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在中國近代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讓人高山仰止的大師。其中翹楚者,有人說是胡適,因為他最溫潤寬厚,有儒雅君子之風;也有人說是魯迅,因為他最犀利深刻,直搗民族劣根性。就為人處事來看胡適更勝一籌,但就文人使命擔當,於國於民於後世千古來看魯迅更加當仁不讓。魯迅自己說過,我只是一個吶喊者,陳獨秀胡適那些人是旗手,他是吶喊的小卒,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但他的能量是巨大的,獨行的只有猛獸。魯迅的文章可以毀滅一個帝國。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都知道魯迅,但真正瞭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因為,早在小學初中不知道家國情懷、民族劣根為何物的的時候,他就已經被作為課本中晦澀難懂,生僻拗口的存在而讓絕大多數人深惡痛絕,簡簡單單的”晚安“二字,也要被強行解釋。自此,難以引起人們的好奇,他是委屈的。

我們的民族有這樣一種特性,環境一旦變得溫和安逸,人們就會不思進取,裹足不前,高處的人忙著割韭菜、薅羊毛,用紙去糊牆壁和窗戶上漏風的洞;底層的人在艱難中麻木,用虛幻和臆想來麻痺自己,沒有人去思考如何真正的面對、解決問題。這個時候魯迅這樣的人就顯得彌足珍貴,國家和民族都需要這樣的人在人們迷失在迷惘與虛幻的盛世中時,清醒的站出來,用鞭子抽趕它艱難地往前走,不至於偏離了方向。

先生一生,先入水師學堂希望用科學改變中國,後知日本強盛的明治維新因醫學起,改學醫。後覺國人最重要的問題是精神問題,於是從文,批判國民劣根性,用小說雜文為藥,啟化民智,勠力終身。我們都不太容易理解他,原因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魯迅

被不同的人和階級組織塑造成各種各樣有利於他們的樣子,而讓人厭惡。所以,我們有必要正本清源,實事求是,儘可能真實的探究先生的真正面貌。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文功深厚,博學廣識

魯迅的知識很龐博,興趣也很廣泛。除了文學之外,在金石學、考古學、科學史、文字學、哲學、美學、民俗學、心理學、歷史學都有著作,知識譜系構成非常全面,文化功底十分深厚。學者劉思源曾說,魯迅的偉大在於有暗功夫。暗功夫是摸不到的,是虛的存在,但爆發起來,卻有大的內力。胡適和周作人讀的書也非常多,從其學術隨筆都能夠看到。但魯迅不是這樣,表面什麼都看不出來,但背後卻有一個東西支撐著,讓人覺得強而有力,厚而堅實。

魯迅對傳統菲薄居多,但卻繼承了精華。對《嵇康集》前後整理了20多年。《漢文學綱要》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有極高修養的人才能夠寫就的。他在鄉邦文獻和野史雜記的研究上,下的功夫令蔡元培和胡適都歎為觀止。在整理古籍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魯迅有一種理性的極端。1925年《京報副刊》搞了一個青年必讀書活動,當時很多學者都推薦了中國古代頂級著作和西方的一些經典,魯迅卻交了白卷。他認為青年人現在不要看古書,要多看西方的書,古書是有毒的。當時政府提倡讀經,魯迅覺得傳統的書籍成了統治者的工具,古代典籍易變為權力者的附庸。為了讓年輕人時刻保持清醒,和別人不同,他的極端是具有理性的。理性的極端不是極端,比理性有力,比極端銳利。

魯迅對域外文化關注很深。他一生有一多半的精力在翻譯外國作品,翻譯了15個國家77名作家225部作品外文藏書中有日文164種,德、英文151種,俄文86種。魯迅首先是一個翻譯家,其次才是一個作家。翻譯這個複雜的過程,使他成為中國現代最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魯迅是個很會吸收別人長處的人,他並不掩飾自己的精神來源,並將一本本感動過自己的書,譯介過來。魯迅雜感中的許多概念、邏輯以及意象,有的是外來思想的借用,有的是一種改造,還有的是一種發現和獨創。

魯迅對舊文化批判都是特指的。比如關於儒學,他所指的乃被士大夫汙染的儒學。傳統文化的長處,魯迅不是不知道,在《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已經說得十分明白。魯迅的思路是辯證的時候居多,他私下與朋友談天,也說許多傳統的好話。他特別希望中國人能夠把我們真正精華的古代藝術恢復起來,它的內心中有傳統文藝復興的夢想。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進步的文明觀

他對出土文物很在意,特別是漢代造像。1927年的安陽考古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地圖。他意識到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來看地下出土的文物,可以改變我們的歷史觀。魯迅看了南陽的漢代造像以後,他給蔡元培寫信說,其實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是模仿了我們中國的漢代造像。中國的漢代造像從哪來?李零先生考證說是從古波斯來的,這是文明的互動。魯迅在那時候就意識到了文明的互動。他看了大量的德文和日文考古報告以後發現,文明是流動的,假使僅僅以漢文明為中心、以儒家為中心,對世界的解釋是有問題的。魯迅讚歎漢唐氣魄。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回溯歷史,打撈失去的文明。

魯迅20年代翻譯了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一個青年的夢》,當時就感嘆:現在人們每每談到朝鮮半島,都說它是我們的藩屬國,我們從來沒有想到他人的自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他們是有自己獨立的文明的,有他人的自我,所以他提出來要尊重別樣的文明。這個思想就被東京學者和韓國學者共同演繹成一個互為主體的思想。東亞三國經過了“二戰”,現在還一直在仇恨裡面,而歐洲德國和法國、英國打完仗以後,大家和好。我們為什麼和好不了,就是我們沒有建立一個互為主體的文化觀,還是一個主奴文化。

我們這種文明是主子和奴隸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一個主奴文明的基礎上的。我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看法也是這樣。談到周邊國家,一些人的思想跟當年的義和團無別。魯迅當時特別反對這個思路,用單一的大中華概念不易理解鄰國。我們在一個文化的怪圈裡面生存,不調整它是有大問題的。重新審視自己的文明與周邊國家的文明,是調整自我的一種必經的路。

一個民族只有一種聲音,那就走向了死路。古人寫下的書籍,隱藏了許多東西,這種瞞與騙的結果,使我們不僅不能真正審視自己,也不能瞭望到別人。外來的考古學與文藝思想,糾正了我們認知世界的視野。魯迅抨擊中國舊傳統的部分,多是負面價值的部分,也有對士大夫思維結構的反省。清理專制文化造成的奴態意識,在他看來是極為重要的。他認為清代的文化發展核心是強化了主奴意識,而且文化生態破壞了,只有一種聲音。

被我們丟失了的,卻被別人視若珍寶

1945年沖繩是日本部隊和美國軍隊的一個戰場,沖繩死了很多人,美國佔領沖繩以後,當地人的反抗從未間斷。1972年沖繩給了日本,沖繩知識分子就開始不斷地抵抗美國和日本的佔領。有一個著名的美術館叫佐喜真美術館,藏魯迅的藏品,用魯迅的精神資源來抵抗外來力量。他們的小說、詩歌、戲劇、繪畫、表演裡面,依傍著魯迅的傳統,用魯迅這樣的一種意象反抗奴性。魯迅的一些意象在他們那裡成了核心力量所在。恰如魯迅自己所說:“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一個作家的豐富性在於,他在用詞語說話,同時也在用無詞的言語說話。這無詞的言語在魯迅那裡很多,只是我們找到的還遠遠不夠,我們與他的隔膜,也是不可避免的。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嚴肅也有溫度

你以為他總是活在非黑即白的照片裡,顯得冷漠不近人情嗎?錯了,那只是在他作為一個鬥士,同整個民族的劣根性奴性戰鬥時的姿態。面對家人,面對朋友,他也是個普通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

海嬰出生後,他每隔一小時就觀察孩子的尿布需不需要換;海嬰愛玩玩具,他就變著花樣給他買;海嬰愛聽故事,他就每天晚上抽空給他講;海嬰愛看電影了,夫婦倆就經常帶他去電影院。有次海嬰想吃他手裡的沙琪瑪,問他:“爸爸能吃嗎?”魯迅的回答讓人噴飯:“按理說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個,吃了就沒了,所以還是不要吃的好。”海嬰:……

和那些望子成龍的父親不一樣,魯迅對孩子並沒有過高的要求,他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他最希望的是兒子海嬰能成長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做個能養活自己的普通人就挺好。比起那些一心想讓孩子做大官、掙大錢、博大功名的父母,他不知理性了多少倍,“敢說敢笑,敢打敢罵”恐怕是絕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也無法做到的吧。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活著是旗幟,死後只願成灰

他希望死後人們不要紀念他,臨終前一再叮囑許廣平:“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他知道“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大時,他已經變成傀儡了”。即便面對死亡,魯迅也最後一次顯示了他作為大師的超乎尋常的警醒與智慧。可能他早已明白,他的一生註定要成為一個標牌。活著的時候它是一個鬥士、一面旗幟,槍桿和方向在自己手中,他知道該和誰戰鬥;死後他擔心被那些精通權謀的卑劣政客們利用,淪落為他們手中的工具,來誤導人民,所以他寧願死的悄無聲息消失,也不願成為陰謀家們操控人民的工具。

先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我想魯迅的作品在新時代的意義在於教我們在強權的壓迫下依然敢於說真話;在刀槍的威脅下依然敢於做正視鮮血的勇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敢於為民族為國家的進步而奔走呼號甚至獻出生命;在貫徹愚民政策幾千年的社會里敢於揭露封建毒瘤的罪惡;在愚昧而不自知的年代敢於喚醒麻木不仁的民眾;甚至是敢於直面自我的醜惡,並深深的批判自己的醜惡。如果沒有這些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勇氣,如果沒有人為勇士著書立說,沒有人繼承他們未盡的事業,我不敢想象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怎樣。

他的每句話都想利劍一樣,針針見血。而且也說出了大家最最最不願意承認的事實。從來如此,便對麼?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唯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孤身一人同整個民族戰鬥,他的孤獨無人能懂

從1918年魯迅正式出道,到現在剛好110年。那些名言本是在百年之前批判當時的社會。可結果百年過去了,那些弊病不但沒有消解,甚至有點愈演愈烈,變著花樣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再結合近期發生的陰陽合同、公交墜江、疫苗、性侵等等事件,再返回來看看魯迅百年之前說的話。是不是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