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为何注重体育产业?

BAT为何注重体育产业?

双十一,已经成为了商场最重要的战役。在所有品类中,体育也占据了重要版图。天猫双十一狂欢节销售额为2135亿元,其中体育类消费总额突破60亿元,全平台成交人数2000万。与去年相比,体育用品销售总额上涨了17.6%,人数增长了11.4%。

体育产业的产值主要来自体育用品销售。随着人们对健身需求的持续增长,体育用品未来仍有比较大的空间。但是,体育人口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消费体育用品,他们拥有更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阿里、苏宁都在重注体育产业。

BAT为何注重体育产业?

苏宁杀入体育领域有几年时间了。在体育产业,苏宁挥斥方遒,先后买下江苏苏宁俱乐部和国米俱乐部,将PP体育以及龙珠直播收入账下,打造了一个体育矩阵。

苏宁全力进军体育产业,与几年前体育产业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不无关系。此外,收购足球俱乐部也利于品牌的宣传。

但是在乐视体育倒下之后,苏宁仍旧花重金采购版权令人费解。他们先后将中超、五大联赛、欧冠等足球版权收入囊中,成为了足球版权第一平台。

乐视鲜活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版权变现是一大难题。对于用户来说,会员付费的习惯并未养成,这部分收入相比高昂的版权费杯水车薪。广告收入仍旧是版权变现的主要途径,但情况也并不理想,不足以覆盖主要成本。

正因为PP体育背后有苏宁易购,让他们的商业路径形成了闭环。足球版权可以聚拢流量,通过导流引向苏宁易购,形成消费,这可能是苏宁的如意算盘。这些用户不仅仅会消费体育用品,而且可以成为全品类的消费用户。

苏宁之后,今年体育版权市场又闯进了一个大鳄——阿里巴巴。世界杯,优酷体育斥资16亿人民币获得了世界杯版权。世界杯之后,他们又通过与PP体育合作,获得了中超版权。新赛季,他们又成为了CBA的新媒体合作平台。

优酷是一家没有体育内容基因的公司,依靠版权变现缺乏逻辑的自洽性。正是因为背靠整个阿里大生态体系,他们才有底气成为版权市场的弄潮儿。

赛事=流量入口

BAT为何注重体育产业?

电商平台最渴求的就是流量。打个比喻,流量之于它们,就像鸦片一样容易让人上瘾。尤其是在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的今天,它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流量池。

体育能够汇集流量的,除了体育版权,当然就属于体育赛事了。上周,新赛季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在苏州打响。这标志着CUBA阿里时代的全新起航。

阿里体育为了获得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营权花费了7年10亿的代价。在体育产业仍处于寒冬之际,这个价码是惊人的。

大学生篮球联赛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阿里体育不可能在CUBA版权和门票方面做文章。招商也难度较大。今年开幕式能见到的品牌元素只有阿迪达斯。作为CUBA装备提供商,阿迪达斯能提供的现金有限,更主要是装备。

即便CUBA具备一些变现能力,7年10亿这个代价也是阿里体育难以填补的大窟窿。单单从这笔交易来分析,并不是划算的买卖。

可如果考虑到阿里体育背后是整个阿里大生态,也就不会觉得匪夷所思了。CUBA连接的是校园人口。这些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存在一些购物需求,但需求能力尚未完全打开。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十分优质,而且大部分都是全新用户。正如阿里体育CEO张大钟所言,抓住了这个群体,也就抓住了消费的未来。

在此之前,阿里成为广州恒大的股东,当然也不会指望投资俱乐部赚钱。广州恒大每年的财务报表我们都能看到,距离盈利更是遥遥无期。马云投资恒大,恐怕最看重的并不是这个俱乐部品牌,而是背后几百万、上千万的恒大球迷。阿里体育获得杭州马拉松运营权情同此理。

体育产业只有BAT能玩得转

BAT为何注重体育产业?

经历了短暂了低谷后,乐视体育、暴风体育退场,优酷体育、爱奇艺体育入场。现在体育产业的版图已经成为了SBAT(苏宁、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天下。

版权方面,PP体育与腾讯体育各占半壁江山,在足球与篮球领域分江而治。有百度背景的爱奇艺体育和有阿里巴巴背景的优酷体育成为了搅局者。优酷体育有钱而任性,爱奇艺体育则因为与新英体育的联姻,手握欧足联、亚足联的一些顶级版权,以及一支拥有丰富版权运营经验的队伍。

在阿里和百度入场之后,体育产业马上迎来新的复苏。可以预见,未来版权之战将重现刺刀见红肉搏战的盛景。

体育产业另外一个大根据地就是赛事。熟悉这个领域的朋友都知道,运营赛事属于重资产,不仅投入大,而且收效甚微。没有几年时间很难打造出一个IP出来。很多赛事运营公司往往不堪重负,在尚未见到盈利之前,就撒手而去了。

BAT的进场,就变得顺理成章。它们都有钱,并不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有资本花钱和时间打造一个IP。另外,赛事所能产生的流量是立竿见影的,这些流量迅速可以转化成电商平台具有消费能力的用户。

即便是并没有电商基因的腾讯系,因为与京东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在想尽办法将用户与电商联系起来。这几家互联网巨头介入体育,最根本的就是对于流量的渴求。

未来的体育产业,只有巨头玩得转,它们是互联网巨额,并不差钱;但是,能否玩得下去并不取决于它们多有钱,而是有无电商基因,这将成为扎根体育产业的关键。

前几年,万达在体育产业领域也是高举高打。目前,国外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万达有意将体育从母体中剥离出去。与大多数投身体育产业的公司相比,万达实力雄厚,可万达并无电商基因,即便抓住了体育的流量,缺少流量出口。

未来几年,SBAT一统江湖或许就是体育产业的稳定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