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由此大家能想到什麼?

馬義炳雲南


魯迅先生“兩顆棗樹”的五重境界

在九年級語文課本《秋夜》中,一開頭有這麼一段,相信大部分讀者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然而,關於這兩顆棗樹,一直以來,有一個我心裡的秘密,一個關於魯迅先生的天真而幼稚的想法。

隨著我慢慢地長大,成家立業,我終於能夠重新審視這個秘密,並且如願以償為這個秘密找到註解和背後的玄機。當然我無法得知魯迅先生本人對此事的看法,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秘密。

前年我上初中的女兒告訴我:魯迅寫的真差勁,直接寫兩株棗樹不就完了嗎?如果是她寫的,估計老師就把她的作文分數給扣掉好幾分了。於是我停下碗筷,告訴她:“是的。如果是你寫的,我也要扣你的分。”女兒撇了撇嘴,沒說啥。然後我就把我的秘密告訴了她。

兩顆棗樹的第一重境界: 作為一篇作文,如果現在有人這麼寫,不管是張三還是魯迅,最後兩句就是廢話。屬於病句。


大家千萬不要懷疑,魯迅先生也是人,別人犯的錯,他犯一次也未嘗不可能。不要因為魯迅先生的地位崇高,就不敢懷疑他。舉一個例子,杜甫是詩聖,格律詩之精美純熟,無人可匹。但是到了晚年他常常破格出律,但是由於他崇高的地位,幾乎沒有人敢懷疑他,直到多年以後的宋朝才有人敢質疑他,這個人叫朱熹。

女兒聽了反而興奮起來,她問我能不能把我的想法告訴老師,我苦笑了一聲,然後接著說:

兩顆棗樹的第二重境界:如果你跟著魯迅先生的文筆,慢慢地體會:後院的牆外除了棗樹還是棗樹,讓人感到失望和灰心,這種灰心的感覺,如果僅僅用“院子外面有兩棵樹”來述說,肯定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的。魯迅先生是在映射當時的社會環境。

這回女兒想了一會,同意了我的看法。我看她領悟得挺快,不由得暗自點頭。

兩顆棗樹的第三重境:兩顆棗樹指的是魯迅先生自己和弟弟周作人,分開寫暗指兩人的隔閡與分離。


《秋夜》一文寫於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在此之前的一九二三年七月十九日,周作人給魯迅送來了「絕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夜之間斷交。有人或許會說魯迅是三兄弟,但是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在當時的文壇,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並不出名,而且周建人和魯迅關係還是不錯的。

女兒聽了相當吃驚,但是該去午休了,我也就不再往下說了。

今天晚上我得了空,便有了繼續寫下去的衝動。

兩顆棗樹的第四重境:把自己和周作人比成兩顆棗樹,實際上是在暗示魯迅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弟弟周作人。

他認為弟弟同自己一樣,都是“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眨著許多蠱惑的眼睛。”

寫到這裡,很多人會認為我無路可走了,然而,該說的總得說完,秘密就不會再是秘密了。


兩顆棗樹的第五重境界:很顯然是有意為之,魯迅“在不經意間”將他們又寫成了他,實際上是在暗示希望兩人重歸於好。

當然,由於暗示過於晦澀,周作人並未能收到這一信息或者說並不能夠理解。

這就是我的秘密,或許魯迅先生並不能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必須寫下來,以紀念魯迅先生。

另外,關於魯迅先生同周作人分手的原因,請大家不要瞎猜,我直接寫在這裡。

當時與魯迅、周作人雙方都有密切交往的章廷謙(川島)曾對魯迅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魯迅後來和周作人吵架了。事情的起因是,周作人老婆造謠說魯迅調戲她。周作人老婆對我還說過:魯迅在他們的臥室窗下聽窗。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窗前種滿了鮮花。”說到周作人夫人與魯迅關係緊張的原因時,川島則說:“主要是經濟問題。她(羽太信子)揮霍得不痛快。”! 好了,大夥可以散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明月山脈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秋夜》,原文第一段是這樣寫的“在我的後院,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外一株還是棗樹。”題主估計連原文都沒有讀過,就在這裡瞎引用,肯定是居心不良,故意抹黑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這兩句話起了強調作用,無限放大了作者的孤獨。“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表明作者向牆外看了兩次,兩次觀看都沒有在圍牆外面找到出路,表明了社會無盡的黑暗和毫無出路的迷惘。


魯迅先生是思想家,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了深刻的含義,淺薄無知的人根本就看不懂文章當時的語境及其烘托的氣氛。怪不得人們說這個社會越來越沒有文化了,文學是人類的靈魂,靈魂都丟失了,只剩下了麻木不仁的思想和四肢發達的軀體。

這使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經》裡的一段話,“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之後,就會大笑,嘲笑作者無知亂講。誰更無知一目瞭然,下士的嘲笑與不屑恰恰顯示了自己的愚昧。

魯迅先生經常被人抹黑,而且文章也被剔出了語文課本,因為魯迅筆下的人物統統復活了,孔乙己們復活了,“資本家的乏走狗”們復活了,假洋鬼子們復活了,他們害怕了,所以要極力詆譭魯迅,批判魯迅。

這個社會有點悲哀,我不知道一直詆譭自己的“民族魂”能有什麼好處,魯迅先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其光輝人格,幾個跳樑小醜豈能抹殺得了!


層城鵷雛


看魯迅的文章,大體上會經歷三個階段:

1、看不懂

這個階段一般是在學生時代,你沒有社會上的生活閱歷,無法理解人情世故和世態炎涼。你在老師的講解下,去“讀”魯迅的文章。

2、批判或排斥他的文章

這個時候你大約在20歲到35歲之間,進入社會有一段時間了。對於社會,對於人性,你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魯迅的文章晦澀、陳舊、沒有色彩。

3、重新認同魯迅

這個時候你已經過了40歲,閱歷豐富,對於人性,有了一眼看透的能力。你再重新審視魯迅的文章,會發現他對人性的刻畫,做到了力透紙背,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假洋鬼子、圍觀砍頭的一群人…這些人依然活在當今


加肥貓來也


周樹人,周作人,以樹作人,一顆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強調了同種同性,同樣紮根於一塊土地。

好多人說這是隨意寫的,那我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魯迅的文章如果你還讀過一些的話,就會發現他在詞句結構方面是非常嚴謹,非常簡練的,可以說幾乎沒有多餘的字句。

這篇文章是要發表的,而且這種寫法任誰看也是特意寫的,你覺得這種隨意的錯誤可能發生嗎?

如果你讀完了這篇文章,絕對會發現棗樹在這篇文章中的主角地位。例如同樣的果實,同樣已經被打摘的所剩無幾了。

所有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把通篇的棗樹都聯繫一下,其實寓意是很明顯的。如果讀文只看其表,不究其裡,那麼魯迅的文章大可不看了,因為你還不如看看故事會,倒是有趣的多。


li194773012


如何理解魯迅先生說的:

我家門前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宋公明

舉個例子:

一起去吃飯吧?

不去!不去!!不去!!!

回答一個不去已經夠了,為何要連說三個?是不是重複了多餘了?這就是語言文字與問題答案不一樣的地方。語言文字不僅表達意思,還可以表達心情和態度。同樣是表示拒絕,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或娓婉,或乾脆,或嚴厲,或為難,等等。回答一個不去和三個不去,心情和態度顯然是不樣的。文學作品更是如此,魯迅的這句兩株棗樹,也是表達了一種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心情。如果硬要直白地表達這種心情,寫成“啊,我孤獨啊,寂莫啊,苦悶啊,無聊啊,悲涼啊,空虛啊,難受啊,,,”這樣寫,不僅囉嗦,而且索然無味。而魯迅的這篇著作,卻在似乎是漫不經心中的平平淡淡中,把那種戰士在沉寂中渴望戰鬥的複雜心境表達出來,如果細細品味,甚至可以在這看似淡然平和的文字中,聽到“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吶喊。毛澤東說過,我的心是和魯迅先生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是偉大的戰士和語言大師,所以能體會到彼此的心情。我輩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只有細心品味,方能領略其中一二也。而站在魯迅的對立面,雞蛋裡挑骨頭,自以為聰明,其實糞土不如也。


宋公明5


能想到什麼?能想到我國語文教育的失敗。

到如今居然還有一大堆人拿這個來說明“魯迅寫了叫大有深意,我寫了叫重複囉嗦”,筆者只能說這樣的人初中語文真的是白學了,別說踏進文學的門檻了,連文學在哪都不知道,還喜歡大放厥詞。

老實說,這些人毫無文學素養,大部分還挺中二,有逆反心理,看見別人誇魯迅,他非要上去罵兩聲不可,以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其實除了貽笑大方之外,並沒有什麼用。

【魯迅先生】

我們首先就這句話本身來分析,當讀者看到“一棵是棗樹”的時候,按照一般的閱讀經驗,肯定會猜測另一棵樹應該是別的樹,但是當他們看到“另一棵還是棗樹”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出人意表的感覺。

有文學鑑賞能力的讀者一定還能意識到整個門口只有兩棵樹,而且都是棗樹,進而能體會到那種單調和孤寂的感覺,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無奈。

——這確實是重複,但是可能很多人忘了,重複如果用得巧妙,比平鋪直敘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魯迅先生是一個作家,作家的寫作和普通人確實不一樣,他的這種寫作叫做自覺寫作,也就是說他確實是特意這麼寫的,他就是料到了讀者讀這句後的反應,就像電影鏡頭,讓讀者隨著他的視覺而動,讓讀者有一種短暫的期待,然後瞬間落空,這在當時的白話文語境中,是非常新鮮的,可以說是魯迅先生的一個語詞實驗。

在這之後,這種表達也變得多了起來,在我們的閱讀中其實是很常見的,我們可以舉些例子來體會一下:

  • 我口袋裡只剩兩張錢,一張是一塊,另一張還是一塊。

  • 我有兩個合租室友,一個是男的,另一個還是男的。·

  • 我有兩個老婆,一隻是手,另一隻還是手。

……

假如說到這份上還不能理解這兩句的妙處,那文學可能真的跟您沒什麼緣分了。


潯陽鹹魚


這讓我想起了 小學同學 叫劉寧 交暑假日記時 他寫的日記 今天星期五天氣晴 我的筆盒上有兩隻藍精靈 。 今天星期六天氣晴 我的筆盒上有三隻藍精靈。 記得當著全版的面被老師狠狠批評了 看到魯迅大師的日記 現在回想老師可能錯怪他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狼來


從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廟,

廟裡有和尚,

和尚給你講:

故事。

說的什麼那?……

從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廟,……

……☕☕☕✌✌✌



藍藍的星球


看到好多評價這句話的提問和回答了!不清楚為什麼反覆能刷到這個問題!既然有緣,也做一下回答吧!

我不認為這是病句!這句話確實通過相同的重複,起到加強闡述的作用!跟通俗易懂的表達描述!

舉個例子吧!

農村裡,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是很自豪的事!例如一家有兩個兒子,都考上大學了!別人問起來,本家就會這麼描述:“我家大兒子考上大學了!我二兒子也考上大學了”你能感覺到言語之間的這種自豪嗎?這是一種描述的手法,通過重複而表達自己的感情!總不能說語法錯誤吧!如果不加感情敘述理應是“我家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

再舉個例子:鄰居家有兩個孩子,都在政府上班!兩個公務員肯定值得羨慕!鄰居的描述是不是可以這樣:“人家孩子真有出息,大兒子在政府上班,二兒子也去了政府上班”!語法有問題嗎?是否一種羨慕提現的淋漓盡致?

這就是魯迅先生,把平民化的語法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文章是要帶感情的,不是簡單的文字描述!所以魯迅先生是大師級的文學巨匠!

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來討論這是不是病句!


雜詩堂主


今心血來潮,想說幾句魯迅,就當酒話

魯迅思想,是中國那一段特殊歷史巧合形成的產物,是叛逆心理的代表,有典型的極端傾向,從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關注的是點,而不是面,更談不上歷史長河,先到日本留學,贊他鄉之美,羨彼仇己,後見戰爭之殘酷,憤同胞不爭,生在故土,羞辱傳統之國粹,只知人性之表像,不知人性之深層和無奈,用長遠的眼光看,膚淺也!今日社會之現狀,恰恰反映了人性和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過去有阿Q,現在也有,以後一直都會有,至於那句重複句,是先生無奈心情在語句上的一種表現的式,很平常!不是病句,也沒有那麼深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