽調了一部分部隊到襄樊前線。

這時候,孫權突然背盟,主動對曹操輸誠,表示要進攻荊州,以解襄樊之圍。關羽這時候還被矇在鼓裡,對東吳方面放鬆了警惕。孫權派呂蒙率兵突然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關羽在荊州的主要根據地公安、江陵等地先後失守。關羽收到消息後主動撤退,受到曹操派來的徐晃追擊,回到荊州附近,軍隊潰散,關羽被迫走麥城,中途被潘璋的伏兵擒獲。荊州丟了,關羽死了。

關羽丟荊州這時候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第一,從戰略上說,關羽據上游之重,始終對下游的東吳保持著比較大的威脅,所以東吳是必定要奪回荊州的,完整的控制三峽以東直到長江下游的整個戰略板塊。

第二,劉備剛經歷過大戰,無力救援荊州。

第三,關羽率主力離開荊州,留守兵力不足以完成對東吳的防禦。而且,關羽短期內無法急速回援荊州,給東吳閃擊荊州留出比較充裕的時間。

第四,東吳長期準備,始終保持著奪取荊州的充足兵力,可以在關羽麻痺大意的時候一擊致命。

綜合以上這些條件,就可以發現,只要關羽坐鎮荊州不動,主力始終不離開荊州,東吳其實也是沒有能力霸王硬上弓的。而關羽率主力離開荊州征戰,困於堅城之下,一時半會兒無法迅速脫離戰場,回到荊州,這時候就是東吳偷襲荊州的良機。

而滿足這個條件的機會窗口期其實並不多,也就是關羽在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之後,奪取襄樊的希望比較大的時候,還想孤注一擲,從後方繼續抽調軍隊和糧草,再堅持一下,拿下襄樊,而這時候曹操派來的後援部隊已經到達前線,和關羽繼續相持,戰局一時半會兒結束不了。所以說,這個時間窗口其實就只有很短的一個時期,但東吳抓住了這個機會,一擊致命。

這樣,反過來就可以明白,怎麼樣才能保住荊州不丟。

上佳的方案當然是坐鎮荊州不動,堅守不出,等劉備在漢中的戰役結束後,回到西川完成休整和部署調整,再統一行動。但這就意味著,在劉備和曹操在漢中相持的時候,荊州不主動出擊,壓力就只能完全由劉備在漢中獨自承受了,荊州就無法起到充分的戰略策應作用。

其次的方案是,在劉備擊退曹操,完全佔領漢中之後,關羽就全師為上,

馬上放棄攻佔襄樊的目標,主動退回荊州坐鎮,繼續保持著對東吳和相反曹仁的監視,敵不動我不動,避免在襄樊和曹操源源不斷派來的援兵苦戰,久攻不下。這樣,東吳也是沒有什麼機會的。實際上,就是在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關羽主動退兵,東吳也是不敢動彈的。

再要麼,就是對攻佔襄樊採取機會主義態度,始終在荊州保持足夠的防禦力量,限定自己能夠投入的兵力和資源的上限。在這個範圍內如果能夠實現攻佔襄樊的目標,那就攻佔,如果實現不了,也不強求,早點知難而退,始終把固守荊州根據地放在首要位置。這樣,東吳也不會有太多機會。

關羽的問題就在於,在東吳的麻痺戰略之下,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太想一舉成功,奪取襄陽,打開通往中原腹地的通道,將北伐中原的主動權掌握在劉備這一方,而對東吳奪取荊州的戰略決心估計不足,對孫權的人品瞭解也不足,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下場。

從這個角度說,就算是劉備想換一個人來坐鎮荊州,以當時劉備手下的人才儲備而言,其實也沒有比關羽更合適的人才。因為荊州之於劉備集團,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戰略區,益州是很難在緩急之際給予足夠有效的援助的,必須立足於獨立解決問題,並且還要找機會主動進攻,拓展地盤,這遠不是當時資歷還比較淺的魏延能完成的任務。


蕭武


首先說一個歷史觀,或者世界觀的問題。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唯一的結果。歷史是什麼?歷史也是每一個當下組成的。一個事情的結果固然要考慮到人的因素,當時的客觀條件也是要考慮的吧。天時、地利、人和,古人誠不欺我。另外,關羽守荊州,自然有必然是他的理由,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是最優解,甚至是唯一解。無論如何,事實上的唯一解已經無須再去討論最優解。因為當時的條件無法還原,每一個點的信息量實在太大。每一個歷史參與者都是影響當下歷史結果的變量,你考慮到一個關羽、魏延,還有千千萬萬個張三、李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