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時候是怎樣劃分民族的?那時中國有多少個民族?

時代傻瓜李博士


辛亥革命開始之前和剛開始的那一段時期,革命黨人起事利用的是漢人的“排滿”心理,喊出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隨著各地宣佈獨立,革命形勢看好,革命者們很快就意識到了錯誤,原先的口號不僅將導致法理失統,還會引發更激烈的南北對立,革命成功遙遙無期,內戰將導致鮮血遍地,更有致清朝疆土陷入分裂的極大可能性。

在這個關鍵時刻,革命黨人提出了新口號“五族共和”,指的就是漢、滿、蒙、回、藏這五族,並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和“大中華”的思想。

這種“五族共和”實非革命黨人的原創,在清末立憲運動時的口號就是“五族大同”,臨時政府的這個口號是承襲而來,除了變君憲為共和,意涵並沒有任何改變。

需要指出的是漢、滿、蒙、回、藏這五族並非現代的精準概念,而是一個更加寬泛的範疇。

漢族,除了現代意識上的漢族,還加上了苗族,這裡的苗族的定義,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苗族,而是泛指的現在南方各少數民族的統稱,因為“苗族”世代與漢族雜處交融,漢化時間較久,所以都被概括在“漢族”的名義下。

滿族,除了現在的滿族,還包括現在的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東北的少數民族,還在清代,他們這些少數民族就曾都被歸為滿八旗。

蒙古族,與現代的蒙古族變化不大。

回族,除了現代意義上的回族,還包括新疆甘肅一帶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連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也全部包括在內。

藏族,包括現在的門巴族和珞巴族,沒有細分。

孫中山先生在《對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 中華民族”的稱謂,指出不管是漢、滿、蒙、回、藏這五族任何一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主張民族平等,沒有特殊化,全部一視同仁。都是國家的主人翁,也都能獲得國家的參政權。

這種措施比較有效,民國後期的統計數字,漢族的人口比例佔到了99%,奠定了後世中華民族團結和統一的偉大基礎。

現代我們統計出的五十六個民族,其實也有疏漏,比如,臺島的“

高山族”因為時代侷限,缺少甄別辦法和統計數字,從而忽略了其內部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邵族、卑南族和雅美族等少數民族的劃分,目前已確認的有13個,未確認的還有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等至少10個。


歷來現實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不僅國內軍閥混戰,還要抵抗外國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沒有誰會有這個心思做什麼民族識別,都忙著打仗去了。

因此,民國時期的民族劃分也非常的簡單:漢、滿、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基本政治綱領“五族共和”,當時北洋政府的國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說,源自於清末光緒時期一批滿族的留日學生提出的說法:

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

自此以後,五族之說便成了一種比較通用的說法,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也採用了該說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漢、滿、蒙、回、藏,和現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當時清朝的領土一共分為三大塊:漢地十八省、滿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說即出自此。

漢,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漢地十八省的人群。像雲南、廣西都屬於漢地,那裡的少數民族也被當成了漢族的分支,包括壯族。

漢地十八省:直隸,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


滿,不用多說,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統治族群,興起於東北一帶(也就是滿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多個民族的統稱,包括現在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當時生活在西藏地區的人群。

實際上,當時的五族劃分是個相當籠統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地域概念。雖然說的是五族,但並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精確劃分而已。主要是民國時期大家都忙著打仗去了,誰會花這個閒工夫去識別。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中國境內的民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識別和劃分 這才形成了現在的56個民族。


胡史亂翔


在清朝的大廈傾覆之前,孫中山同盟會所喊的口號是驅除韃坦、恢復中華,但是在1912年孫中山成立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改變了自己的口號,採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說法。

這個說法在被孫中山於民國提出來後,後來的北洋各軍閥也紛紛採用了這種說法,堅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孫中山最開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當成了當時的正統國旗。

民國時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瞭解民國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被五族共和這個說法給帶偏了方向,以為民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民族而已。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要探究民國民族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民國的民族數量不僅不止五個,甚至還要比我們如今的民族數量還要多上幾個。

在說到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上面所說到的五族共和是什麼意思。

五族共和並不是指民國時期只有五個民族,而是指民國時期五個影響力極大的民族。

在民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五個民族分別是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還有回族。



不過這裡大家要注意的一點是,民國時期的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民國時期的回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以及新疆的少數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漢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區域實在太過於廣闊,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又實在太過於龐大了。

他們四大族分別代表的是我國的四大區域:西藏、蒙古、東北、西北。

正因為他們在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國取代了清朝之後,他們才會被單獨排列了出來。

至於其他的少數民族,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區域也有大量漢人的存在、是我們傳統漢地範圍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區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才沒有在當時單獨排列出來。

在說完了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之後,接下來我們切入主題,我們來講一下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一共有65個,其中除了漢人,其他的少數民族一共有64個之多。

往下我們從一個名單來了解一下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的民族數量,當時一共有65個民族、64個少數民族。


孤客生


民族問題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蘇聯解體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民族問題。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就開始提倡五族共和,也一直強調五族和平和諧相處,當時還製作了五色國旗: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回族(白)、藏族(黑)。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當時的清朝末期,很多人意識到民族問題,尤其是滿漢,於是開始主張各個民族混成一體,同時建議清廷放棄以滿族為主體,實行“五族大同”。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他認為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漢滿蒙回藏既然是在一個國家就應該視為同一種人,因為當時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全部遺產,當時中華民國領土分為22個省,並且明確表示各個地區和民族不能再建帝政,不允許再有藩屬名稱。各大民族應該內政統一,民國也不設專部,所有其他民族自己各省份一律平等,當時孫中山能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是不多見的。


孫中山剛開始實行的時候,還是有難度,因為中國一直以來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得習俗和自己得意識,如果將各個民族的民族意識統一起來,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孫中山當時提倡大中華思想,大中華思想的政治核心其實就是五族共和,孫中山強調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人誤解同盟會的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其實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雖然是指推翻滿清貴族統治,但是並不針對每一個滿人,孫中山的民族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並不是狹隘的、反動的民族思想,後期孫中山自己也淨化自己驅滿排滿的情緒,最後才上升到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


當時的中華民國紛爭不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民族問題,孫中山認為民族不平等的問題解決之後,政治不平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時常強調五大民族同心協力,共同發展國家,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文明大國,這是五大民族的共同責任。

處理民族問題中國一直在進步,先是民族不平等,再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接著又是“五族共和”,到現在的56個民族是一家,甚至少數民族享有的政策已經遠大於漢族,這也是一種進步,有人說身份證上更應該強調中國,將民族劃掉,還取消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其實這樣不可行,中國之所以是文明古國、文化博大精深,更多的是來源於各個民族,如果逐漸同化,失去了該有的傳統文化,豈不是沒有多樣化,歷史上之所以民族問題爭鬥多,那是因為統治者將自己所在的種族列為優等種族,將其他民族人視為下等人。


至於中華民國有多少個民族,政府承認的只有漢滿蒙回藏五個,但是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出版 《我國少數民族概況研究》作為參考資料,分五個不同語系,有64個民族。如下圖


羽評郡主


民國就是指實際意義上的中華民國,一般是指清朝滅亡後,1912年到1949年,中間雖然有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軍閥混戰,國家沒有實質上統一,甚至同時存在好幾個政府,但是一般來說還是稱這一歷史時期為中華民國時期,簡稱民國時期。

現在中國有多少個民族,民國時期就差不多有多少個民族,難不成還能消失了幾個?數量的而變化只不過是劃分條件的改變不同。如今中國有56個民族,還有幾個待識別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民國時期和現在基本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那時候並沒有認真識別劃分。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使用過五色旗,而這五色就代表中國的五大民族。當然了,這五個民族並不是民國所有的民族,只是這五個民族是當時的大族,有代表性而已。五色為紅、黃、藍、白、黑,分別代表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漢族不同於如今的漢族,當時的漢族比現在的範圍更加廣泛,因為那時候沒有細緻的民族區分,所以現在的一些人數較少的民族在當時算在了漢族的一些宗族分支裡。其次,滿族不僅是純粹的滿族人,也有清朝時期入了漢八旗蒙八旗的大部分人。再者,當時的回族,是指廣泛意義上伊斯蘭教地區的各民族,以前稱作回部,涵蓋了包括如今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多個民族。

還有就是,當時最初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時,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那時候政府想要打造一個新的像漢民族一樣的有著共同文化的民族,而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泛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合法民族,是公民概念。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全國政令不一,雖然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國旗以外,沒有什麼能夠使其他軍閥佔據的地區看起來是一個國家。所以,這種情況下,政府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進行細緻的民族識別,各地軍閥就更不會管這個事情,他們在乎的是地盤和人口,在乎自己手裡槍桿子的數量,大洋的重量。再者,民國政府也沒有細緻劃分民族的意願,那時候民族的概念剛剛興起,劃分民族的利弊也在爭論。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我國境內所有的民族進行了細緻的區分,總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以絕對的人數優勢成為第一大民族。這次的民族區分,是在機械地學習蘇聯的政策之中實施的,隨即在全國民族地區建立了自治區和自治州之類的民族自治區域。

世界上有些國家和我們一樣,進行細緻的民族區分,而有些民族並不進行民族區分,其中利弊,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比如,俄羅斯有一百多個民族,美國就不進行民族劃分,德國人的後裔,愛爾蘭人的後裔,英國人的後裔,甚至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後裔,都統稱為美利堅民族,都是美國公民。這也許是每個國家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這個國家,一樣不進行民族劃分,或者說淡化民族的劃分,所以在日本人心裡他們就只有一個大和民族,然而歷史上日本也是有過很多民族的,最後都在刻意淡化下成為了同一個民族。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說說你的看法!

祝您愉悅!


無筆史官


民國的民族政策與劃分問題,必須要分成兩個時期來討論。前後兩個時期所秉持的理論內核存在本質區別。

這兩個時期分別是:民國初年,以及蔣介石主政的國民政府時期。

民國初年,因為漢民族主義與繼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間有不相容性,民國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號。

五族就是滿、漢、蒙、回、藏五族。這裡的回並不是指內地的漢回,而是指新疆的纏回。

這五族的劃分是清朝的歷史遺產。例如,下面這張承德避暑山莊的麗正門匾額,使用的五體文字,就對應著清朝的國民觀念:

民國初年的“五族共和”口號,帶有著權宜之計的特點。一個以漢民族主義起家的政權,顯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數民族國民。

1912年,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總章》,其中關於民族的問題,提出“實行種族同化”政策;蔣介石上臺後,他將這種思想發揮到極致。

所謂的同化政策,實質上就是行大漢族主義之實。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指出,滿、蒙、回、藏都是漢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換言之,國民政府不承認任何民族的劃分。對於一些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苗夷,這些民族的勢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從來不被視作是民族。

總而言之,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政策帶有大漢族主義的特點。但是很顯然,這種做法讓蔣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HuiNanHistory


民國時期的官方認可的民族是5個,即漢、滿、蒙、回、藏五族,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說,“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孫中山的就職宣言原文


五族的認定,也得到了清朝的承認,只是順序有所不同,1912年2月12日,清朝政府正式發佈“退位詔書”,詔書裡也說,“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的國旗“五色旗”,最初是同盟會在1906年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國旗方案(有很多方案,五色旗只是其中一個),最開始的五色旗的喻義完全是“漢文化”的,五色旗象徵著漢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五行思想”,按照戰國後期就已形成的陰陽五行理論,金、木、水、土、火的色相屬性,分別用五種顏色來顯示,金為白色,木為青色(接近藍色),水為黑色,土為黃色,火為紅色。

北洋時期的“五色旗”明信片


民國建立後,參議院通過“五色旗”為國旗的議案,同時按照五族共和的新說法,解釋了這個國旗,這才以五色代表五族。這跟五色旗設計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了。

但實際上,“漢、滿、蒙、回、藏”五族並不是一個很科學的民族劃分,一是中國的民族不止這五個,五族理論,滿、蒙、回基本上都在北方,藏在西方,卻忽視了南方的眾多少數民族,二是劃分標準不統一,五族中的“回”,不是民族區別,而是一個宗教差異,當時所謂的回族,除了都信回教以外,內部的差異很大,根本不是一個民族。

五族理論的最大的缺陷,就是數量太少,不能涵蓋和代表所有的中國人,這個問題,民國時期的學術界一直在試圖修正,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承認,特別是國民政府時期,“六族”說已經很普遍了,所謂六族說,就是在原有的漢、滿、蒙、回、藏的基礎上,加上“苗族”。


1928年,燕京大學的教授王桐齡寫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中國民族史》,該書主張,“中華民國為漢、滿、蒙、回、藏、苗六族混合體”,這部書是他在北京師範大學和東南大學講授“中國民族史”的講義,比較有代表性。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民國時的苗族和現在的苗族也不完全一樣,那時的苗族,基本上代表了整個南方的各個少數民族,實際了涵蓋了今天的苗族、彝族、白族、壯族等幾十個西南族。


只愛潘多拉


首先說說民國。

民國也稱中華民國。一般認為民國時期指的是中國民國的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即1912年1月到1949年10月。

在文學中,這段時間也被稱為現代。(近代是指1840到1912; 當代是指1949年到現在)。

說民族。

民國時期,我國總共四億多人,也稱四萬萬人。民族眾多,漢族及少數民族總共數量應該在五十多個民族以上。


糾正一個常見誤區:

民國時期最初的國旗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這裡的五族是五大主要民族,並非當時只有五個民族。



五色分別代表:漢族以紅色代表; 滿族以黃色代表; 蒙古族以藍色代表; 回族以白色代表; 藏族以黑色代表。

另外需要說的是,這五族各有包括,和現在的定義稍有區別。


青藤居士


清帝(溥儀)退位詔書

(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

第一道諭旨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真正的中華五族見諸公文應該是在《清帝退位詔書》中,“合漢滿蒙回藏為一人,合大清之下漢滿蒙回藏之地為一中華民國”。

當時清朝的領土一共分為三大塊:漢地十八省、滿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說即出自此。

漢,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漢地十八省的人群。像雲南、廣西、寧夏都屬於漢地,那裡的少數民族也被當成了漢族的分支,包括今天的壯族、回族、白族、土家、苗族、彝族等。

漢地十八省:直隸(指今京津冀),山西,陝西,甘肅(含今寧夏省),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四川(含今重慶市),雲南,貴州,廣東(含今海南省),廣西,江西,福建(含今臺灣省),浙江,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

滿,不用多說,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統治族群,興起於東北一帶(也就是滿洲)。包括今天的滿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

回,指的是回部地區(今新疆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多個民族的統稱,包括現在的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及巴音布魯克草原、阿爾泰地區的蒙古人。

藏,當時生活在西藏地區及青海、四川川西的人群。包括今日的藏族、珞巴族、門巴族等。

在當初,現今的俄羅斯族、朝鮮族都不算中國的少數民族。

實際上,當時的五族劃分是個相當籠統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地域概念。雖然說的是五族,但並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精確劃分而已。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中國境內的民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識別和劃分這才形成了現在的56個民族。


吳越嬌子


孫中山先生從來沒有說過支持過滿遺(北洋軍閥)的那套五族共和理論。反倒是說過"所謂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語,蓋藏蒙回滿皆無自衛之能力,發揚光大民族主義,使藏蒙回滿同化於我漢族,建設一最大民族之國家者,是在漢人之自決。"如中國的邊疆荒漠高原地區,肯定是依附於中國本部十八省的,不依附是不可能的,因為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那樣那些地方是沒有自衛能力的!如果不肯依附於漢地十八省,肯定就是被附近的強國直接搶了去或者依附於某大國當狗的(如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及甚至放棄了蒙古文字而用了俄文字的外蒙古等地方),想“自立”?做夢去吧!所以為什麼中國漢族歷經多次大難都沒有滅亡?就是因為漢族是實實在在佔有中國遼闊的中心地區,而且周圍有大片的荒漠或者人煙稀少的大片依附的,這樣的模式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了,早已經是誰也無法撼動的了!其實滿清未年想利用的是漢人自己的矛盾主要是滿清餘孽北洋軍閥與南方革命軍的矛盾,這個最後被孫先生識穿,所以委曲求全以同意北洋一些主張退讓大總統職位,避免南北內戰,但是後來證明這些滿遺包衣是頑冥不化的,最後南方革命軍以北伐統一了中國,這個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否則中國必偽滿化而亡於日本!但是二戰的勝利真正使中華民族終於站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