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華:與中共同齡的鏗鏘巾幗

 “男同志能幹的,女同志也能幹!為什麼不讓女同志參加參謀訓練隊?”17歲的陳慕華站在了毛澤東的面前,她那純真堅定的要求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於是,她被正式批准進入延安抗大參訓隊。

這位八路軍的第一位女參謀,後來擔任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第一任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首任女行長,並在中國近一半人口為其成員的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擔任主席,印證了毛澤東說的一句話“婦女也能頂半邊天”!

陳慕華自17歲走進革命隊伍,經過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受過政治運動的衝擊,遭受過委屈和誤解,然而,她那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堅定的信念,支持她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走進一個又一個陌生的領域,開創一個又一個工作新局面,為黨為祖國盡心盡職盡責。身材高大的她精明能幹,和藹可親,洋溢著特別的活力,既無遜於男性領導人的風度,也不失東方女性的魅力。

與中共同齡的陳慕華親歷了一個政黨的由弱到強,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2011年5月,她走完了人生歷程,接過火炬的年輕一代成了她最放不下的牽掛。

難以抹去的延安記憶

2011年5月12日12時25分,陳慕華因病在北京辭世。

陳慕華的弟弟陳慕榕回憶說,姐姐一直很忙,很少回浙江青田老家。“老家的木屋還在,姐姐很久以前回來的時候特意去過一次,還和我們感慨時間過得太快……”

1921年,陳慕華出生於素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田魚之鄉”、“楊梅之鄉”與“浙南油庫”(山茶油)美譽的江南小城青田的一個軍官家庭。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正在南京讀中學的陳慕華親眼目睹了蔣介石的消極抗日,她滿腔愛國心,堅定了一個信念:不能當亡國奴,要追求新生活。日本人打進來了,書也讀不成了。於是,她輾轉到了西安,看了當時的《新華日報》,感覺中國共產黨是真正抗日的,便於1938年3月奔赴延安。從此,這個官宦世家的嬌小姐走上了革命道路。

陳慕華曾回憶說:“我那時候還想繼續上學,但是日本侵略了,學上不成了,因此思想上是一股子熱情,要抗日,要抵禦外敵的入侵,所以積極地參加抗日活動。延安有個抗大,而且只要學半年就可以畢業--這是個好事情,很吸引,所以我就要求到延安去。臨走前,林伯渠林老,那時候他負責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還跟我談了話。他講延安很苦,你到那裡去要準備吃苦,要有吃苦的精神。第二點意思是到那裡要好好地學習,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上進。第三條不要過早戀愛。這樣我就交了10塊錢,搭了八路軍往延安運糧的卡車,坐在卡車後面到了延安。”

在延安,陳慕華如願以償地上了抗日軍政大學,參加共產主義思想培訓和學習。1938年6月,陳慕華加入中國共產黨。“我那時先是參加了抗日委員會,接著參加‘民先’,然後積極要求入黨。我在班組的時候挺活路,當班長,一個小骨幹。這樣,很快就入了黨。”革命聖地延安的生活十分艱苦,總是“飢一頓飽一頓”,但這沒有動搖陳慕華的革命決心。當時,戰士都是沒有軍糧吃青菜,沒有青菜就吃乾白菜、喝麵糊糊,苦是苦,但陳慕華革命的勁頭從沒退縮。

後來延安抗大開辦參謀訓練隊,但是隻招收男學員。當時的女戰士就是搞衛生、當護士或學醫,搞通訊的都很少,陳慕華等女戰士不甘於此,還是想從軍學參謀。於是,她毅然決定寫信給毛澤東,說明自己革命的決心和信念。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以陳慕華為代表的11個女孩終於參加了參謀訓練隊的學習。

延安歲月是陳慕華難以抹去的記憶。她與後來相濡以沫的老伴鍾毅是在這裡相識相戀的。鍾毅畢業於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因從事抗日活動遭日軍追捕,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同陳慕華一起在參謀訓練隊學習,畢業後在留守兵團當參謀,兩人於1940年結婚。陳慕華曾這麼回憶:“沒條件搞結婚儀式,那時候經濟條件很差,大家吃得都很差,生活標準都很低,行李也不多,反正兩個人的行李湊到一起,搬到一個窯洞裡。”

1943年11月,秋風蕭瑟,陳慕華的二女兒降臨到了人間。當時陳慕華因叔叔陳棲霞曾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身份而受到一些人的圍攻、逼問。鍾毅帶著大女兒住在延河對岸,因陳慕華被審查一直不能與家人團圓。二女兒誕生後,陳慕華一直在為女兒的前途抉擇,因為嚴峻的形勢使她無法給女兒最基本的照顧。

經過3個月的思想鬥爭,陳慕華終於下了送出女兒的決心--為了革命需要,也為了女兒的生存,她把女兒送給了安塞紡織女工王進。

1945年,王進夫婦離開延安時帶著用羊奶喂大的女兒小蘋來向陳慕華辭行。陳慕華牢牢記住了“小蘋”、“王進”的名字,魂牽夢縈30年沒有一天淡忘過。全國一解放,陳慕華就開始四處尋找,但音訊杳無。

直到1975年,奇蹟終於發生。在一次極偶然的機會里,陳慕華聽說外貿部有一位女同志叫王進,心中的希望之火又被點燃了。她找到一位熟悉王進的同志,請他特地去看看王進的女兒。那人很快就回來了,驚喜異常地說道:“沒錯!沒錯!女孩兒是高個兒,非常像您!”陳慕華立即趕到王進家--老太太確是當年的女工王進。她端詳著王老太太,口未張淚先流,繼而哽咽著說:“你們照顧小蘋32年實在不容易!小蘋永遠是您的女兒。我身邊還有3個女兒,小蘋會永遠留在您身邊盡孝道。老姐妹,今後我們就是親戚了!”

走在“趕考”的路上

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慕華靠著一雙腳從延安走到了吉林長春,在東北的鐵路線上四處奔忙。即使是一窮二白,陳慕華也是不遺餘力,將共產黨員“革命的螺絲釘”精神發揚光大,幹好本職工作。她先後擔任熱河軍區司令部一科參謀、東北鐵路總局機關政治協理員等職。

1946年9月,按照黨中央要建立東北北滿根據地的指示精神,東北鐵路總局總工會委任陳慕華為穆稜礦特派員,負責黨的工作;東北鐵路護路軍司令部委任鍾毅為穆稜礦軍代表,兼任礦長,前去接管穆稜煤礦。陳慕華她們深入礦工和家屬中訪貧問苦,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配合中共穆稜縣委與派到礦上的工作團,發動群眾開展鬥爭,公審鎮壓惡霸、漢奸。

當時礦上嚴重缺糧,陳慕華幫助礦總工會派人去外地購糧。口糧解決後,她又發動職工用“獻工出煤”的錢,集資成立職工消費合作社,使職工生活有了保障,並將持續20年的井下12小時工作制改為8小時。她還帶領職工和學生平出800多平方米操場,並組織學校開課。

1948年5月,陳慕華夫婦調離,職工上書挽留未準。臨別時,幾千名礦工和家屬步行3公里多路送到火車站,含淚與陳、鍾告別。後來,陳慕華又先後任東北鐵路保育院院長、中長鐵路中央醫院副院長。

多年的革命經歷,使陳慕華從一位單純的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相信人民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黨。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一種信念,遇到挫折時信念一定不能動搖。因為事情的發展總是不確定的,形勢順利時不要昏昏然,不順時也不要垂頭喪氣。年輕人更是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堅定信念,勇於克服困難。”陳慕華經常這樣告誡後人。

新中國成立後,陳慕華調任東北鐵路政治部宣傳組組長,後歷任鐵道部政治部宣傳組副組長,國家計委交通局副處長、處長,對外經濟聯絡總局成套設備局副局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三局副局長等職。

在20世紀60年代,陳慕華就開始做援外工作,經常前往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她非常注意與受援國家人民之間密切關係,在確定援助項目、提出技術幫助時從受援國家實際需要出發,體諒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儘量使援建項目適合受援國家的要求。在會談和交往中,她十分注意平等相待,同第三世界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文化大革命”中,陳慕華被打成“走資派”,並株連到她在黑龍江工作的弟弟,致使其慘遭迫害致死。陳慕華後來回憶說:“在‘文化大革命’裡頭,我有一些同學受委屈了。(我)這麼講的:你還要相信人民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黨。我們是講實事求是的,總會弄清楚的。要有這個信念,我一直是這樣的。一時弄不清楚,總會弄清楚的。信仰最重要,信仰要堅定。”

 1971年,陳慕華出任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5年後任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兼黨組書記。1980年9月,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併兼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主任。1982年,國務院機構調整,增設“國務委員”職務,陳慕華由副總理改任國務委員,併兼任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及黨組書記。

1985年3月,陳慕華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成為共和國唯一的央行女行長,時年64歲。當時,外界輿論一致認為:“這是中國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在金融機構進行的一次重大調整,預示著中國在改革中提高作為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日益發展的經濟和金融機構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強金融業的統一管理和綜合協調,由中國人民銀行來專門承擔中央銀行職責成為完善金融體制、更好發展金融業的緊迫議題。1982年7月,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國務院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國金融的國家機關”,以此為起點開始了組建專門的中央銀行體制的準備工作。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作出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並具體規定了人民銀行的10項職責。

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針對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業務,成為專門從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政府機構。同時新設中國工商銀行,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專業經營。至此,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確立。陳慕華上任時就明確表示:“早些時候銀行就是國家指令性計劃的大‘出納’,1984年1月1日銀行機構真正發生了變化,但由於時間、經驗的欠缺,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在職能劃分上的關係還沒完全調整好。貨幣發行量有些猛漲,物價上揚的情況有些明顯。對此,必須強化中央銀行的控制和調節職能,‘分灶吃飯’以搞活金融,調控信貸投放。”她常說:“經濟越搞活,越需要銀行這一經濟槓桿。”

“原來的銀行,只是財政部管轄的,實際上是財政部的出納,代收代支。”陳慕華認為,搞活金融最先從管好用活國家外匯入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逐步加深,對於對外貸款管理機制的缺失、引用外資的混亂以及利用外資上的“開源”、“節流”等問題,陳慕華急在心上,她經常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幾位負責人對此進行討論。經過約談專家以及與同志們交換意見,陳慕華做到了心中有數。她決定組織央行統一管理對外借款,要求境內機構向外國或港澳地區銀行、企業借款,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歸口管理。

1985年10月,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成果初顯的基礎上,提出了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論斷,號召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對此,陳慕華提出,為了貫徹好“經濟要穩定、改革要深化”的方針,央行必須做到“宏觀管住、微觀搞活、穩中求活”。

1986年,陳慕華帶領人民銀行進一步完善信貸資金管理方式,編制了國家綜合信貸計劃,以此確定金融宏觀控制的目標。在陳慕華的領導下,央行堅持以控制貸款總規模為主,同時研究出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方法,並按照管理增長率、物價計劃上升率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確定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再進一步確定貸款規模。當時,我國信託業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各地、各部門設立信託機構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信託業也出現了諸多弊端。因此,陳慕華在1988年即將卸任央行行長的這一年裡也沒有懈怠,對信託機構進行了清理和整頓,豐富了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在原來國家綜合信貸計劃、人民銀行信貸計劃和專業銀行信貸計劃的基礎上增加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計劃,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城鄉信用社的信貸收支。1986年至1988年的3年間,我國的城市信用社規模迅速壯大,構成了我國城市信用社現行體制的基本框架。

她特別重視研究貨幣問題,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利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中央銀行貸款等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的新路。經過這些嘗試之後,陳慕華上任時面臨的經濟過熱和信貸投放過大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貨幣回籠情況良好,信貸總規模、資金結構和貸幣發行量得到了調整,貨幣問題的研究逐步走上正軌,金融工作逐步適應了整個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針對搞活金融中的貨幣問題,陳慕華曾形象地說:“漲價的原因是基建規模過大,消費增長過大,經濟發展速度太快。大家瘋搶原材料,原材料價格上漲,回過頭來向銀行要錢,銀行就要多出錢,可票子多了,又要打銀行屁股。這種情況下,即使把銀行屁股打扁了,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必須研究貨幣問題以解決根本問題。”陳慕華這種研究貨幣問題的決心,成為現在制定貨幣政策的典範。

難了的“婦幼”情懷

1988年4月,陳慕華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這年9月,陳慕華在第六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上當選全國婦聯主席。此前,當中央領導同志找她談話,推薦她為全國婦聯主席時,她曾驚訝地問:“你們是不是選錯了人?”當她無可選擇地擔任此職後,曾幽默地說:“我這輩子沒做過婦女工作,這回可是‘趕鴨子上架’。”

走馬上任後,陳慕華表示一定幹好份內之事。她主帥的全國婦聯在新的歷史時期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代表和維護婦女利益,促進男女平等。她注重從婦聯自身優勢和特點出發,讓婦聯在服從、服務經濟建設的大局中找準位置,選好角度,把握著力點,使婦聯組織和婦女工作適應加強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在談及提高婦女全面素質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時,陳慕華曾說,作為一個女人,有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外祖母等多重身份。“教育好一個女孩,就等於教育好一代人,甚至兩代人。如果她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那麼她生育的子女,也會像母親那樣,懂得怎麼生活,她的丈夫也會受到她的影響。作為一個女人,最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子女,因此最懂得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現實意義”。

1989年,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中一個抽樣調查顯示:全國當年仍有480萬7至14歲學齡兒童不能入學,其中女童竟佔了這個數字的83%。看到這個數字,陳慕華震驚了!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數字!她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注兒童就是關注未來,關注發展。1989年,在陳慕華的倡導下和全國婦聯的領導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設立了共和國曆史上第一個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專項基金--“女童升學助學金”。1992年,這一社會公益項目被正式定名為“春蕾計劃”。

陳慕華既是“春蕾計劃”的倡導者,也是“春蕾計劃”的捐助者。每年1月1日,她都是第一個捐款者。她曾特意給家人與親友立下了一個規矩,就是凡是有工作的人都要資助一個“春蕾計劃”的貧困孩子。她和全家人每年至少資助13名延安女童,累計資助女童195人次,並曾提議且率先捐款,設立“春蕾計劃實用技術培訓專項基金”,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女性人才資源開發,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春蕾計劃”讓貧困地區千千萬萬個女童改變了命運,在幫助女童重返校園、維護女童受教育權、維護社會公平、推進社會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春蕾計劃”成為我國民間公益組織促進女童教育發展的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範例。

後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又推出了“中國兒童少年安康成長計劃”,幫助孩子遠離失學、遠離疾病、遠離傷害、遠離犯罪,陳慕華親自擔任這個計劃的工作委員會主任。她以年邁的身體親自參與活動和會議,關注未來,救助迷途的孩子。陳慕華曾強調:“為了孩子,為了培養人才,我們要竭盡全力,要用不怕‘磨破嘴’、‘跑斷腿’的精神搞好兒童少年教育福利事業。”

 對基金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募集資金與管理資金。陳慕華一直強調,基金會一定要有很好的信譽,要取信於民,對每筆基金都要有交代。募來的錢只能用於公益事業,即使是利息部分的使用,也要嚴格限制。有一次,有家食品廠向基金會捐糖果,基金會的同志分給了陳慕華20塊糖。可陳慕華卻認真地拒絕了,並且說,不能給我,該給誰就給誰。我們要對捐贈者負責,也要對接受捐贈者負責,這是基金會的信譽問題。陳慕華在這募集資金方面有兩句名言廣為流傳:一句是“搞募捐是為了婦女兒童,不是為我自己”;另一句是 “要有愛心,臉皮要厚”。

為了創造一個培養婦女人才的良好環境,1992年初,在陳慕華的倡導下,全國婦聯決定:自己籌資,在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的基礎上擴建一所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的女子高等學府--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將專項集資興建中華女子學院的任務交給了婦基會。陳慕華不顧自己年高體弱,親臨募資一線,轉戰大江南北,她走到哪兒,就宣傳鼓動到哪兒,安排落實到哪兒。她曾說過,“辦好女性教育是千秋偉業,這個光榮的使命落到了我們的肩上,我們這一代人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

為了在1995年世婦會召開前建成中華女子學院,陳慕華一步步制定籌款方案,從設計圖紙到施工都親自過問。她冒著酷暑,頂著寒風,多次到建設中的中華女子學院視察,從防水層問題到學生宿舍內部結構的設置,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幾年中,陳慕華帶領婦基會的同志四處奔走,八方求助,向社會廣募資金,最終募集資金達1.5億餘元,較好地完成了專項集資任務。經過艱辛的努力,她的心願終於變成了現實,中華女子學院已被建設成為一所專門培養新型女性人才的現代化的大學。

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陳慕華再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9月,又連任第七屆全國婦聯主席。1998年之後,她還一直擔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繼續為共和國的發展發揮著“餘熱”,曾成為第十屆宋慶齡樟樹榮譽獎的唯一獲獎者。

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極度缺水。那裡的人畜用水幾乎全靠人工蓄集有限的雨水。人們在地下修建的蓄集雨水的容器,被稱為水窖。因無足夠的資金對這種水窖的內部進行混凝土硬化,會很快出現滲漏。嚴重缺水的惡劣狀況,導致當地農民生活艱難、生產原始、教育落後、婦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婦女們承擔著數倍於正常環境下婦女肩負的生活重任。

2000年,陳慕華瞭解到這些情況後,十分心痛,明確指出:“修水窖是解決當地缺水難題的最科學、最有效辦法,但是1000塊錢建一眼水窖,當地絕大多數家庭無力承擔。”為此,她指示相關人員開展專題研究,並由全國婦聯、婦基會發出了捐建“大地之愛·母親水窖”的倡議,向社會募集善款,為西北缺水地區捐修混凝土構造的水窖,使該地區能利用屋面、場院、溝坡等集流設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以供一年的基本飲用水,最終解決百姓的缺水問題。她還提出以“母親水窖”為龍頭,立體化發展,開展綜合扶貧,幫助當地農民發展農業,尋找致富新方向。陳慕華和家人多次捐現金資助修建水窖,在她的倡導下,許多金融機構也紛紛解囊,修建“母親水窖”,為貧困地區農民送去了溫暖。

一口“大地之愛·母親水窖”解決一戶家庭的飲水,千萬口水窖讓千萬戶家庭走進希望的綠洲。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莫文秀回憶,2000年7月21日,她在甘肅東鄉縣考勒鄉當土村檢查“母親水窖”的有關情況時,102歲的馬文華老人拿出了自己捨不得吃的金瓜,要她把這個金瓜送給陳慕華。原來,用水不便讓馬文華世代吃土豆,建成“母親水窖”後解決了他吃水的問題,後來當地政府又幫助他搞起蔬菜大棚,他才吃上各種新鮮的蔬菜。老人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拄著柺杖到大棚裡去摸一摸新長出來的瓜。當時,大棚蔬菜成熟後,他把村子歷史上結的第一個金瓜,託莫文秀帶到北京,送給陳慕華。陳慕華收到這特殊的禮物時,淚流滿面,她動情地說:“真想親自去水窖項目實施地看一看,可惜年紀大了,已經不宜遠行了。”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幫助許多西部貧困地區的婦女解決了用水難題,為婦女疾病的減少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但廣大貧困婦女健康條件與觀念的改變仍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西部婦女的健康狀況時刻牽掛著陳慕華的心。陳慕華在2001年底聽取婦基會彙報時就提出:“你們要開通巡迴醫療車,直接送醫送教,為西部貧困母親送去實實在在的關愛。”

根據陳慕華的指示,婦基會啟動了“母親健康快車”公益項目,該項目旨在以流動醫療車為載體,通過為西部廣大貧困婦女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識、送健康服務,緩解西部貧困婦女就醫難的狀況,維護婦女健康權益,提高婦女衛生健康意識和衛生健康水平,激發她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她們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和社會地位,從而促進西部婦女的發展。在陳慕華領導下的婦基會工作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籌備,2002年11月25日,第一批試點的“母親健康快車”終於在重慶市涪陵、石柱、豐都三地開始巡迴義診。“母親健康快車”每到一地,專家醫療隊便兵分兩路,一部分在基層縣、鄉醫院進行義診、查房和培訓當地醫生;一部分深入到農村進行普查和救治。“母親健康快車”在國家級貧困縣石柱期間,一個在當地醫院被懷疑為宮頸癌的農村婦女,經過專家查房診斷為宮外孕,併成功地實施了手術。聞訊趕來的群眾更是把“母親健康快車”的專家視為妙手回春的大夫。陳慕華在聽取“母親健康快車”試點工作彙報後,特別強調指出,要把工作做紮實,讓更多的老百姓真正受益。

在陳慕華的關心和指導下,2003年7月12日,“母親健康快車”發車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首批200輛“母親健康快車”駛往陝西、貴州兩省。在項目活動週期間,除了直接救助之外,“母親健康快車”還承擔了流動科普教育的角色:它們在為婦女實施救治和保健服務的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和培訓班;利用農村廣播和地方電視節目,向貧困婦女傳播衛生保健知識,發放“家長手冊”、“孕產婦須知”、“安全分娩必讀”、“預防出生缺陷的發生”和其他科普知識手冊。“母親健康快車”項目啟動以來成效顯著,廣受歡迎,使西部婦女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

面對許多的榮譽和頭銜,陳慕華寵辱不驚,她時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自己是人民的一員、女性的一分子。身為領導幹部的陳慕華在生活上廉潔樸實,平時上下班都乘公交車,在機關排隊買飯,深受機關幹部的稱讚。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除了養花與散步,陳慕華幾乎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平時,她對衣著也沒有講究,不穿名牌,也不用名牌化妝品。她所有的風度和魅力從樸素中來,從智慧中來,從才幹中來。

其弟陳慕榕說,雖然姐姐陳慕華當過副總理,但是她沒什麼架子。“她是個簡單幹淨的人,衣著也不刻意講究,因為她長期做婦女工作,所以很關心各地婦女兒童的情況,每次回老家都喜歡看看孩子們。”讓陳慕榕印象深刻的,還有陳慕華對於家人的嚴格要求。她雖然很少回老家,但是每次回來都告訴陳慕榕要踏實工作,不要好高騖遠。

2011年5月12日,當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30週年之際,中國兒童慈善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併為此奉獻出全部智慧和心血的陳慕華卻永遠地離開了。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一位老部下得知陳慕華病逝後,深情地說:“尊敬的老領導,老大姐,您今天走了,您在汶川地震發生時的3週年前的兩個小時前走了--我們心裡知道,您是為了趕在全國人民祭奠幾十萬死難同胞前,先行前往災區看望慰問四川大地上的那些死難同胞了,特別是去提前看望慰問那些在災難中罹難的婦女和兒童們了。因為,在您心裡,始終放不下的,就是婦女和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